《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附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英国确立起来。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也是在英国产生的,它的代表人物力图揭露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它的始祖威廉·配第[1]的活动是在重商主义瓦解时期。威廉·配第实际上就已经用商品所含的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商品的价值,虽然他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彻底性。
重农学派对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派以弗朗斯瓦·魁奈[2]为首。重农学派在18世纪后半期,即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时期,出现于法国。重农学派和当时法国的启蒙哲学的代表一样,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自然界所提供的自然规律。法国当时是一个农业国。与只把货币看做财富的重商学派相反,重农学派宣称,自然界,即供给人们以自然果实的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泉源。因此,这一学派叫做“重农学派”,这一名称是由自然和权力这两个希腊词合成的。
在重农学派的理论中占中心地位的是“纯产品”学说。重农学派所说的“纯产品”,就是把生产费用除外的全部剩余产品,即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重农学派认为财富就是一定数量的物质形式即实物形式的产品,即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他们断言,“纯产品”是“自然界的赐予”,它只是在农业和畜牧业中,也就是在那些实现着动植物自然生长过程的部门中,靠使用雇佣劳动而产生的,其他一切部门只是改变农业所供给的产品的形式。
魁奈的《经济表》是重农学派最出色的著作。魁奈的功绩在于他做了出色的尝试来说明整个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虽然他未能提出科学的再生产理论。
重农学派根据农业才创造“纯产品”的看法,要求把一切赋税加在土地占有者身上,而工业家则应免除税负。这一要求清楚地表现出重农学派是资产阶级思想家的阶级本性。重农学派主张私有制的无限统治。他们断言,只有自由竞争才适合经济的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因此,他们提出自由贸易政策来同保护关税政策相对立,坚决反对行会限制,反对国家干预国内经济生活。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中达到了最高的发展。
亚当·斯密[3]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上比重农学派前进了一大步。他的主要著作是《国民财富的本性和原因的研究》[4]。在斯密看来,一国的财富就是该国生产的商品总和。他摈弃了重农学派所持的似乎只有农业劳动于创造“纯产品”这种片面的因而不正确的观念,第一次宣称任何劳动,不管用于哪一生产部门,都是价值的泉源。斯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因此,他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
斯密的特点是把研究经济现象的两种不同的方法交错在一起。一方面,斯密研究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企图深入分析资产阶级经济体系的隐蔽的结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深入分析资产阶级经济体系的生理。另一方面,斯密又去描述浮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的现象,也就是实践资本家所见到的现象。这两种理解方式,前一种是科学的,后一种是不科学的。
斯密研究资本主义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时,认为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同时,他认为雇佣工人的工资是他的劳动产品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取决于生活资料的价值,而利润和地租则是对工人劳动创造的产品的克扣。然而斯密没有贯彻这一观点。斯密经常把商品所包含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同“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值混淆起来。他断言,劳动决定价值只适用于“社会的原始状态”,即他所指的小生产者的简单商品经济。而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商品价值则由工资、利润、地租这三种收入构成。这种断言所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假象。斯密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也只是由工资、利润、地租这三种收入组成,这就是说,他错误地去掉了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不变资本的价值。这个“斯密信条”排除了理解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切可能性。
斯密第一次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分为三个阶级:(1)工人阶级,(2)资本家阶级,(3)土地占有者阶级。但是斯密受资产阶级世界观的限制,他的观点反映出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阶段阶级斗争还不发展;他断言,似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支配一切的是利益的共同性,因为人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从彼此利益的抵触中产生出共同的利益。斯密坚决反对重商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热烈地为自由竞争辩护。
大卫·李嘉图[5]的著作完成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李嘉图生在英国产业革命时期。他的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和租税的原理》出版于1817年。
李嘉图制定了在资产阶级眼界内所能达到的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他摈弃了似乎只存在“社会的原始状态”下劳动才能决定价值的斯密的原理,指出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既是工资的泉源,也是利润和地租的泉源。
李嘉图从劳动决定价值出发,指出了资产阶级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以及这种对立在分配领域内的表现。李嘉图认为阶级的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的永恒现象。用马克思的话说,李嘉图“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做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天真地把这一对立看成社会生活的自然规律”[6]。李嘉图表述了一个重要的经济规律:工人的工资愈高,资本家的利润就愈低,反之亦然。李嘉图也说明了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但他错误地只承认级差地租的存在,并把级差地租同虚构的“土地肥力递减规律”联系起来。
李嘉图对于经济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学说具有杰出的历史意义。他的一些信徒观察了资本主义矛盾的增长,做出了这样的结论:既然劳动才创造价值,那末,必要而公平的办法是使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工人也成为一切财富即一切劳动产品的主人。在19世纪前半期的英国,早期的社会主义者 李嘉图的信徒曾经提出这类要求。
但是李嘉图的学说也带有资产阶级局限性的特点。李嘉图和斯密一样,认为阶级利益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是自然的和永恒的制度。李嘉图甚至没有提出商品、货币、资本、利润等等经济范畴的历史起源问题。他非历史地理解这些范畴,例如把资本和生产资料混为一谈。
注:
[1] 1623-1687。
[2] 1694-1774。
[3] 1723-1790。
[4] 1776年。
[5] 1772-1823。
[6] 马克思:《资本论》,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序言第9-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