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交通建筑+前沿交叉】第二届“科学探索奖”揭晓,这50位青年科学家,腾讯每人给300万

2020-09-25 16:55 作者:中国北方  | 我要投稿

交通建筑领域

陈求稳(1974.1-),男,湖北黄梅人。2004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生态水力学和环境水信息学研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江苏省“双创人才”获得者。Ecological Informatics和Journal of Ecohydraulics的副主编,Journal of Hydroinformatics、《水利学报》、《生态学报》、《水利水运工程学报》等期刊的编委。

国际水利环境工程学会(IAHR)中国分会执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湿地专委会委员。

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9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EI 30余篇,论文SCI他引1200余次,2016年H因子16;出版专著3部,合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7项,含美国专利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国际学术成果奖1项。

先后主持973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重点基金、水专项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在水电开发生态环境效应模拟评价及水库生态友好调度、湖库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预警与控制、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等方面取得较突出的成果。研究成果在雅砻江、漓江、海河、淮河、太湖、巢湖、滇池、鄱阳湖等水环境生态保护中得到应用,产生了较重要的学术影响和工程效益。

洪锦祥,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苏博特研究院院长,

研究项目

他执着于建筑工程材料的研究与推广,锲而不舍、不懈追求。先后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铁道部科技开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京沪高铁等国家重大工程。

荣誉

获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带领研究室成员获专利技术5项,其中“冻融与疲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失效机理与寿命预测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林波荣,工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入选科技部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批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2),北京市科技新星A类计划(2009)。主要研究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城市热岛缓解及生态低碳规划方法。围绕以上研究方向,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保部、民航局和北京市重大课题等科研课题15项,主持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及生态规划规划等咨询类项目4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6部,申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建设部华夏建设科技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10项。


聂鑫,博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2018,第5)

2016,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复杂结构在线混合试验关键技术与应用”排名第3。

研究领域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动力学和振动控制;有限元本构及数值方法。


魏运,东南大学 博士, 交通运输工程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入选第八批“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表彰人选名单。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候选人。

前沿交叉领域

彭承志,2009年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自2005年发表量子通信领域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以来,至今已在Nature子刊,PNAS和Phys. Rev. Lett.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其中三篇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相关工作全部在国内完成。作为首席科学家助理及科学应用系统负责人,正在参与领导并组织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先导性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

宋柏,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特聘研究员。

研究成果

主导或参与项目包括纳米尺度近场热辐射的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半导体砷化硼晶体的生长及不寻常高导热率的表征与分析,硼同位素富集的立方氮化硼晶体的超高导热率及同位素效应, 石墨中高温声子水力输运及第二声的预测和观测,量子点超晶格结构中声子局域化输运,以及媲美金属的导热塑料薄膜等。

杨越,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目前任职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6年,杨越课题组的科研成果Vortex reconnection in the late transition in channel flow(槽道流转捩后期中的涡重联)发表于流体力学顶尖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的Rapids专栏,该专栏旨在快速发表流体力学领域中的高影响力短篇论文。

张立源,男,1975年03月出生,浙江衢州人。2007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方科技大学介观物理实验室负责人;兼美国物理学(APS),Sigma Xi协会会员,微纳电子器件与电输运专家。

周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个人简介:

2002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得MD。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PhD。2006年至201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和Research Associate。2010年9月至2016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2016年9月起任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ISHR杰出研究员奖、“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等。

研究方向:谱系示踪与细胞命运可塑性

朱嘉,南京大学。

主要贡献

朱嘉教授从事纳米材料在能源转换与存储的研究。近年来,已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no Letter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被SCI引用1000余次。3篇论文被选为Nature Nanotechnology, Nano Letter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杂志的内/外封面。出版英文书籍一章,申请美国专利4项。部分研究成果被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New Scientist等国际科学媒体广泛报道,在国际产生广泛的影响,受邀在政府,国际会议及世界著名学府做过30多场专题报告,同时是20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特约审稿人。


“科学探索奖”是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等科学家,于2018年11月9日共同发起设立。腾讯基金会将投入10亿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资助该奖项。

【交通建筑+前沿交叉】第二届“科学探索奖”揭晓,这50位青年科学家,腾讯每人给300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