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你睡得还好吗?是否也曾陷入“困”境?

2023-03-21 15:41 作者:恒泰善行  | 我要投稿

睡眠是维持人体生命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中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年轻人成失眠主力军之一”。睡眠质量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与多种心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大脑中的杏仁核是情绪的“司令部”,睡眠质量好,杏仁核的功能就能充分发挥,人的情绪就容易受到控制,更多感受到积极快乐的情绪。睡眠质量不好,就更容易感受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还可能会发展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睡眠健康话题一直受到公众高度关注。

《2021都市打工人睡眠报告》报告显示,最能熬夜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及广州,睡觉最晚的是广东省。报告显示,都市上班族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5小时,睡眠时间可以达到8小时以上的人仅22%,6-8小时约53%,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占比25%。其中,35岁以上的上班族睡眠时间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何为优质睡眠?

优质睡眠,不仅仅取决于“睡眠时间长短”,更取决于“睡眠质量”。所谓“睡眠质量”,其实包括了“总的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也就是睡眠中各个睡眠时相所占的比例。其中,深度睡眠(慢波睡眠)具有恢复体力的作用,而快眼动睡眠(REMS)具有恢复脑力、精力的作用,两者缺一不可。 

研究人员发现获得良好的睡眠可能有长期的益处,甚至可以延长你的寿命。研究人员解释这种“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 睡眠质量越好,对于包括心脏病在内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过早死亡的保护作用就越大。

据中国睡眠研究协会公布的资料显示,睡眠障碍患者白天疲倦、嗜睡、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反应能力下降,容易导致烦躁、焦虑、易怒、抑郁,甚至引起心理精神疾病。 睡眠质量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睡眠剥夺增加了抑郁、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的发生,减少了生活满意度、愉悦等积极情绪。

睡眠还与心理弹性相关,心理弹性是一种个人技能,可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相对稳定或是在经历重大逆境时保持积极适应的能力。

睡眠状况可以对心理应激和心理健康产生中介作用,通过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应激,可间接或直接地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 


睡眠的认识误区

误区1.安眠药有很大副作用,坚决不能吃,并且开始吃就无法戒断药物  

当然不是的,能不吃药入睡当然是最好,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通过各种物理治疗方法、各种生活节律的调整都无法达到有效而充足的睡眠,并且导致了我们的日间生活障碍,那就只能通过医学手段进行干预了。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都是通过有效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才在临床上正式使用的,即便有可能存在副作用,也可以通过医生的积极观察和处理进行改善和消除。以前使用的部分改善失眠的药物确实存在依赖性问题,但近年来,有依赖性更小、安全性更高的新药出现,只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使用,都比较安全。

误区2.睡前饮酒有助睡眠  

错误,饮酒只是通过短时的镇静作用改善了睡眠,但反而容易导致睡眠浅、睡眠质量不佳和早醒。

研究发现,饮酒后的睡眠结构和正常的睡眠结构有差别,这种睡眠结构更类似于浅睡眠,甚至有时候脑电的活动比清醒时还活跃,不利于人体精力的恢复。

并且长期反复饮酒,诱导睡眠的酒精剂量会越来越大,进而造成酒精依赖和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等疾病。

误区3.没瞌睡是没累着,睡前进行剧烈运动有助睡眠  

睡眠确实与体力劳动有关系。

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体力劳动者的睡眠往往好于脑力劳动者,这和体力劳动增加了腺苷产量是息息相关的。体力劳动和锻炼可以增加腺苷的产生,这是对睡眠有益的神经递质,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睡眠。

但什么时候的运动锻炼更适合呢,最好的时间是下午或者傍晚的时候,而不是睡觉之前的1至2小时。并且推荐的是相对温和的有氧运动,太剧烈的运动以及竞技类的体育运动反而会导致人体兴奋性过高,更不利于入睡了。



关注恒泰善行公众号,获取每日健康资讯



你睡得还好吗?是否也曾陷入“困”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