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声音响系统频响曲线的理想和现实 (上篇)

扩声音响的系统频响曲线,相对正确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讨论这个问题,对于“三位一体”(PA/MONITOR/IEM)或者“四位一体”(PA/MONITOR/IEM/OB)现场调音是有意义的,相信很多老师都做过这种活,如果你的主系统频响有问题,会直接影响你其他系统输出信号的音色倾向性。
在此,我们单纯讨论扩声系统最终频率响应曲线相对正确的样子,而不讨论造成幅频特性不佳的原因,所有表述词汇都非绝对的意思,比如平直、准确等都是相对的。
我们主要讨论扩声领域,不讨论棚内混音监听系统的频响曲线。
这个话题,我们会分成两篇来探讨——首先聊聊产生偏差的原因,然后再讨论扩声曲线大概是什么样子才能更符合我们人类的听感。
扩声系统的频响曲线相对正确的样子是什么?这个问题要分成两个角度来看——混音师视角和系统工程师的视角。
在大多数系统工程师眼里,一个能正确还原混音的系统应该是平直的,无个性、忠实地还原输入信号的所有信息。我接触过的几个国外专业系统工程师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和混音师都配合得非常好。现场演出混音师认为的系统曲线也是平直的吗?这个不一定了,每个调音师的系统频响的目标曲线都不太一样。
我们经常会见到一种调系统的方法——“啃话筒”。在测试软件普遍使用的今天,很多调音师还是会这样调系统的。一副随身天生的嗓子加一个SM58,简单好用。不过,“啃”的结果也是每个人都不太一样,有的调音师是以话筒的音色为准,让话筒的音色在系统里出来是好听的,然后乐器和音乐的音色根据话筒调整好的系统频响曲线来调整。还有的调音师有自己熟悉的目标曲线,啃完话筒后获得自己所要的曲线,然后修整乐器和音乐通道的EQ来获得自己需要的音色。

这个方法对于做乐队的调音师是比较有效,毕竟乐手自己熟悉,音乐风格自己知道,希望获得的音色自己也了解,所以获得的系统频响曲线虽然可能奇怪一点,但是并不太影响最后作品的呈现。但是,做伴奏演出的调音师就会遇到一点问题:由于啃话筒获得的频响曲线不一定标准,会出现不同风格音乐还原音色偏差比较大,当然调音师是可以用EQ做修整,但在模拟调音台时代整场演出一直扭来扭去也是挺辛苦的一件事情。
测量软件被普遍使用后,我们有了一个可以视觉参考的东西。根据音箱设备厂家的设备参数可以知道,制造端的标准频响曲线就是直的,20Hz-20kHz,正负多少dB,尽可能的平直。我们也把我们的扩声系统频响曲线往直里调,调完后把音乐推起来,目标声压级110-120dB,测试一下大声压下系统的声音表现。这时候大家会发现,系统声音有问题。最直观感受高音炸,3-5kHz多,6-10kHz呲;低音部分有点脏,400Hz-600Hz有点多。
平直不应该是对的吗?为何会这样?为什么系统频响平直时,在高声压下,声音却变得不好听了? 讨论这个问题要从一张图开始。

这个是ISO226:2003人耳的等响度曲线。图中是人耳对不同频率在1kHz不同的声压级下的灵敏度(1kHz为±0dB)。

以1kHz/80dB声压为例,5个频率的声压级分别为:
30Hz/+24dB
400Hz/-5dB
1kHz/0dB
4kHz/-9dB
8kHz/+6dB
也就是说,当1kHz的声压为80dB的时候,30Hz需要104dB,人耳听起来的响度和1kHz是一样的。 那我们为什么要看1kHz/80dB这个人耳等响曲线?
唱片混音的监听声压级大约在78-85dB之间,这条等响曲线其实也是混音师的目标曲线,混音师在混音的时候就会使低频乐器的能量更大,而高频乐器的能量相对低一些,这样人听起来就比较均衡。当然不同音乐风格之间能量分布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但是还是会遵循人耳的等响曲线来分布各频率的能量。
混音监听音量选择80dB左右,我理解原因可能有两个:
第一,是听力安全(以下来自网络):世界卫生组织有着明确的时间规定,而参考依据则是声音的分贝大小。简单概括来说,在85dB以下,安全听音时间为8小时;90dB为2.5小时;95dB为47分钟;100dB是15分钟。也就是说,85dB以下长时间混音对耳朵听力相对比较安全一些。做现场调音的都是在拿器官换钱,老了很有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不得不读圣贤书呀!
第二个原因则是,70dB-90dB之间是我们听音乐比较常听到的声压区间。当声压级到90dB时,人耳的等响曲线如下图:

5个频率的声压级分别为:
30Hz/+22dB
400Hz/-4dB
1kHz/0dB
4kHz/-11dB
8kHz/+5dB
相对于80dB声压的人耳等响曲线,人耳对30Hz的灵敏度上升了2dB,400Hz的灵敏度上升了1dB,4kHz的灵敏度上升了2dB,8kHz的灵敏度上升了1dB。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家里听音乐,音量开的大一些,我们感觉更清晰,中低频更丰满。

当声压级到70dB的声压时,人耳的等响曲线如上图。5个频率的声压级分别为:
30Hz/+26dB
400Hz/-5dB
1kHz/0dB
4kHz/-8dB
8kHz/+6dB
相对于80dB声压的人耳等响曲线,人耳对30Hz的灵敏度下降了2dB,400Hz的灵敏度变化不大,4kHz的灵敏度下降了1dB,8kHz的灵敏度变化不大。当用70dB声压级回放唱片的时候,我们会感觉低频和高频稍微少点,但是差异不大。所以这是我理解的监听声压选择80dB的原因,这是一个即安全又实用的选择。
那我们来看看我们110dB的声压回放在80dB声压下混音的唱片会是怎么一个情况。

6个频率的声压级分别为:
30Hz/+16dB
100Hz/+3dB
400Hz/-2dB
1kHz/0dB
4kHz/-13dB
8kHz +6dB
相对于80dB声压的人耳等响曲线,人耳对30Hz的灵敏度上升了8dB,100Hz的灵敏度上升了2dB,400Hz的灵敏度上升了3dB,4kHz的灵敏度上升了4dB,8kHz的灵敏度变化不大。这就是我们把扩声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做平后,在大声压下播放音乐时,声音偏亮偏硬的主要原因,大声压下我们耳朵对高低频更敏感了。在80dB左右混音时产生的音乐作品,在110dB声压播放时,如果系统频响曲线平直,由于我们人耳的听觉特性,我们实际感受到的频响就并不平直了。
找到了原因,下一期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在高声压下,什么样的频响曲线适合人耳的听觉特性。
本文作者:肖笙
系统工程师,现场调音师,广州龙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完全代表本号立场,仅供参考交流学习;
*本文部分配图源自网络,不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