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农业为什么不需要网红?农业发展不是少数人的狂欢
这些年三农的概念出来之后,很多人对此了解并不够。甚至你问他“三农”是哪“三农”,也未必能答得出来。
所以本文开始之前,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三农”?

“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但是随着自媒体的兴起,领域覆盖的延伸,其中就专门有一个“三农”领域,于是出现了很多以展现农村场景为模板的自媒体人,虽然他们的表现的手法多元化,但是基本有自己的套路和模式,实际上跟真实的“三农”诉求相去甚远。
通过艺术的夸张手法和一些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与怀念,进行剧本化演绎和加工,让大众看到一种看似生活化,其实还是演绎更多的农业娱乐罢了。虽然这当中也有带货出销量的,不过更多的是个人的IP打造,以达成盈利的目的。实际对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农村的稳定等方面相去甚远。

一个地方,不可能出现一个网红就可以盘活这个地方的农业经济,而更多人看到这样演出来的方式,认为有利可图,于是纷纷跟风,造成了“三农”领域的各种杂乱无序的状态,不仅没有促进“三农”的发展,还让踏实务农的一批真正的农民朋友,觉得憋屈。如果是这样,干嘛辛辛苦苦地种地,演演戏不就来了吗?
其实,就你做自媒体而言,存在就是理由,大可不必当真。但是如果地方的一些专业部门也依赖网红或者打造所谓的“三农网红”经济,那就值得商榷了。

这些人,虽然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它所回向的是个人和他的团队,跟地方农业的发展和带动农民致富,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再好的数据和各种头衔的赋予,都是一种表面文章,就像美丽的泡沫,终究是泡沫一样。
你以为,出了一个或者一群网红,你这个地方就会鸟枪换炮变成“华西村”了?別逗了。

那么,“三农”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我国的农民靠种地和农业养殖生活了几千年,这种农耕文化体系根深蒂固,但是一直没有解决的是优化劳动力和产品渠道提升的问题。靠天吃饭和靠地吃饭,那是一种基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须与时俱进,更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做足调研。不能纸上谈兵,更不能看到一种炒作流行的网络元素就觉得这是一条出路,实在贻笑大方。

实际上农业发展,无非是供需问题,农民种地养殖一般是先满足自己,再考虑供给。但是,地方农业的发展,就应该在保持农民自我满足的同时,还要建立良性的输出管道。以及他所种植和养殖的可持续周期,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

还有农业虽然有很多可发展的空间,但也不是生搬硬套,比如有些地方发展农业文旅,就都去跟风发展,最后发觉水土不服,得不偿失。更多还应该让农业回归本体化,实实在在帮助农民提升产能和质量,并且拥有良性的销售渠道。甚至后期,还应该打造地名品牌价值。
只有可持续的供需关系,才是长久之道,迷恋网红的昙花一现,是最不可取。当然,人家要做网红我们不必干涉,那是自由,但是当成主流就问题大了。
以上一家之言,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