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夜长寒,阴极之至一阳还——华夏冬节
十一月中夜长寒,阴极之至一阳还——华夏冬节
目录:
上篇:
十一月中夜长寒,阴极之至一阳还——冬节文化品读
阴极之至,一阳始生——冬节的文化内涵
日短之至,寒夜漫漫——冬节的历史流转
长至日里,葭灰诗篇——冬节诗词鉴赏
下篇: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节俗实践解析
祭天测影,缅怀祖德——冬节之祭
新装雍容,衣饰应景——冬节衣俗
礼敬尊长,赠袜履长——冬节礼俗
葭灰土炭,图歌消寒——冬节娱俗
静心宁神,食疗养生——冬节食俗
附:活动整合建议样本
阴极之至,一阳始生——冬节的文化内涵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唐 杜甫 小至
这首诗是冬至节诸多诗词中颇动人的一篇,诗风祥和中正,节俗生动细致。白昼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将增一线之功,填在律管中的葭莩灰将从黄钟管中飞出以应节侯,河柳山梅隐约有春日之意,景致节物与故乡并无二致,如今身在他乡,祭祖之日也只能遥祭酹酒……这些琐碎的喜忧悲欢正是我们先人们的信仰之处。传统是什么?传统就是延续,就是在传承下来的琐碎习惯中生生不息地延续生活。
冬节又名冬至节、亚岁、交冬、贺冬、长至、短至、一阳节、消寒节、履长节等
众多古老的华夏传统节日不像大多数西方节日那样多来自单纯的人文纪念,而大都可关联到天象历法与岁时节令。因为诸夏历法的讲求本就是这十六字:验在交食、密合天行、天地明察。在华夏先民眼中,节日的意义首先是一种顺应天时的活动总动员。比如我们禋祀天地是要告诉神主:您的神示我们接到了,就要执行。随着祭义在华夏生活中的悄悄异化,天神祭逐渐让位于人鬼祭,节日人文气息才逐渐占了上风,节日便得热闹有趣起来。
冬至节的流转却没有沿袭这种模式,它的人文气息在岁时意义之下,可以说,冬至是传统节日中最典型的岁时节日了,它在深谙阴阳之道的先人眼中是二气消长的临界点,是推定历法、音律和度量衡的标准点,所以历来被统治者赋予权威的意义。结果到今天,冬至不像很多其它传统节日那么精彩纷呈,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它没有被掺入太多斑驳庞杂的人文典故,没有太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传说,更多保留着这个节日原初状态的单纯节令意义,不过,正是在这种近乎淡薄的纯净中,我们反而更容易接近到那节日源头处的深意。
冬至日的时间在诸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十一月中气,或言之在夏历冬至当日,因为我们诸夏的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所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冬至,在夏历日期中不是固定在某个具体日子的,但是一定会固定出现在十一月中,因为夏历冬至日是十一月中气,十一月建子。中气就是用来表示月建的。但是二十四节气日同时都属于夏历的日子,她们是分成十二节令和十二中气的。所以冬至和清明一样,都是属于依照夏历节气日所规定的传统节日。
对于冬至的解释,目前用现代西方天文学解释更容易懂一些。在冬至这一天,对位于北半球的中国来说,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切换另一种思维,以华夏文化解释:冬至 也称为“至节”,因为它是不仅是“阴极之至”,也是“阳气始生”,同时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冬至日的关键在于一个阴阳消长的微妙节点。自古便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不断生长的阴气终于达到顶峰,阳气也终于停止了销蚀,就要回升了。冬至节则是那个阴阳交割的临界点。这也是冬至成为历法上重要时节的原因之一。这便是天地间“冬至一阳生”的微妙,同时,也验证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天道。
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日短之至,寒夜漫漫——冬节的历史流转
据《尚书•尧典》载,在尧帝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以观测鸟、火、虚、昴四颗恒星在黄昏时正处于南中天的日子,来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作为划分一年四季的标准。《尚书考灵曜》曰:“冬至日,五纬俱起,牵牛初,日月若悬壁,五星若编珠。”冬至最早的天文历法意义非常明确,也很有意义。只是时日遥远,我们已经不清楚具体的至日活动了。
殷商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殷历的岁首新年在建丑之月的朔日,但冬至日依然是个很有意义的日子。至少,在发现的甲骨文中得到了有关于日南至(冬至日)于寰丘上祭祀的记载。当时,“至日”“日南”或“南日”,指的都是冬至日。
周历的正月折合如今夏历的十一月,新年便是建子之月的朔日。周代一年的第一个月中,必然会包含冬至日。因此,周代拜岁和贺冬总是相邻不远的。周代礼仪大盛,极重祭祀。《周礼》曰:“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注曰:“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一岁之中,至日祭天是很隆重的。
秦汉至魏晋是我国天文历法系统成熟的时期。汉武帝元封七年,重新测算制定了新的历法版本即《太初历》。其中,特点是恢复使用夏正,亦即是建寅为正,同时将二十四气划分为十二节令和十二中气,首创无中气置闰之法则,这些都延续至今。该历在西汉末年经天文学家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成为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算法记载的历法版本。子月之朔和冬至日一直是计算岁实和朔策的关键点。所以冬至日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汉书》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四民月令》云:冬至“进酒肴,及渴贺君师耆老,如正旦。”《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晋书》记载,除了天子祀天于寰丘,还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朝。”在那个时候,冬至日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应该是相当重的,《梁书》和《南史》中都提到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冬至的时候,一个叫作岐的县官将死囚放回家过节,并严肃地告诉他:“某若负信,县令当坐。”这位大人的苦心没有被辜负,那位讲信义的死囚最后“竟如期而反”。
唐宋是中国节日文化大发展时期,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特别是还放假七天以庆贺。按古代的休假制度,一般是十天休沐一次,放假的频度没有我们今天高,但可以在冬至放假七天,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就算不比正旦,也相当我们今天的“黄金周”了。
明清时代,冬至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记载,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有“长至……为国大典……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鉴于历史沿革和民众“冬至大如年”的心理影响,辛亥革命后为顺应民心,曾一度在冬至日设定“冬节”。
纵观冬至节的流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本来,在漫漫的岁月流转中,岁时节日但凡失去原有的作用后,大多走向式微、消失的命运,比如寒食节、上巳节。在过去,没有中央空调没有集中供暖,建筑业也不发达,一般人家还时不时地漏雨夹风。漫漫的严寒已经够折磨人了,还要加上让人绝望的,更加漫漫的长夜。诗人们早就总结出:那黑夜给予的黑色的眼睛,是用来寻找光明的,想想我们条件艰苦的祖先,在寒冷寂寞漫漫长夜中,是怎么望眼欲穿地盼着光明和温暖。不能体会到这点,恐怕不能领略到“冬至一阳生”那种感动。阳气能使万物滋生繁衍,冬至日的阳气始生,真有点风雨如晦中既见君子的惊喜。这一天的到来,带给了大家继续熬冬的希望。更何况,冬至日还可以作为正式年节的演习和序幕。于是,后来人们还给冬至日起了一些喜气的名字,如亚岁、如正、履长节等。有时候冬至之夜也被隆重起来,称为“冬至夜”。有些地方有冬至夜里家家例宴饮、并享祖先,还有吃汤圆、食印糕等风俗。
随着时代的变革,在诸多因素下,冬至节习俗同大多数传统佳节一样迅速地萎缩、变异和淡化了。大多数人心中,对冬至里日头状况的关心还不及一盘饺子,似乎在大多数人心里都有着这样的公式:冬至=饺子。至于那些有趣的“土炭”“葭灰”“履长”“消寒”“干净冬至邋遢年”、“晴到冬至落到年”……又有几人还记得呢?
诗词讲究用典,因此所有的节日诗篇中多会出现那个节日最有代表性的物事。比如,冬至诗词中“葭灰”“吹葭”等出现的频率最高;冬至,这个和诗词同时兴起的节日屡被吟诵,那些淡淡的墨迹里有瑞气祥和的太平颂,也有逢节伤怀的羁旅诗,当然,更多的还是不咸不淡的节日“随笔”,记录下先人们平和的节日欣喜。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唐 韦应物】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
【铜仪 唐 韦庄】
铜仪一夜变葭灰,暖律还吹岭上梅。
已喜汉官今再睹,更惊尧历又重开。
窗中远岫青如黛,门外长江绿似苔。
谁念闭关张仲蔚,满庭春雨长蒿莱。
【冬至夜作 五代 韩偓】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小至 唐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冬至宿杨梅馆 唐 白居易】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朔旦冬至摄职南郊,因书即事年代 唐 权德舆】
大明南至庆天正,朔旦圆丘乐七成。
文轨尽同尧历象,斋祠忝备汉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满,金石交音晓奏清。
更有观台称贺处,黄云捧日瑞升平。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唐 戎昱】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邯郸冬至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冬至宿杨梅馆 唐 白居易】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圜丘行事合于中书省斋移止 唐 武元衡】
郊庙祗严祀,斋庄觌上玄。别开金虎观,不离紫微天。
树古长杨接,池清太液连。仲山方补衮,文举自伤年。
风溢铜壶漏,香凝绮阁烟。仍闻白雪唱,流咏满鹍弦。
【至日早雪时郊祀毕壬寅之一 宋 晁说之】
客中至日百怀忘,欣喜遥瞻上帝乡。
雪覆紫坛天意得,风生绛节颂声长。
旧游鵷鹭浑如梦,寂对山河忽若狂。
罪籍半除犹望赦,渔阳遗种被恩光。
【冬至日天庆观朝拜,云日晴丽,遥想郊禋庆成 宋 范成大】
淅淅霜风不满旗,紫烟黄气捧朝曦。
五更贯索埋光后,万里钩陈放仗时。
留滞周南无旧事,布宣汉德有新诗。
丰年四海皆温饱,愿把欢心寿玉巵。
【辛酉冬至 宋 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展墓偶成 宋 杜范】
至日冲寒扫墓墟,凄然一拜一欷嘘。
蓼莪恨与云无际,常棣愁催雪满裾。
误落世尘惊日月,谩牵吏鞅废诗书。
回头更看诸儿侄,门户支撑正要渠。
【冬至感怀 宋 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 宋 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 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满江红•冬至 宋 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冬至日 宋 苏辙】
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犹有髻珠常照物,坐看心火冷成灰。
酥煎陇坂经年在,柑摘吴江半月来。
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
【奉和圣制冬至 宋 晏殊】
吉序冠三正,民时顺盛成。
岁穰千亩实,气爽六符平。
肆乐遵年律,迎长蔼颂声。
云浓燕雁度,雪霁楚兰荣。
异域梯航集,诸侯篚贡盈。
尧仁敷万有,同此一阳生。
【冬至祀先有感 宋 赵仲修】
井臼辛勤又一年,仗谁齎恨到重泉。
离骚空纪高阳后,蓝缕过如蚡冒前。
终亦有人分鼠璞,只今无俸置豚肩。
男儿七尺须如戟,独掩蓬蒿扫纸钱。
【水调歌头•冬至 宋 汪宗臣】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 元 尹志平】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传统冬至节主要节俗大致可以分为祭、衣、食、礼、娱五类,因此本实践方案将从这五个方面详解
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
1.国祭仪式——郊天
在古时,天子祭天是冬至最重大的保留节目,冬至祭天的历史几乎同我们的文明一样久远,郊天的传说可上溯到黄帝时代,记载则见于殷商。天地、社稷、宗庙是天子最重要的祭祀对象。祭天有专门的场所,就是《周礼•大司乐》中“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的寰丘。寰丘一般在郊外,故祭天也成为郊天、郊祀。祭天中主祭的是昊天上帝,配祭则是皇帝的列祖列宗及日、月、云、雨、风、雷诸神。
需要强调的是,祭天自古是天子的特权,尽管如今不再有古时的等级之分,亦无僭越之说,但礼仪本身具有独立的神圣意义,祭天仪式依然是极其庄重的大典,不可造次。行礼者若无虔敬谦恭之心便失去了行礼的意义——去年冬至日,某地传统文化爱好者曾举行过所谓的“祭天”活动,实际规格远不能达到真正的祭天,只相当于民间的迎日而已。历史中真正的祭天是国家性质的大礼,涉及很多内容,包括:人员(主祭、助祭及参礼者)、祭服、祭品、礼乐、礼器等,其隆重程度至少应相当于一年一度的曲阜祭孔。去年被新华社等诸多媒体报导的那次所谓民间的“祭天”活动,实际是一种不合礼制的举动宣传,是对传统文化的唐突和不敬,也容易对当前传统文化复兴工作造成误导。
尽管祭天没我们百姓什么事,于今天礼仪节日复兴工作也没有直接作用,但那种仪式值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版画”来展示,但前提是必须严谨和郑重。在当今存留的天坛等古代祭天文化遗址可以举行一些还原的古代祭天表演,就象曲阜孔庙顺应民间呼声,采用明制释奠礼作为规范的祭孔礼仪程式一样。从这个意义上,祭天应属于国祭的范畴,它的意义在于展现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保留历史资料。
祭天是古老的大礼,但明代以前的仪程和记述多不详尽;现保存完整的最早仪程是明制,因此得到的考据复原更为可靠。明代和之前的祭天仪式基本都以周礼模式制定,但仪程细节逐渐有一些调整,比如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祭服也发生了局部的变化。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天坛庙为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北京天坛。
2.民间活动——迎日、占日
尽管祭天乃天子特权,但人对天的敬畏和崇拜是生民的本能,因此民间有了冬至迎日、占日的习俗。古有“纵乐五日,为迎日至之礼”的说法,但语焉不详;关于占日的习俗较常见。《月令章句》说:“冬至为极,昼露极短,去极极远,晷景极长。”晷本义日影,引申为日影仪。观察测量日影是历代天文官的例行工作,以此推算节气、计算历法①,当然顺带着也会预测一下来岁的年成——华夏先民时常在岁时节日中以各种方式占卜丰欠,冬至也是如此,相比祭天,百姓其实更关注这项活动。《易通卦验》提到两种占日的方式,一种是根据云气变化的气象学法:“冬至之日,见云送迎从下向来,岁大美,人民知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效也。”另一种则需要日晷仪辅助,如《易通卦验》的“冬至之日,立八神树,八尺表②,日中③视其晷如度者,则岁美人和,晷进则水,晷退则旱。进一尺则日食,退一尺则月食。④”
①推算节气用以计算历法,使用的是圭表。日晷是用来计时的,度量一日十二个时辰,我国很早就把一日十二时辰分成初和正,所以正与如今的二十四小时暗合。
②八尺高表,也就是圭表。
③日上中天。
④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当然因为华夏历法是密合天行的,所以这些是绝对也不会发生的。否则日影长或短一尺,结果就会四时错乱,三伏天过新年了,但是那绝无可能,其实这是先民的一种对天的敬畏之心,所以现在的人是不需要太过分认真的。当然如果有机会,冬至日正午用圭表测得一年中最长的日影,倒是很有一番意义。一来是敬天,二来还是很好的一个科普机会。
日晷仪是占日活动中的重要工具,是一种用日影测时结构简单的计时器,是确定正午日上中天的计时工具。因为历律、度量衡都是国家颁布的统一制度,因此庞大的日晷常陈列在宫殿广场,具有礼器的象征意义①。大致部件有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晷针垂直地穿过晷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必需和当地的地理纬度相同,还要正确的指向北极星点,这样它就可以和地球自转轴平行。观察这根指针在指定区域内的投影,就能确定时间。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南高北低,平行于天赤道面。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十二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这样日晷便可类比为时钟,移动着的晷针影相当于钟表的指针,晷面则为钟表的表面。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中国对其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574年)发明的短影平仪,也叫“地平日晷”。日晷仪中较常见的“赤道日晷”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同时冬至日正午所观察的日影乃是使用八尺高表②所测定,因为在冬至日正午(日上中天)是日影最长的时刻,所以传统有用此占日的习俗,其实是测定皇帝颁行历法的准确性。所以我们的华夏历法,自古不容谬误。比如说从上古到现在一共用了将近六十部历法,为什么那么多?因为当误差大于现在的半个小时之时,就要修订,保证密合天行。另外六十多部历法其实是一部历法的不同版本,就像一个叫聊天软件的工具,不管它是1.0还是2.0都还是那个软件,有所不同的只是性能的提升,我们的历法也同理,不管是《太初历》还是《授时历》都是同一部华夏历法,不同的只是精度的提升。
①嘉量。
②圭表相传最著名的一次应用便是周公旦测定地中。所谓立竿见影的来源也是由圭表得来的。
3.缅怀祖德——家祭
家祭本是祭礼中最普遍的形式,是维系华夏民族情感、文化和信仰的重要仪式。在传统的宗法观念里,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首当其冲的归宿。那些旧时笔记、小说、诗词中看似不经意带过的词语透露了这一信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家祭的时间多在一年中的岁时节日、祖先的忌日诞辰,仿佛他们也一直同后世子孙一起感受着时光的流转和物侯的变易。“冬至大如年”决定了冬至祭祖的隆重程度。周制,家祭于庙。天子七庙,分昭穆而祭;卿大夫士庶的家庙依次递减,士只一庙,庶人则无庙。所以,最普遍的士家祭是在家庙中进行;而后世的等级制度不再如此明显,便出现了祠堂制度,祠堂分四龛,奉高(祖考,及妣,下同)、曾、祖、考四代神主,春夏秋冬二分二至之日合四时卜吉而祭。
对我们当今宗法制家族观淡薄的现代人来说意义正在逐渐流失,甚至有的追溯至曾祖都比较困难,但是许多人已经开始修订家谱,这是华夏民族核心的文化信仰,不应该就此流失,因此我们倡议大家——复兴祭礼当从家祭开始。关于冬至家祭仪程,这里按照《家礼》规制:
祭服:若有意按照周礼(注意,周礼家祭仪程不祥)可士玄端、女褖衣;若按宋代家礼,则:主人及众男子深衣,主妇及众妇女褙子。
士玄端,女褖衣:对先秦服制考订的难题在于没有实物作证且语焉不详,为谨慎期间,此处不便给出具体的服制参数。
深衣:先贤制定深衣,并非单纯蔽体增饰之用,而是有其寓意。它有五种法度,分别对应“规、矩、绳、权、衡”,深衣成为后世家祭中的男子礼服。《家礼》中的朱子深衣,未必合古制,但是影响最大的深衣制度。关于其考订的某些细节尚存疑意,但大意很明了。朱子对深衣的理解:
裁用白细布,度用指尺,中指中节为寸。衣二幅不裁,其长过肋,下属于裳。用布二幅中屈而下垂之,如今之直领衫,但不裁破。腋下每幅之下属裳三幅。裳交解十二幅,上属于衣,其长及踝。用布六幅,每幅裁为二幅,一头广一头狭,狭当广头之半,以狭头向上而联其缝,以属于衣,每三幅属衣一幅。圆袂。用布二幅各中屈之如衣之长,而渐圆杀之以至袂口则其径一尺二寸。方领。两襟相掩,衽在腋下,则两领之会自方。曲裾。用布一幅如裳之长,交解裁之,迭两广头,并令向上,布边不动但稍裁其内旁大半之下,令渐如鱼腹而末如鸟喙,内向而缉之,相沓缀于裳上之右旁,以掩裳际。右幅在下,左幅在上,布边在外,裁处在内。衣裳皆缘。缘用黑缯,表里各二寸,裳下及边表里各一寸半,皆就布缘,袂口表里亦各寸半,布外接出。大带。带用白缯,广四寸,夹缝之,其长围腰,再缭之为两耳,垂其余为绅,下与裳齐,以黑缯缘其绅之两旁及下,表里各寸半,复以五彩条,广二分,约其相结处,长与绅齐。
新装雍容,衣饰应景——冬至之衣
汉代五行思想浓郁,四望与四季分别染上了象征其自身的颜色——东为春,其色青;南为夏,其色赤;西为秋,其色白;北为冬,其色玄。在完整记述了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中有:“冬至之日,北宫御女黑色衣黑采,击磬石,其器铩,其畜彘。”汉代认为自己属于火德,尚赤。因此,在《后汉书•礼仪志》有:“冬至前后,听事之日,百官皆衣绛。”汉代是历史上杂俗发展的开端,颜色反应心理状态,似乎已经有一点贺庆的味道开始渗入庄严的祭祀内容中了。唐代人文大盛,喜庆欢乐的气氛影响下,激发了大众在生活情趣上的创作潜能。唐代洛阳贺冬至的衣俗,冯贽《云仙散录》云:“洛阳人家每遇冬至,煎饧绿珠戴一阳巾。”煎饧,即用麦芽或谷芽煮饴糖。绿珠,是以小纸幡与珠饰做成头饰戴在头上。戴一阳巾则取“冬至一阳生”之义——冬至时阴气盛极而衰,一阳始生——女子的绿珠纸幡和男子的一阳巾是冬至应景衣饰中最有特色的记录,这之后并无特色的应景服饰出现,只是南宋有人记述,人们在冬至穿上华丽衣服,张灯结彩,布置贺冬车马,并停市庆祝。冬至大如年,所以也同过年一样讲究盛装、尚新,宋代的官家还会赐给吏员新衣冠。明朝沿袭了这一传统,“赐百官始仪貂裘帽,万历初犹然。”《帝京景物略》还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
冬至应景衣饰,最有意义的关键词是:一阳巾、绿珠纸幡、朱衣、新衣、盛装。很遗憾一阳巾和绿珠纸幡的具体式样尚未查到,有待进一步研究。
1.冬至悬土炭
先民也很善于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有时候也会做个小实验来寓教于乐一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冬至悬土炭”习俗:《史记》载:“冬至,短极,悬土炭。”就是说,在冬至前三日,悬土炭于天平木杆两端,让两边轻重刚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阳气至,炭那边就会重,而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重。很明显,这个简单的小实验的原理在于吸水与否。关于这个也有解释:“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湿故炭重。”因为炭的吸附性要远大于土,在天平平衡的前提下,冬至日当天要较前三天湿气重,故而炭那边就重了;而夏至日则相反,是逐渐趋于干燥的,所以结果正好相反。
2. 葭灰占律
主要参考资料:<史记•历书>;<后汉书•律历志>;
黄一农,张志诚(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传统侯气说的演进与衰退>;
唐继凯(西安石油大学音乐系),<中国古代的律历合一学说>)
在两千年中,葭灰是冬至节最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之一,在冬至诗词中被用典的频率极高,它所指的是“葭灰占律”,这种在中国流行了约两千年的测侯之术。《后汉书•律历志》:“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意思是:在一密闭性能良好、温度与湿度变化不大的屋子里,按一定方位排列十二个木案,案面做成内卑外高的倾斜状,将十二律的律管依序排列在桌上,并在长短不一的各管内覆填以葭莩(即芦苇衣膜)烧制而成的灰。先人相信十二律与一年十二个月相对应, 当各月所属中气到来时,将引发地气上升,而此气可使相应律管中所置的葭灰扬起。
商代白玉律管
表面看是一个比“悬土炭”还让人咋舌的小实验,但其所蕴含的思想精髓以及在历史上的地位却要深远重大的多,它牵涉到两个重要概念:“历律合一”和“物侯说”,以及气、令、律、历、数等统一系统的观念,就像《史记·历书》索引所述:“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术,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①。”《吕氏春秋》也提到“黄帝令伶伦作为律”的传说,伶伦自“大夏之西,阮隃之阴”的“嶰溪之谷”取得“以生空窍厚钧者”的竹子,将其断为两节,其长三寸九分,吹出了“黄钟之宫”音,然后制了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这个被称为“黄钟之宫”的律管,到汉代时被认为可候知天地之“元气”。扬雄说:“冷竹为管,实灰为候,以揆百度,百度既设,济民不误,玄术莹之”,扬雄的说法紧接着就被随后的史学家蔡邕认可:“上古本阴阳,别风声,审清浊。别风声,不可以文载口传也,故铸金作钟,以正十二月之声,然后以效升降之气,而钟不可用,乃截竹为管曰律,为清浊之率也。以律长短为制,正月之律,与太簇相中也,言出于钟。乃置深室,葭莩为灰,以实其端,其月气既至,则灰飞管通。古以钟律齐其声,后人不能,则数以正其度,度正则音亦正矣。” 此既是律吕也。
①黄帝时代的《调历》乃是华夏历法的第一部,阴阳合历也。
在中国历史上,律历并不单纯属于艺术和天文学,而具有很高的政治意义,因此葭灰占律绝不是趣味的节俗或小实验这么简单了,而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的国家制度。很久以来史官对此也深信不疑。《隋书·律历志》收录的题为《律谱》的文章详细记述了自汉至隋以来有关这一方面的情况,也出现过候气不验的情况,但人们很快会发现,问题出在所用的律管尺寸与古制不同,经过对古尺长度的考证及对实验方法的改进,“自斯以后,律又飞灰”。隋文帝对典籍上有关候气的占候学解释并不满意,曾亲自开展这一科研项目。据说实验十分顺利:“每其月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散出于外。”
葭灰占律所折射出的实际是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卦气说、候气法等在内的传统律历合一学说,它们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数千年而后最终流逝,后人对此日益生疏,因此也对这一史实也开始发生怀疑,明代邢甚至把史籍所载的候气案例都说成是精心设计、蓄谋已久的骗人把戏;而发明了十二平均律的朱载堉态度较为矛盾,一方面他亲自实验验证到了无效,对此进行否定,但另一方面在他的《律历融通》中也曾经说过:“律之始也,候气于地,气有深浅因之以辨清浊,以正五音,而六乐宗之。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故曰:‘律居阴而治阳, 历居阳而治阴’……天效之以景,地效之以响……景即晷也,响即律也。”就是说,他对律历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否定。直到钦天监官们开始用沸石或机械造假灰候气的丑闻迭起的时候,这一有着古老渊源的学说开始在统治者眼中动摇,清代时发生的“历狱”之后,康熙时代正式废除了葭灰占律。
到了现代,普遍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学者更加确定这一事属无稽之谈,不过也有个别支持者:刘道远在1989年于成都举行的“高校物理学史讨论会”中即曾发表《一九八九年夏至候气实验报告》一文,宣称据其实验的结果显示,气应灰飞可能与日地引力的周期性变化有关,是一种物理共振现象;杜晓庄1989年3月7日发表于《文汇报·学林版》的《黄钟:中国五大发明之首》称这时一条伟大的、普适的共振原理,不仅适用于声共振, 也广泛适用于电、磁、原子体系、生物圈乃至于宇宙天体的共振规律,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
显然,这个古老的话题并未告一段落,显得让我们有些莫衷一是。葭灰占律引出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可惜擅长此道的先人们已经不能告诉我们,对已经逝去的智慧和文化的追溯恐怕并不比探索新的知识更容易。葭灰占律显然在冬至节无法实践,但作为一件重要的文化思想事件,值得大家去了解。因此在本实践方案中较为重点地介绍了这一内容。
3.九九消寒歌
九九歌是一种节令民间歌谣。旧时,冬季来临时,小孩子们常会吟唱这样的歌谣:一九二九不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这便是几乎流传于我国各地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九九歌。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是“九九消寒歌”。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相对的“九”;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九”;这一段的天气也相应地称“数九天”。屈指数日的人们比较闲暇,于是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志数九消寒。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九九歌的出现当较数九为晚,但到唐宋时已经很流行。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
(全国)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长沙)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年);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河北)
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三九四九,冻破碌碡;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
(尉县)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湖南)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建议:消寒歌大都趣味上口,非常适合教给家里的小孩子朗诵,这可能会让他们从小对冬至就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3.九九消寒图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趣味性“气象日记”,常用以卜兆来年丰欠。消寒图有几种形式:
阴晴图:《京都风俗志》有“冬至日,俗谓之属九,或画纸为八十一圈。每日分阴晴图一圈,记阴晴多寡,谓之九九消寒图,以占来年丰歉”。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画铜钱,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也有不同的民谚规则:“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也有用不同颜色来标注的,完颜佐贤《康熙遗俗轶事饰物考》一书中记载:“晴涂红色,阴蓝色,雨涂绿色,风涂黄色,雪可以空白不涂,或填铅粉。九九完成,已是冬去春来,每格笔画颜色不同,五颜六色,美不胜收。”
与这一铜钱型消寒图类似的还有阴阳鱼型,这是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溥仪全宗》案卷中的“九九消寒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无穷变化,用阴阳鱼图案点画消寒图似乎更有深意。这幅《九九消寒图》做成“井”字型,九方格:每格内有九个圆圈,共为八十一个圆圈,一天画一圈,通过阴阳鱼记录反映冬九九每天的天气情况,此图的画法是:上清(晴)下阴左风,右雨雪点当中。
九字图: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就是说选择九个九画的字(一般都是正体字)联成一句,日涂一笔。常用的字联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参考:传统九字消寒图“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大概觉得每天简单描写一笔意犹未尽,便在写完当日一笔后,再用其他色笔,在笔画上记录当日的晴阴冷暖:“亭”字的第一笔上写的是“今日风”;第二笔上记的是“晴暖有风日也”;第三笔上填有三字“晴暖日”;第四笔上则是“早晴晚阴”;第五笔上又是“晴暖日”
图上所注“管城春满”四字。据韩愈《毛诗传》解释:笔受封于管,号“管城子”。“管城子”乃笔之别称,寓“笔成春满庭”之意。
这种消寒图最适合发挥
如:
“庭前盼看春风映南屏”
“亭前柳飞相看皆珍重”
“相思珍重品庭前春风”
“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
“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
“庭前春幽挟草巷重茵”
“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
现列举出九划字如下以供参考:
為,映,帝,洞,亭,前,垂,珍,重,待,春,風,柏,架,柘,柳,泊,洲,津,洪,皆,皈,保,炳,勃,法,飛,革,冠,建,勁,軍,俊,科,秒,秋,柯,柑,柒,炫,段,祖,祝,神,祠,祐,祛,祖,祚,祗,祓,除,衿,相,盼,眉,看,奎,亮,律,美,耐,封,南,屏,思,怨,怎,威,香,泉,帥,勇,垚,品,衍,政,虹,音,星,盈,紅,紆,約,紈,紀,紉,後,徑,姣,姸,威,娃,美,計,訂,俠,迢,迪,迫,述,頁,負,建,修,馬,度,則,食,俟,急
寒梅图:《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这算是消寒图中的雅图了。大概由此发明了更有韵致的“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别出心裁,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消寒图诗:关于消寒诗图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是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提到宫中年年都要由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每九诗四句,自‘一九初寒才是冬’始,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并说此制亦“不知缘何相传,年久遵而不改”。可惜他没有把诗全记下来,认为是瞽词俚语之类,“非词臣应制所作,又非御制,”不值得记。在清道光年间,山东潍坊有文士王之瀚在前人的基础上写就一首九九消寒图诗。九首绝句分别写在八十一格的“八卦爻象图”内。诗云:
“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自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妆成。”
“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间休息掩紫关,千家共盈享年福,预计来年春不困。”
“三九严寒水结冰,钓罢归来蓑笠翁,虽无双鲤换新酒,且见床头樽不空。”
“四九雪铺满地平,溯风冽冽起新晴,朱绨公子休嫌冷,总有樵夫赤足行。”
“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酿酒答钟麻,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冠拜冕旒。”
“六九上元佳景多,满城灯火迎星河,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
“七九至数六十三,堤边杨柳若含烟,红梅几点传春讯,不待东风二月天。”
“八九风和日日迟,名花先发向阳枝,即今河畔冰开日,又是渔翁垂钓时。”
“九九鸟啼上苑东,青春草色含烟蒙,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龙。”
这首田园气息浓郁的图诗一时间让人模糊了时空,尤其是五九那句“万国衣冠拜冕旒”,犹如恍惚间的戏台旧梦。可惜未见此图实物,现有另一幅民国时期消寒图诗作一类比,大致如下模。
其它类:消寒图其实可以不拘形式,如联语图,即在图旁标出有关的联句;诸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此外还有绘图、印俏皮话的,比如画“老虎拉碾子”,印歇后语“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在先民看来,天地与人是相通的,天地处于阴阳交接之处,万物静谧,因此相应的,人们最好也韬光养晦、窝冬不出。《礼记》曰:“仲冬之月,日短至,君子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五经通义》:“冬至阳气萌,阴阳交精,始成万物,微在下不可动泄。王者承天理政,率天下静而不扰也。”《周书·时训》曰:“冬至之日,蚯蚓不结,君政不行,麋角不解,兵甲不藏,水泉不动,阴不承阳。” 当然,如今生活节奏的要求不可能在冬至前后偃旗息鼓,不过,注意点安身宁神还是很必要的。
俗话说,“今冬进补,明春打虎”。冬至有进补的习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着分明的四季,从而形成了“春生,夏荣,秋收,冬藏”的天人合一的道教养生理论,同时也是中医学的基础观念。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抑制、减低状态,传统认为,在冬令进补,有利于把精华物质储存在体内,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来春就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
因此,冬至节是一个食俗非常丰富多彩的节日,节日食俗的关键词为“进补”二字。经过数千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冬至节令食文化。冬至日正值隆冬,食物多倾向于口味浓郁、营养丰富的种类,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先呈出传统冬至节的各地的主要食俗,以飨众人:
①冬至饺子:饺子是当前冬至食谱中的主打,有民谚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坏耳朵没人管”。传说女娲用黄泥做人,一年到头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她就在一个个黄土人的耳朵上都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以后就演变成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冬至节,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我们这些“黄土人”的后裔咬住带线(馅)的耳朵,好让它不致于冻掉。另一种传说则与医圣张仲景有关。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②冬至肉:湖南人过冬至,会杀鸡宰猪,把肉阴干,称为冬至肉。有俗话说"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
③胡葱煮豆腐:江苏常武地区在冬至夜的家宴菜肴中多备“胡葱煮豆腐”,谚云:“若要富,冬至隔夜吃胡葱笃豆腐。”
④赤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⑤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⑥分腊肉: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其实是中国传统祭礼文化在当前为数不多的孑遗。肉有生、熟两种,生为脤,熟为膰。分时区别学历高低,清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四级,民国有高小、中学、大学、留学四级,以示鼓励;优先照顾老人,在50、60、70、80、90年龄段,数量依次递增,以示敬重。冬至肉用祠堂公积金或富家捐款购置,族长主理其事在当时被视作一份厚礼。
⑦冬至团:也见于江南。冬至团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莱、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蹭送亲邻或待客,是冬至亚岁宴上的必备食品之一。
⑧冬至圆:全家团圆的时候吃,最有意义。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一般做成红、白两色,粒粒小如鱼目珠子,还可应孩子们的要求捏成牛马羊鸡犬猪等小动物。
⑨年糕: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⑩汤圆: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糖、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⑾荞麦面: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家家户户要做荞麦面吃。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⑿姜母鸭:福建人喜欢在冬至吃姜母鸭进补。姜母鸭是用整块老生姜(不用切),去炖正番鸭,据说姜对身体很好,可以暖胃补肾。做法还有很多,比如还可以用四物(当归、黄芪、熟地、白芍)去炖,或者枸杞、人参炖,枣是一定不可缺少的,黑枣、红枣都可以,中医认为,枣能补气、补肾。
⒀馄饨: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另有民间传说也十分可爱:话说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而能过上太平岁月。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后来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冬至节的风格质朴温暖,礼俗也相应,主要有拜师和赠鞋袜等。
冬至这天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日子,据说,此日,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拜师。冬至节,旧俗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赠鞋袜的习俗则是因为这天日影最长,所以古俗以鞋袜献给尊长庆贺冬至,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魏北凉司徒崔浩《女仪》曰,“近古妇常以冬至日进履韈于舅姑,皆其事也。”。沈约《宋书》也说了这一习俗:“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日之仪,又进履韈。
附:冬至过节活动安排建议:
早晨:家祭
起床后沐浴,更换家祭礼服(若按照家礼,则男深衣女褙子;若偏好周制,则士玄端,女褖衣——但建议慎行周礼),准备祭献。
上午:迎日占日、聚会。
1.换上随意的冬日常服,女孩子可戴绿珠纸幡;
2.制作日晷、圭表模型
3.完成后可简单举行小型迎日占日仪式——在场地中央设日晷、圭表,围绕日晷、圭表设席,大家每人一席,围坐。在日晷上的午时正(日上中天)时刻宣布日中了,开始迎日,然后可以看看一年中最长的日影,当然还可以象征性的测量一下长度,下面可随意举行一些应景活动,如每人依次诵读一首冬至诗词。
4.画消寒图——最好现场准备纸和彩笔,当场设计制作消寒图并进行比赛;之后交换各自的消寒图,依次做画(填一格)。
5.悬土炭——冬至前三日,在活动场地附近(注意最好在室外,从而不受室内温湿的干扰)固定一根木杆,两边悬好土炭,使其平衡,并在上面覆盖不影响平衡的罩子,在活动当天先让众人猜测天平的平衡度,之后揭开谜底。根据实际情况和古籍上的先验情况分析原理,最好用东西方解释体系互相对比。
6.讲座——讲解冬至起源、流转、葭灰占律等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知识以及各种节俗。
7.若参加活动有长者,可赠与棉袜,以示祝福履长。
8.大众宣传——用事先准备好的节俗单、消寒图向路人分发,可现场鼓励涂写,并赠与之。
中午~下午:包饺子、聚餐等
下午~晚上:精心挑选鞋袜等礼品,拜访师者尊长,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
备注:冬至祭天迎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殷商,传说则到黄帝时代;郊祀于天、寰丘朝日一直是具有严格礼仪规制的最高级别大典,是国家级别礼仪的代表,如今即便复原也只能以国祭的方式,民间不能、也无法实现真正的祭天。建议冬至活动的朋友慎用此词,也慎行此礼,否则若此下去,这个神圣庄重的典礼将不再具有它应有的光环,这将是对我们所爱护的民族文化的唐突和不敬——毕竟,在我们的传统里,这样不能再生的遗产,本来就没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