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辨之证即是象。中医辨证包括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
中医所辨之证即是象。中医辨证包括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无论用何种方法,所得之“证”均为对病人现阶段状况综合认识的象。如《伤寒论》对太阳病的描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显然是在对疾病的深刻的了解之上得出的综合的象。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各自为一独立的象,在具体应用中,其中几项相结合,形成更为综合的象,如:里实热证、表虚寒证等。卫、气、营、血、三焦都是用来表示人体部位的名词,它们同样是一定的象,而非具体的解剖定位。依具这样表示部位的象来辨疾病的深浅、进退、及当时疾病的特征,所得之结果必然是象,兹不赘述。 中医治疗用药理论是以象为内容的 中医治疗标准讲究以平为期,所谓:“阴平阳密,精神乃治。”这不正是象吗?中医的治疗原则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等等,其中的寒、热、微、逆、甚……等,都是象。而“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治疗方法也是由象而出的。 中医对药物的认识也是从象而来的。中药理论讲的是四气五味,即温、热、寒、凉及苦、辛、酸、咸、甘,其中的每一项都不是人对温度或味道的感觉,而是相关药性的综合之象。对中药的运用,中医方剂学讲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在此处,君、臣、佐、使不是象又是什么呢? 除以上的几个方面,我们还能从其关于养生、运气的论述中看到象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兹不赘述。总之,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整个中医的学术体系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