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医药电商行业报告:“长坡厚雪”,企业具备规模效应和长期优势

2022-10-27 15:44 作者:报告派  | 我要投稿

报告出品/作者:广发证券、旷实、罗佳荣 、叶敏婷

以下为报告原文节选、

------

我们在2021年6月发布的报告《医药电商——产品结构、商业模式、发展机遇》中,从产品结构、商业模式、发展机遇等维度对医药电商板块进行了剖析。本篇报告聚焦B2C医药电商,并对近期政策口径的变化进行了梳理;基于最新状况,拆解B2C医药电商的增长驱动因素;分析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头部平台在这一赛道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机遇。

一、 一、B2C 医药电商市场规模有多大?
(一)政策梳理:从鼓励到规范,政策导向趋严 (一)政策梳理:从鼓励到规范,政策导向趋严政策推动下,医药电商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从一致性评价、《药品管理法》修订,到医药集采、医保支付改革等,杜绝“以药养医”、推进医药分开是大势所趋,处方外流的确定性高。医药电商以便利性、选择的多样性成为处方外流的重要渠道。根据米内网,2021年我国线上药店销售额(药品+非药)达到2234亿元,是继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线下药店之后的第四大销售终端。在消费者需求的驱动下,医药电商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疫情进一步推动了医药零售的线上化进程。手握销量和流量,医药电商平台已经成为国内医药流通领域重要环节之一。




商业模式看,医药电商行业仍然处在摸索阶段,互联网的流量为王、流量变现等特点和医药的严肃、社会公共事业属性之间存在天然矛盾,因此政策上对行业发展的态度较为谨慎。网售药品(OTC+处方药)的政策经历了从禁止到放开,再到严格规范的曲折演变。具体来看,网售OTC的限制逐步放开,但处方药的线上流通经历了政策上的反复。1999年《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禁止处方药、非处方药(OTC)的线上销售;2005年,《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放开OTC的网上销售,但网售处方药仍然被明令禁止;2017-2018年先后两版《网络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中均明确规定不得通过网络销售处方药。直到2019年修订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才开始允许网售处方药,并坚持线上线下销售一致原则。同年,《征求意见稿》修订的第三版也给网售处方药松绑,允许有条件放开网络销售处方药,叠加疫情催生大量线上购药需求,行业加速发展。





由于行业仍然存在一些不成熟的模式, 2021年下半年开始,政策对网售处方药开始收紧,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但并未改变网售处方药的大趋势。2022年9月,《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出台,靴子落地。办法再次在政策层面肯定了网售处方药,大趋势仍然是围绕“线上线下一体化”原则持续推进规范化。具体内容看,办法主要涉及四大方面:(1)落实药品经营企业主体责任,对网售药品的企业主体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强调药品网售全流程的服务环节的完善,包括药学服务、药品追溯等等,进一步明确网售药品企业的责任。(2)压实药品网络销售平台责任,对医药电商平台在售药流程、监管、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细致、更严格的要求。包括:配备药剂师、对网售药品全流程留存记录、履行对网售药品企业的监管职责等等。将网售药品的流程进一步与线下售药趋同,落实了平台主体责任,强调平台作为第三方监管的职责和义务,有助于平台合规整改、有序发展。(3)明确处方药网络销售管理,对网售处方药做了单独的、更严格的要求。包括:实名制、处方不可重复使用等等。“先方后药”对平台在前台的处方药展示、销售转化逻辑造成一定影响,具体落地措施对平台造成的影响还需到12月正式实施后观察。(4)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强化各级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将监管职责落实到各级监管部门,将上层政策导向落实到具体实施层面,有助于推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根据各自官方App,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两大头部平台在处方药销售方面目前均已形成了完善的“线上复诊——互联网医院执业医师开具处方——药师审核处方——购买处方药”流程,在《办法》落地前就已经针对大部分条款落实了合规整改,整体实现了平稳过渡。截至2022年10月底,仅有新增的对前端展示、销售环节的要求尚未实施相应调整,预期在12月《办法》正式开始实施后,能看到头部平台做出相应调整。




除了处方药限制外,线上购药的另一大限制来自于无法医保报销。我国医保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化程度低,十四五健康规划明确指出,医保支付一定要流向实体机构或平台。药品报销方面,部分城市正参与试点,医保正尝试打通线上电商,并通过O2O方式配送药品,核心宗旨仍然是必须是实体机构(线下药店)接入医保,目前尚未实现规模化。因此,短期内无法医保报销或是限制医药电商天花板的一大因素;但长期来看,医保如若能够打通线上平台,市场空间或将大幅提升。
政策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政策端对医药电商,尤其是网售处方药进行了严格规范,这一方面再次肯定了网售处方药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规范了行业发展方向,加速长尾企业出清,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中短期看,由于监管难度高、工作量大,且《办法》虽然正式推出,但12月才会正式实施,后续需要持续关注实际监管的严格程度,以及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应对措施;长期看,持续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趋势不变,更安全合规、更具品牌效应的医药电商平台将更受消费者信赖,利好头部平台。
我们对 我们对B2C医药电商 医药电商 的驱动因素 进行 拆解,从品类拆分, ,从品类拆分,B2C 医药电商= 药品+非药 非药= (处方药+OTC )+ (家用医疗器械+ 保健品)。
( 二 )药品:增量空间大,政策导向性强,加速推进线上化 ,政策导向性强,加速推进线上化

1. 处方药:政策严格规范,供需两端持续推动处方外流

网售处方药短期内政策趋严,但长期看,随着政策底夯实,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从需求端驱动因素分析,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到2021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提升至14.2%(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制定的标准,超过7%就表示进入老龄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将带来更庞大的医疗需求市场,尤其以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为主要病症。




慢性病管理需求具有长期增长动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我国慢病相关支出占医疗卫生总支出的比例持续提升,2020年慢病相关支出达4.1万亿,占医疗卫生总支出的56.7%,预计到2025年将提升至7.8万亿元,占医疗卫生总支出的比例将提升至68.1%。从慢病管理的类型看,分为慢病产品销售和慢病管理服务,慢病管理服务处于行业发展早期,医患心智还需要时间养成,因此慢病管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来自慢病产品销售。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0年,慢病产品销售规模达2.08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提升至3.5万亿元,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患者规模的增加将推动慢病管理市场的持续发展,创造万亿级的市场空间,而处方药销售额中的大部分都来自于慢性病管理药物。


供给端看,医药集采、两票制等政策的推进,压缩了处方药院内渠道的空间,药企对以量换价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入院难度的增加,使得一些药企转而发力院外渠道。电商渠道具备流量优势,能够触达更广范围的消费者;成本端,电商渠道也省去了一部分药企配送到医院、乡镇医疗机构的配送费用,因此,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重视电商渠道的开拓与运营。
在供需两端驱动下, 在供需两端驱动下,B2C 处方药销售额占比持续提升,保持高增速。根据中康CMH数据,2020年,B2C渠道全国处方药销售额占比仅13%,2021年占比大幅提升至22%,22H1占比进一步提升至24%;增速看,处方药2021年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145%,截至22年6月的过去12个月销售额同比增长51%,继续保持高增速。




从品类看,慢病管理占据主要份额。根据中康CMH统计,B2C销售额TOP10的品类中,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用药增速较快。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不含高血压)销售额在截至22年7月的过去12个月在B2C电商渠道的销售额排名第5,同比增速高达57%,高血压用药则排名第9,排名同比提升2位,销售额同比增长50%。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慢病管理需求是长期可持续的。我们认为,处方药的增量空间短期看保持高增速,长期看也将保持稳定增长。




拆解处方药线上零售市场规模的驱动因素,处方药线上零售市场规模 处方药线上零售市场规模=处方药总销售 处方药总销售额×处方外流比例× 线上化率( 在线零售药房销售额占零售药房比例 )。

(1)处方药总销售额:根据IQVIA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处方药销售总规模达到13145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管理需求的持续增长驱动处方药市场规模长期增长。




(2)处方外流比例:对比美国、日本来看,美国1963年就规定了“医药分开”,规定医师仅有诊断权和处方权,但无调配处方权,患者购买处方药的主要渠道是药店、邮购。美国医疗费用过于昂贵,大部分就诊患者会选择医保支付,保险公司为了方便管理,将同药厂议价的谈判权和药品管理权外包给第三方PBM(医药保险管理机构),第三方付费模式下,药品的使用不是医生决定,而是PBM和支付方共同决定,利益独立使得处方外流不受限制,造就了药品零售商的兴起。根据圆心科技招股书披露,2019年美国院外处方药占医药市场总额的比例高达70%,而同期中国仅为23%。根据IQVIA统计,2018年美国共开具58亿张处方,其中零售、邮购渠道占比93%。从市场规模看,销售额达4820亿美元,其中,连锁药店渠道销售额1400亿美元,邮购药房1207亿美元。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日本处方外流比例已高达70%左右。对比美国和日本,目前中国院外渠道占处方药销售的16%左右。如前述分析,处方外流是确定性趋势,根据圆心科技招股书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处方药零售市场规模达到2340亿元,测算得到处方外流比例约17.8%。参考日本医药分离比,我国处方药外流比例目前处于日本1994年水平,在政策驱动下,有望迎来向上拐点。




(3)线上化率:根据IQVIA,2021年,我国处方药线上零售市场规模同比提升71.9%至249.8亿元,渗透率(占院外处方药零售市场比例)同比提升2.9pct至10.7%。处方药线上零售渗透率整体提升较缓慢,2020年受疫情催化,同比提升4pct。虽然受政策导向趋严、线上医保难接入等因素的限制,处方药线上销售尚未完全放开,但后疫情时代,考虑到线上药房的流量优势、价格优势,预计线上化将持续推进。




2. OTC: : 流通 性上没有限制 ,消费习惯的线上化迁移驱动

拆解处方药线上零售市场规模的驱动因素: 拆解处方药线上零售市场规模的驱动因素:OTC 线上销售额= OTC零售市场规模× 零售市场规模×渗透率。 渗透率。
(1)OTC零售市场规模:OTC无需处方即可购买,药品属性没有处方药那么强,在商品流通属性上没有限制,但消费频次较低,属于低频消费。根据IQVIA和圆心科技招股书中援引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OTC零售渠道占比2020年提升至79.3%,2021年进一步提升至84%。根据《中国非处方药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建议》,“十四五”期间,中国OTC市场规模将增长到3500亿人民币以上,年复合增长率6%以上。




(2)线上化率:根据IQVIA数据,2021年我国OTC线上零售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0.2%至258.6亿元,线上化率同比提升1pct至12%。线上化驱动力看,一方面,需求端看,大部分患者仍然习惯线下购药,线上消费心智有待培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处方药转为OTC,OTC供给端扩容,互联网为OTC营销拓展了更多元的方式。随着人们对健康管理的意识提升和线上购药心智的成熟,OTC线上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三 )非药:线上化率 相对较高,目前零售端占比高,政策风险小

非药品零售市场主要包括保健品和家庭医疗器械两大类:

1. 家用医疗器械:健康管理认知强化,家庭自检自测需求扩大

医疗器械按使用场景可以大致分为医用医疗器械、家用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三大类。
医用医疗器械主要用于院内诊疗,医疗耗材主要在体检中心等场景使用,家用医疗器械则是面向家庭使用场景,具有小巧、便携、易于操作等特点。
需求端看,近年来社会对健康管理的认知不断强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检测、预防。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人群的增长,银发人群对家用医疗设备的需求也持续增加。根据《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是糖尿病患者(7813万)。疫情影响下,家庭对体温计、血压血脂血糖“三高”检测仪、雾化器等检测、护理类家用医疗器械的“囤货”需求增加。根据艾媒咨询统计的数据,2021年中国家用医疗器械天猫销售额排行中,TOP 6种类分别是:康复护理、家用监测、呼吸健康、听力健康、医用用具、检测试纸。其中,检测试纸增速最高,彰显社会整体健康监测、疾病预防意识的提升。


-----------报告摘录结束 更多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报告合集专题一览 X 由【虎鲸报告】定期整理更新


医疗 / 健康 / 养老 /

医疗器械 | 体外诊断 | IVD | POCT | 医疗影像 | 医药产业 | 生物医药 | 医药电商 | 康复医疗 | 医疗信息化 | 智慧医疗 | 互联网医疗 | 远程医疗 |医疗机器人 | 医疗大数据 | 医疗耗材 | 医疗设备 | 儿科医疗 | 高端医疗 | 海外医疗 | 医疗租赁 | 眼科医疗 | 医疗租赁 | HMO美国医疗 | 大健康 | 健康体检 | 运动健康 | 女性健康 | 保健品 | 医疗美容 | 整形 | 美容仪器 | 连锁医院 | 民办诊所医院 | 宠物医院 | 互联网医院 | 医生人群 | 养老产业 | 养老地产 | 银发人群 | 人口老龄化 |


(特别说明:本文来源于公开资料,摘录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虎鲸报告

医药电商行业报告:“长坡厚雪”,企业具备规模效应和长期优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