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计量与今人的计量
#写诗鬼才#古人的计量与今人的计量
“觥”读gōng, 是古代盛酒的器皿。起初用兽角制作,后来多用青铜、玉、木、陶等制作。青铜的可盛五升酒,盛行于商代及西周初期。后来人们用“觥”来指酒器。成语“觥筹交错”是说酒器和酒筹杂乱地放在一起。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许多人聚在一起饮酒的热闹场面。这条成语中的“筹”指用竹、木或象牙等制作成的小棍儿或小片儿,用作行酒令时的筹码。
“觚”读gū, 是古代的饮酒器,大致相当于酒杯。用青铜制成,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陶制的多为随葬器物。后来也用作陈设品,例如《红楼梦》第三回中描写黛玉初入贾府,看到王夫人屋里“左边几上摆着汝窑美人觚,里边插着时鲜花草”。贾府里的瓷质觚,实际上是个花瓶儿。“觚”也用来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古诗文白设品,例如《红楼梦》第三初入贾府,看到王夫人屋里“汝窑美人觚,里边插着时鲜花草”。贾府里的瓷质觚,实际上是个花瓶儿。
古诗文中说的“操觚”即执笔写文章。“斛”读hú,是古代量器,方形,口小,底大。也是容量单位,多用于量粮食。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为一斛。斛有时也指斛形盆钵。“斛律”斛斯”是复姓。“乘一叶扁(piān) 舟,饮一觚(gū) 浊酒”中的“一觚浊酒”不宜写成“一斛(hú) 浊酒”。可见斛比觚大得多的多,盛的酒也多得多。
由此可以得出,就盛酒来讲,斛最大,应该是酒厂或大富大贵之家用的。觥次之,应该是经销商或殷实之家用的。觚最小,应该是我们这些自富自足的小老百姓们用的。
关于古之计量,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古人计量与今人计量是不一样的,换算也不一样,可以照“千百二黍子”这个基本量来换算,就可以得出古人的一斤究竟是今人多少克了。
如果您感性趣,可以做一个实验,这里的黍子是指北方的那种小黄而圆的黍子,不是南方那种大的糯米,这点得搞清楚,因为古人认为要想减少误差量,只有用最小的黍子做基准量才是最好的办法。
我对此实验并没有兴趣,因为不用做实验,我就知道古人的一斤计量比今人的一斤计量多得多,毕竟,古人的气量原本就比今人大的多,智慧也比今人高深得多。我是不会去做这个试验的,我也学华师那个糟老头,讲问题只讲一半,另一半让旁人去实践,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