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词是否存在鄙视链?平水韵处于金字塔顶么?
近日跟b站一位网友发生了一些龃龉,因对他发表的一首七律提了一下自己看法而被无情鄙视,甚至是攻击。当我回过头来,重新审视b站各位诗友的作品的时候,竟被我发现了一条隐藏许久的诗词鄙视链条。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本人最大爱好——西方文学&中国诗词,曾有一次在同外国友人会面的公开场合直陈己见“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相比只是个弟弟;西方诗词跟中国诗词相比就是个孙子。”惹得现场哗然,一片侧目。尽管自知这种看法有些片面,但话已出口,就不再回头。
很多网友都在b站发诗词视频,菁芜皆存,良莠不齐,其中也确有文徽濡翰,直追古人的高手。但近来一个发现让我很是震惊——填词写诗居然也有鄙视链!依词林正韵和平水韵的看不上用中华新韵的,用中华新韵的看不上诗韵新编的,而诗韵新编又有点儿蔑视中华通韵……这一套上挤下压的操作下来,一直延伸到十三辙~~对于这种相互鄙视的现象,本人表示非常鄙视。而且对用平水韵填词就自认正宗高人一等的看法嗤之以鼻。
首先声明,本人不用平水韵填词,也不擅长,早年间学过一段时间后来放弃了,原因后面说。其次,习作古诗词,必然依韵,无韵不成。也就是说必须要在现有的语言环境当中,表现出律诗和词牌的协律之美,襟抱之情。
那么问题自然也就来了——语言。
当我们以近代韵书填词的时候,字意字音完全统一,协律到位。而一旦用到古韵,就不可避免的生出很多不谐音律的突兀变化,使好好的诗句变成了合于韵书,却不合于音律的“夹生饭”。
本人再强调一个永不接受任何反驳的看法——诗词是用来念的、读的、唱的,不是用来看的。它是属于听觉的艺术!由耳入脑 入心 入肺腑 用来看的那是书法。古人朝成一诗,而夕付管弦,可见诗词本身强大的音美市场,乐府就是证明!所以任何减损其音美能力的事物,都是诗词的绊脚石。
现代汉语与古韵书之间有相当大的隔阂,说是鸿沟也毫不为过。本人学习填词之初就发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如果用平水韵去填词,词填出来了,可读音却一个也不会——我无法用平水韵去读我自己写的诗,如果用现代汉语念给别人听,读给自己听,音律上总难一气呵成。我暗自猜想:如果李杜苏辛在天之灵听到如今的我们把诗词念成了这个样子,他们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他们会不会为后人削足适履的迂腐而感到深深地失望?当我意识到这纯粹是一场挂羊头卖狗肉,自欺欺人的把戏之后,果断的选择了新韵。
本人从来认为,诗词是一辈子的事,所以就算现在偶遇高手无法比肩,也不会急于一时。只是这所谓的填词鄙视链,却是屙杂不堪的东西。既可笑又可悲。不理解它给人带来的到底是虚荣的陶醉还是自嗨的麻醉?而对于用平水韵或古韵填词的诗友本人也有个小小的疑问:如果各位当真是词坛达人,艺术大家,对于整部平水韵已经具备 写 念 唱 三为一体的能力,那我表示由衷的钦佩,您至少接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水平,属于稀有物种,国家应该重点保护。如果您现在和数年前的我一样,翻着古谱查着韵书,拼出一大堆平上去入的古音古律,却要用阴阳上去的现代汉语才能念出来的话,那我劝您还是出门右转耗子尾汁吧。您除了装X的决心没有任何值得关注的东西。
另外,那些江浙闽越一带的方言就算了吧,不是有入声字的就是平水韵发音,一首满江红吴语和粤语念出来完全是两个味儿,谁都说自己的发音标准。越南人还说他们说的才是古汉语呢,难道今后还要在诗坛普及越南语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