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抱怨-尝试-停下中循环的体制内朋友,是找到了出路吗?

我辅导的很多国企、事业单位的朋友,在抱怨所在单位的时候,生不如死;又在跳槽的时候百般挑剔?这是一种精明,还是一种纠结呢……
不止一次,来自国企、事业单位、改制国企、银行等地区的同学,抱怨起自己的单位,是罄竹难书的——领导很傻,同事很欺负人,没日没夜的工作,工作很烦没有价值。
“我发现交给我的都是很多年的陈年问题”
“问领导也不给个指示”
“现在谁都来Push我,但是有人不负责任“
“我这一周都是10点多才离开”。
我自认我这把年纪不是那么容易被煽动情绪的,但是在倾听这些抱怨时,愤怒和绝望扑面而来,我听着不像假的。然后我会确认一下现在的薪资和福利,通常月薪8000到9000,福利有但不多,加总起来12-15之间。
不止一次,上述同学在面试后,罗列出3-5条理由拒绝。
这些朋友因为起步学历好和经验好,所以也会收到面试。面试前也全力以赴的准备,但是面试后会非常理性的罗列这里不合适的理由。
比如,这里也是个新企业,我觉得新部门一定特别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逻辑;
比如,我了解到这里也是很多会务文案工作,这和我期待有落差。
还比如,我要18K的月薪,对方说有些高。
月薪这一点,我也很困惑,为什么给我印象前后不一样呢?
你为什么要18K,你现在的单位也就是9000+吧?“哦,现在月薪9000,不过今年行情较好,还有奖金和过节费,再加上退休金待遇,一年有18万吧。那我觉得这家是体制外,我要18K也不多呀,我就是希望稳定且略有增长……”
如果你今年收入这些,为什么不提前告诉我,在最初没有说明,而且在面试前也没有说明。基本上一份正常的招聘,都会注明薪资范围,比如12-18K,而且在面试前我会评估这个机会能谈到多少。
不止一位体制内的朋友给我这种前后收入不一致的印象(还有同学告诉我月薪8000,我还特意问了福利,折算和评估后认为,市场求职到12K就差不多,但是他出去面试要16K)。
想起一位央企的朋友说,你别问体制内的工资,其实很高,人家就是不想告诉你(我委屈……)。
不止一次,体制内的朋友,经历了“痛苦抱怨”“尝试求职”“主动拒绝”后,保持不变。
回想过去几年,来自国企、事业单位、银行的朋友,找我辅导,基本上几个月过去后,都是原地不动。比来比去,总是因为各种理由,选择继续留在这里。
我有时候想,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会基于个人利益进行思考。你这么舍不得离开,一定是这份工作,给你了更多的好处。那么就珍惜这份工作给你的好处,继续做下去吧。
然而,还是有不少体制内的朋友来找我聊。我真的很惶恐,怕自己帮不上忙。因为我没有自信,我的职业陪伴可以帮助一位体制内朋友,找到工资更高、大平台、工作能成长且稳定的工作。反倒是很抱歉的说,如果你在体制内待了几年以上了,也许能找到一份中小规模、工资持平或者略低,但是比较尊重你的工作,就是很乐观的预测了。
再加上我自己是个决策中较少纠结的人,所以有些纠结,回过头来看我能理解,当时陪伴的时候,我会因为困惑而有压力。比如有的朋友说,只要前途有保证,我也可以接受从体制内降薪或者平薪跳槽。但是这句话本身就是个死胡同,是非理性的。就好像一位同学说,”如果能考上我就去考研究生“一样。我想不出怎么回应。
可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确实曾经在30岁降薪50%跳槽,从一个一个口碑和待遇都不错的外企,跳槽到了民营企业,做销售。薪资福利加起来降低50%,不过那两年销售,是我职业生涯最快乐的两年,一是我发现自己可以做销售,二是我和北京销售团队、上海销售团队都相处很愉快(一开始北京销售团队归我管,后来上海的也向我汇报了),三是销售会比公司其他部门的人时间灵活。不要听我这么说就觉得很顺利。最开始的三个月感觉是被拔了一层皮;老板有些小气,最后我离开时,薪资都没涨到我之前外企的水平;而且客户的争议与投诉也都是我出面,烦心事也是有的。只是现在回头看,当时降薪从工作了7年多的外企离开,我认为自己选对了。
我想用离婚这件事来类比一下。恐怕,很多人不离婚,不是因为婚姻幸福,而是因为害怕一个人生活。成年人做的选择,都得自己承受,这一点每个人都清楚,所以大家都做自己能承受的选择。很显然,从体制内离开,就是很多人不能承受的。于是有些人的婚姻和工作选择,是半明半昧,半怀疑半妥协的。这样也没问题,毕竟没有比生活更个人的事情了。
只是当我们选择了“安全”时,却根本控制不住内心那头小野兽日日啃噬血肉,无论这个“安全”指向的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个爱人。
如果你就是对体制内万分不满可是又离不开这里的福利和稳定,以及社会主流认可等各种好处,那么怎么办呢?
一是,承认自己的真实逻辑,这并不丢人。因此不要试图从“正确”的职业规划角度去分析,很多体制内的同学,来回车轱辘话分析自己的处境,想要找到一份安全、体面、收入高、被尊重、有价值、有意思、有晋升和发展的好工作。不如先承认,你舍不得这里的好。
二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你是否能赋权自己有权离职。我知道这个建议,对很多人来说,过于荒唐,或者难度太大了。但是如果一个人结婚了,然后不管对方是什么人且怎么对待我,我都没有离婚这个选项一样,是不是太绝望了?当你认为自己没有离开这个选项时,在体制内的适应也更容易出现问题。因为在这个基本假设下,领导和同事的影响力被严重放大,而你自己的表达空间被缩小了。
最后,有听起来很中二但是我觉得很理性的话:慎重选择体制内的岗位。
我是为好优姐姐,提供有温度能操作的职业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