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近代哲学史》笔记——康德
康德
康德的批判哲学主要是针对形而上学,检验其是否可以成为科学。而康德哲学的活力主要集中在一个形而上学的代表身上,即休谟的唯经验论。休谟的唯经验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对因果律的质疑。他的基本论证思路是这样的:大前提为从经验中是不可能得出适用于一切的普遍原则的,小前提为因果律是一种经验的,主观的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因果律并非是一种普遍原则,而是一种长期重复形成的主观的习惯。休谟认为当人们频繁地看到事件b总是跟随在事件a之后发生时,就会逐渐形成事件a是事件b原因的观念,由此形成了因果律的习惯。
休谟的这套观点是漏洞百出的,我们就先默认他的前提因果律是一种主观现象,从他的结论入手。人们能够形成因果律的习惯是相当有问题的,当事件b在事件a之后发生时,我们最多能得出的只有事件b相继着事件a发生的如此事实,而非事件a导致了事件b发生的因果关系。那么即使我们看过千百次事件a与事件b的相继发生,也不能够形成所谓的因果律的习惯。就算不从休谟的结论入手,他的前提也是不攻自破的。休谟认为因果律并非是一种普遍的原则,而是主观的,需要后天习得的。那么是否有这么一个时期,人类在此阶段不能掌握因果律呢?答案是一个大大的否定,当一个婴儿听到一声声响时,ta都会转过头去,去寻找声音的源头,也就是说连一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婴儿都明白这个道理,即万事借由因。而这一例子则足以说明因果律是人的一种本性,是适用于一切的普遍原则。
那康德是如何去检验形而上学是否作为科学的呢?他是先对我们进行形而上学研究的工具开始检验的,这个工具即我们的认识能力,而对认识能力的检验即康德所说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将认识能力的源泉分为了三类:感性,知性与理性。但这一列举的可靠性是值得质疑的,康德对此并没有任何支撑这种分类的原则,仅仅是从经验中得出这三个源泉。
感性不局限于我们的感官印象,其还能够产生关于对象的直观。当我们对外在对象进行直观时,感性必定会为其赋予空间或时间的形式,换句话说对象只有以空间或时间形式才能够“存在”,才能够被感性所直观。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①外在的对象本身时非空间与非感性的,这样它们才能够被感性直观并被赋予以空间形式。②空间并非是一种经验,也不同于外在的对象/质料,也不是来源于感性直观而是先于它。
当我们对外在对象进行直观后,知性就登场了。知性会赋予感性所知觉的对象一系列规定性,这里同感性赋予对象以空间形式是一样的,对象必须以空间形式才能被感性所直观,而对象必须具有规定性才能被主体所思考。感性与知性的结合,或者说是对质料/外在对象的“加工”则得到了我们所谓的表象,我们由此可以产生关于该对象的经验。
康德认为在这表象,经验之后有一个支撑者,作为经验与表象的前提,在感性与知性加工之前。这个支撑者即康德所说的物自体。物自体只能够提供外在的对象,也就是质料,然后使其与主体的感官印象接触,主体再通过统觉得先验综合,即上文所说得认识能力对物自体提供得材料进行加工,由此获得表象与经验。但这一过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物自体是如何使主体将质料表象化的?质料又为何会与主体的知性规定相结合?主体的知性规定能力又从何而来?面对这些问题,康德没能够给出任何回答。
既然我们无法从表象过程进行进一步的审视,那么我们就只能从表象的前提,即物自体这个概念进行审查。如上文所说,物自体首先是先于表象的,也就是说物自体不是我们日常所说,所感知的“物”,唯有物自体处于表象之中时,它才作为物。因此这个支撑者叫做物自体,即自在且先于自身之物。
其次物自体是先于知性的,也就是说知性是不能够对物自体进行任何规定的,那么物自体就不能够被认识或是思考。但这与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又是相矛盾的,如上文所说,物自体是表象与经验的原因,而将其称为原因实际上也是一种规定性。
最后物自体是先于感性的,因此我们也将其成为超感性的事物,鉴于当感性感知对象时必定会赋予其时空形式,而物自体又是超感性的,那么物自体实际上是超越于时空的。物自体是超感性的,我们对此可以有两种理解:①物自体是在感性经验之上的②物自体是在感性经验之下的。②即意味着物自体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载体或是基质,但是“基质”或是“载体”实际上也属于一种规定性,这与物自体超越于知性仍然是矛盾的。不但物自体是超越知性是不可靠的,物自体是超感性的也是没有依据的,康德从未对此给出为什么物自体是超感性的证明,且也没能将物自体这一超感性的东西与其他的,例如上帝,灵魂与自由意志等超感性的东西作出任何区分。
康德对形而上学做出了批判,通过物自体这一不可认识与思考的概念说明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也不是科学,使哲学不再去探寻无限的所谓“客观”的外在客体,而是集中于“主体”本身,去探究主体所能够拥有的有限性,使主体“创造”了这个世界。但康德是否有自己的形而上学呢?康德认为唯一且真正的形而上学只有一个,即脱离于经验的理性概念,这个理性概念叫做先天概念。在康德那里,先天概念即物自体,本身不作为对象,无法被思考或认识。与先天概念相对的即后天概念,即物自体经过表象的扭曲而成为的经验对象。但在它们之中还存在着一个作为中介的后天因素,即知性所“规定”的物自体,如上文所说,知性的确是不能应用于物自体的,但是主体还是为物自体附上了规定性,例如作为表象或经验的原因,不可被认识或思考等,而这使得物自体也变成一个后天因素,而唯有通过这个中介,我们才能够得到物自体经过表象扭曲后的经验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