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环绕,却让我的世界无比寥廓 |志青春



本期导读: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李瑞浩,华中师范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服务于贵州省余庆县他山中学。

盛夏去了又来,这一年的支教生活俨然已经到了尾声,夜深人静时伏案思忖,脑海中始终涌入的都是学生们的身影和故事。
推开窗,眼前的风景黔山环绕。闭上眼,心中的世界却是无比寥廓。

夏日的午后,我照常走入班级上课,习惯性地往靠窗的最后一排一瞥,突然发现原本空了两周的座位今天终于不再缺失。
是的,小柳回来了!
小柳是我班上的一名学生,最近这半年来,她却经常请假。印象中的她,虽然成绩较低但却活泼好动、很是聪明。于是,我主动找她聊天询问近况。
起初,小柳不太肯说,后来随着找她的次数越来越多,也就慢慢敞开心扉。
她坦然地说自己家庭情况一般,成绩也差,身边已经有六七个同龄的朋友退学打工去了,于是自己也动了辍学打工的念头。这半年来,她悄悄请假去烧烤店等很多地方打过零工,甚至还自己一人远赴浙江寻找朋友准备进厂工作。
班主任老师和家长都表示,劝了很多次,但是收效甚微。我很是不舍得自己班上的任何一个学生辍学务工。于是,这半年来,我常常找她谈话,试图让她在学习的“枯燥”和打工的“快乐”中选择前者。
因为我们深知对于这里孩子们而言,教育是改变命运最有效的方式。

在这次长达两周的“消失”中,我给她留言了很多次,本以为小柳会从此告别校园,心中不免多了很多失落。
所以,这个午后她的重新出现让我异常惊喜。
下课后,她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段时间我想了很多,感谢老师您的谈话、您的鼓励、您的未曾放弃。这让我找到了不放弃自己的理由,我这次回来就一个念头,把书读下去,做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这真的是我在支教地最开心的一天。

我们的支教地余庆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是个长在山窝窝里的小县城。
延绵的黔山不知道见证了多少人的成长,却又困住了多少学生的梦。
我们所在的支教学校余庆县他山中学,这所高中更是一本上线率不足5%,二本上线率不足60%。
在这里,我负责高二年级3个文科班的政治课。在刚刚接手时,我惊讶地发现这三个班平均分皆不足50分,三个班及格人数加起来才刚刚超过十个。我大为震惊,也不停地在思考怎么能把大家成绩提高,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
开学第一周,我找到班级150个学生挨个谈话,询问大家对于政治学习的所思所需和难点困惑,又挨个请教学校的老教师教学方法。
随后,我和学生们提出一起完成一项叫做“他山新语”的学习模式,让政治学习变得能学、愿学、会学。这个模式包括:创立《他山新语》月报、开设校外研学基地、制作《他山新语》知识点清单、鼓励学生自主撰写感悟随笔、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等等。

每到月底,我就会开始自编自制、排版设计,为孩子们制作《他山新语》月报,把大家的日常照片、随堂感悟、时政热点、成长困惑、教师寄语分版块印在报纸之上。
一份份传统却新颖、深刻又贴心的报纸,记录下了学生们的成长,写下了新手老师对学生们的殷切寄语,成为了学生每月翘首以待的礼物。
我想,这是独属于我和孩子们之间的浪漫。
当然,除了我给孩子们的报纸,孩子们也给了我许多的秘密和启发。
从鼓励大家撰写政治学习感悟开始,这一年来,我每节课后都会收到学生们的纸条或信件,至今已经有700多份。
厚厚一沓的纸张、密密麻麻的字迹、天马行空的内容、红色字迹的答复,从学习困惑到生活琐事,从分享喜悦到倾诉烦恼,这种方式默契地成为了我和学生之间的“心灵树洞”。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学生们从小生活成长的地方其实也有着众多可以和课本结合的亮点。我开始尝试把孩子们带出校园,走向广阔天地。
在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时,我联系到当地“泥牛黄”省级非物质文化基地,带领学生走进泥塑制作车间,参观泥塑艺术展览,聆听非遗传承人分享。
假期闲暇之余,我又带着学生走入当地乡镇一线,采访基层群众、调研社会治理,让学生在广阔天地中感悟学习和知识的价值,并以“统筹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为主题,指导学生撰写相关提案,在2022年贵州省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在“他山新语”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政治课逐渐成为了学生们口中最喜欢的“爆款”课堂。“我最爱上政治课啦”,这样的纸条也时常出现在我这个新手教师的办公桌上。三个班级的政治课成绩也逐步提升,稳居同类班级前列,甚至在我教的普通班中出现了政治考全年级第一的学生!

还记得刚到支教学校时候,办公室门口总会有很多学生趴在门框边用新奇的眼神打望着我们。慢慢熟悉之后,他们开始经常来找我们这群研支团老师“摆龙门阵”,在忽闪忽闪的目光和充满稚气的语气中探讨未来。
后来,我才知道“摆龙门阵”就是聊天的意思。
在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和伙伴们发现,其实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这里的孩子们并没有那么欠缺学习教育的硬件设施支撑。相反,思想眼界上的差距和对于梦想的憧憬成了阻碍学生成长进步的突出短板。
“梦想”成为了牵动我们和孩子们心绪的核心内容。

为此,在总结华师研支团贵州十年支教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创建了以“博雅育梦·志愿护梦·书香寄梦·访学筑梦”为核心的“余”梦“黔”行志愿服务机制,为这里的孩子们提供充满梦想的校园环境。“青春向党·共迎国庆”“走进非遗·以美育人”“荧光夜跑·闪耀青春”“寄梦华师·心灵树洞”“志愿环校行”“博雅大讲堂”……近40项特色志愿服务活动,覆盖了全校近3000名学生,在一项项校园爆款活动中,我们和学生不断地接触梦想、种下梦想、期待梦想。
这群可爱的孩子们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我们的喜欢,悄悄塞来的小零食、特意摘下的鲜花、班级活动总是预留一份的惊喜……孩子们的爱就像一股股暖流,让我们在无比疲惫中振奋起来,越来越爱上这里。

我的学生或许成绩不够优异,才艺不够丰富,但他们却是我心里最可爱的学生。
这里的孩子们,父母往往在外地务工或就业,缺乏亲人陪伴、生活水平较低、教育资源短缺是摆在他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生活的苦,让孩子们早早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走了多远的路、吃了多少的苦才与学业相遇。所以,他们坚定且倔强,他们乐观且释然,他们坦然接受了生活的所有挑战,他们实在是太清楚生活的苦楚了,乃至于有时不敢畅谈关于未来的一切。这种“早熟”与“躲避”,这种“坚韧”与“善良”,让人感动又心疼,让我尊重并敬佩。

临近离别,来找我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谢谢老师”是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但是在我心中,这声“谢谢”却是应该由我向孩子们说出。是他们让我看到了梦想的力量,是他们让我看到了青春的价值,是他们让我的世界变得无比廖廓并给予了我这一生永远奋斗的精神动力。
支教让梦想在这里渐渐种下,又在这里收获。就如同蒲公英一样,我们为孩子们带来的新奇与梦想,纷纷扬扬,穿山越岭,在这群余庆的孩子们心中扎根,而他们也不负所望,像黔山中一切茂盛的生命一样,向阳生长,向梦而行,从不服输。
最近这段时间,小柳的成绩上升的很快,已经到了班级中上游。每次考试后看着她来找我谈天说地时的喜悦,看着我眼前150个黔山娃的青春飞扬,我心里默默许下一个约定:
“希望大家能把书读下去、走出去,不辜负自己,不枉对青春。就让我们互相珍重,各自奋斗,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于人生最精彩的时刻再次相遇。”
孩子们,谢谢你们!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朗读者:王品皓(浙江工业大学)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投稿
编辑:李欣云(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喻鹭(四川师范大学)
插图:千库网
责编:陈龚泽祖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