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画出好作品的话,请避免这么画!

个人理解与总结:
本期主题:谈谈绘画中阻碍进步的东西吧!
其实经常看老师的视频的观众应该能感觉到,老师在改画与技巧教学时经常提到人物动态的“不一致”的重要性。简而言之,绘画的美观自然离不开各种结构的扭动与不一致,因为我们的现实就不是横平竖直的,运动的物体也往往不会四平八稳。除非有意营造肃穆坚硬的氛围,或是强调秩序与严谨,否则往往是带有各种“扭转”的画面更受人们喜爱。
扭转可以是老师所演示的人体结构上的扭转——肩部扭转带来的纵深、手指的不同朝向、面部与躯干中线的错位,都是使人物生动起来的关键。

当然,人物的扭转也要遵循现实结构,不要过于夸张。

其实老师自己的过场画面都有“扭转”的要素在:

整个画面是个平直的大长方形,而长方形内部又有一个略小的倾斜边框,边框里的便签又是朝另一个方向倾斜的,再点缀上不同朝向的Q版人物与对话框,适合老师频道轻松愉快风格的过场图片就出来了!这就是扭转带来的活力感。
线条作为画面的骨架,是营造画面观感的重要一环,对于遵循先线条后上色的绘画顺序的画手来说尤为如此。
线条的基本作用是确定不同物体的边界,而为了强化这一作用,将人物外沿与其内部分割不同大组件的线条加粗就能有效增加人物的层次感与存在感。不仅让观众能对画面一目了然,还能使画面更自然舒适。


(贴两张来自网络的线稿图,可以看到好的线稿都基本遵循了外部与部件分割处粗,内部其他线条细的原理)
这其实不仅和绘画有关,更多的是一个有关人生理想与规划的问题。
其实老师说的原理很简单,“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这个逻辑不仅适用于辩论与回答问题,也适用于学习。先问自己要学的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再问怎么学,行动之前先看准要去哪个终点。
也许你想要的只是在业余创造出以绘画为载体的好故事,这时候更重要的反而是讲故事的能力而非绘画能力。画面简单甚至画技简陋却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举就有许多,例如一小绿和小蓝、一拳超人与许多在各种爱好者社区流传的条漫都是以故事取胜的。而画技超群却因为故事讲得稀烂而泯然众人的作品也大有人在(不举例得罪人了orz)不是说这样画技就毫无用处,而是这种情况下故事才是主体,画技是次要的。这时候将重心放在讲好故事上一定比去锻炼画技更能接近自己的梦想。
即使是单纯想画出“好看的插画”,好看也是分很多种的,明确自己想要的效果,也能帮助自己分配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我一向不推荐大家可以追求某个特定的“画风”,因为这样很容易钻牛角尖,陷入对表面特点的无效模仿中。但我是很推荐大家明确自己喜爱的“效果”的,因为“画风”实际上源于画师的运笔、用色与偏好工具,这是难以完全复刻也没必要完全复刻的,大家可以在练习中自己形成适合自己的画风。
“效果”是画面带来的实际感受:可爱的、华丽的、清新的、阴郁的......这些虽然和画风相辅相成,但其本身更多地来自于对内容的组织排布,而且可以用多种方式达成。与其瞄准某个特定的画风痛苦地模仿,不如想想自己到底为什么喜欢这样的画,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喜欢的都不是运笔技法本身,而是这些技法加上画师对于内容的组织传递给观众的整体效果,与其只模仿本身不带情感的技法,最后未必成功也未必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不如想办法学习对方达成这些效果,引发观众特定情感共鸣的方法。
本次笔记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