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末年,人们认为猫毛蓄电可以治病

当猫连同佛教一通传到中国,世世代代皆有猫奴。
清代末年,报纸这种带有媒介革命意义的新事物席卷中国,在半个多世纪里重新为中国人编制了一部新的猫谱。
因为报纸作为启发民智的前线,在当时社会中拥有相当高的可信度,这种背景下,恐怕猫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超现实的存在。

※
早在19世纪80年代,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最成功最热销的新闻画报《点石斋画报》,就开始不断描绘着猫奴们的日常。

在1885年的《点石斋画报》上,就画有这样一则新闻画,讲述某公子就是一个爱猫如命的猫奴。
作为新闻画,必然要有事件,这位猫奴公子的事件就是,他的爱猫非常矫健骁勇,以至于他家已经无鼠可捕,让他的猫实在寂寞难耐。

择日决定,带猫去荒郊狩猎,以散猫心。图画便是猫在狩猎的场景。
数了一下,竟有17只猫,有的扑鸟,有的捕兔,场面相当火热。
一下子养了十七只矫健骁勇的猫,怪不得自家田地里没有耗子,只好带出溜。
画这幅新闻画的大画家吴友如都在最后说道,这样的猫,已然可以和猎犬猎鹰并列,称之为“猎猫”了。
不过,就吴友如的点评一看,在描写猫的时候,多少还是想把它往工具化的点上靠,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普罗大众所接受。
特别是在讲到外国的猫奴们时,多少喜欢带上些功用性倾向。
1904年,在好几家报纸上都出现了一则泰西奇闻,讲的是美国的邮局上上下下一共养了300匹猫,邮费中有那么一部分的开销就是饲猫的费用。

邮局这个机构,在清朝末年的中国,或多或少也还是一个很新鲜的存在,邮费用来养猫,着实让人们有了不少好奇。
不过,报道倒都不是只吊人胃口,把事情缘由讲得清楚,为何邮局都要养猫,主要还是为了防鼠。
老鼠会啃食邮包,造成的损失便不是几斤猫粮所能弥补了。
之后的报纸中,还说到西方人有种嗜好是吃猫屎*。*报纸把外国人“喝猫屎咖啡”误写成了“吃猫屎”

今人看来并不惊讶,因为尽人皆知这是在说价格不菲的猫屎咖啡,但在晚清的环境下,不用说猫屎咖啡,就是咖啡本身都是新奇的。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二三十年里,虽然上海、广州以及北方的北京、天津都有了不少以卖番菜也就是西餐的餐馆,但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咖啡馆,只有到了民国之后才渐渐出现,在晚清时期,咖啡只是吃完番菜馆的番菜套餐后免费赠送化油腻的古怪苦汤而已。
洋人不仅要喝这种苦汤,而且还是用猫屎煮出来的,可想当时新闻读者们的震惊是有多么沉重。

关于猫屎咖啡,不只是一份报纸在报道,而且还不止是在同一年。
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被诸多报纸拿来讲一遍,从此一点又更能看出当时人对洋人吃猫屎是有多么的震惊。
1898年差不多是上海小报办报的第一次热潮期,以李伯元创办的《游戏报》为首,各种小报纷纷入驻上海,《奇闻报》便是其一。
《奇闻报》和李伯元的《游戏报》略有不同的是,就如它的报名一样,不只是单单讲上海的风月场风流事,也讲奇闻。
而其中有一条奇闻,颇为有趣,其名为“铜猫捕鼠”。

报道从开篇就带上了浓厚的格致传播色彩。讲到西方有一位机械师,深受闹鼠之苦,灵机一动,以自己毕生专长,打造一只可以除鼠患的机械猫,即所谓的铜猫。
为什么机械师一定要造个机械猫出来?报道中说到,现如今家猫多是只吃饭不捕鼠,老鼠更是不再畏猫,肆意破坏啃食衣物家具,令人头痛。
所以机械师才会造一只带机关的机械猫出来,老鼠不是不怕猫了吗,只要老鼠一去招猫,就会触碰机关,机械猫立即张牙舞爪把老鼠捕获。
到底是怎样的机关,怎样的机械猫才能靠猫的外表就吸引老鼠过来?
报道里却没有详细说明,又可惜当时的摄影成本还相当高昂,不可能为这样一小则新闻附图,铜猫的样子和原理只能成为半个谜团存留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1897年,中国的报纸上转载了一篇从被译为叫《伦敦格致报》上的报道,其名为《猫电治病》。

19世纪末,已经是电力的时代,电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神奇的新力量。
报道中就说到,他们发现只要摩擦猫的毛皮,毛皮就会发电。
伦敦养猫会馆,专因此用自家的猫来证实,猫确实可以用这种方式储电。
从而养猫会馆有了新业务,只要是患有头风痛的人,都排着队去他家治疗。
养猫会馆会给每一个患者一只储好电的猫,用猫电来治疗头风痛,效果极佳,养猫会馆已经开始推广这种猫电治病的新方法了。

看到这样的报道,恐怕即使是我们现代人,也会拍手称赞吧。
那些头风痛患者,真的是靠猫电治愈的吗?
想象一下,在伦敦阴霾的天气里,狭窄的街道,有一扇神秘的门前排起了长队。
排队的人,各个都皱着眉头扶着脑袋,一脸痛苦和焦急。
而在里面的人,有躺有坐,各个都抱着一只猫,用头不停地蹭着猫,脸上一定还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沉醉的表情。
这样的场景,实在有些……熟悉?

没想到,早在一百二十年前,猫咪咖啡馆就基本成型了。
前文所讲的格致猫,即便是供于猫奴们来吸的,还是有着它工具性的一面。
而有些猫,过得则是相当幸福,甚至连晚清时报刊读者们都会羡慕至极。

早在1885年,刚刚从美国回来,游历全球的大教育家颜永京,在上海开办了一次幻灯会。
所谓幻灯会,大体上就和我们现在的旅游分享会差不太多,当然,颜永京不只是单单分享,还有着强烈启发民智的意愿就是了。
日后,销量最好的《点石斋画报》择其一百多幅画中数幅刊登,在刊登的画中有一幅名叫《狮庙千年》的,介绍了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可结果不仅金字塔画成了方尖碑一样的建筑,狮身人面像也画得未免过于怪异难辨了些。
以至于从此以后,出现不少报道世界奇观的跟风之作,以讹传讹将“埃及供猫为神”和狮身人面像给人们的印象混为一谈,讲埃及的金字塔边上,就有巨大的猫头人身雕像,以证明埃及人是有多么崇拜猫这种动物。
或许是猫头人身像的余波,自此之后,一段时间内,在报纸上开始热衷报道起世界各地的达官贵人养猫。
1902年,一则名为《遗产分猫》的新闻,着实让中国人为之惊诧。
之所以说新闻有一定的轰动性,是因为从新闻刊登之后,几乎每隔两三年,就会在新的报纸上再度看到。
再看新闻内容,也是有趣。讲说是法国一个老女人,临终前专在新闻报纸上刊登遗嘱,将自己的遗产全部分给自己的爱猫,当时人纷纷想做她的猫不做人了。
这样的新闻,未免有些似曾相识了。
正是19年年初,香奈儿艺术总监“老佛爷”卡尔•拉格斐去世前,不也正是立了将自己1.5亿英镑的遗产全部给了自己的爱猫。

同样是一只猫令旁人羡煞,纷纷哭喊着人不如猫。
看到这里,不禁惊叹,大概历史就是这样轮回着吧。

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动物有着如此神奇的力量,也让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忍不住在任何媒介津津乐道。
在晚清,因为报纸的出现,引发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媒介革命,让知识阶层甚至半文盲的老百姓们都间接地通过报纸接触到了整个世界。
在大清国的国土上,有着公子哥带着自己猫群去打猎。
刚刚打完南北战争不久,终于进入安定时期的美国,大城市中满地跑着头顶冒黑烟的机械猫在抓着老鼠。
世界的中心,阴霾下的伦敦,被头痛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人们,排着长队只是为了用脑袋去蹭蹭养猫会馆里可爱的猫,吸一吸它们身上的治愈之电。
猫头人身像镇守金字塔,法国猫坐拥遗产洋洋自得,受尽世人羡慕。
若是真的绘出一幅晚清猫谱,怕也是一件值得反复玩味的图了。
本文节选自《猫不存在》,原题目为《晚清猫谱》,作者梁清散
立刻入手
当当50%off包邮最后3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