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新风 | 如何礼貌地屏蔽别人
◎徐默凡
随着微信应用的日益普及,有一对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工具,应用于诸多公开领域;另一方面又是一个个性展示的舞台,用于发布私密化的朋友圈。两者的受众有冲突,如何有效区分?

微信本身提供了一个“朋友权限”功能,可以将一个联系人设置为“仅聊天”状态,从而将他屏蔽在朋友圈之外,以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然而这仅是一个技术解决方案,并没有摆脱人际的困境。将心比心,加了一个朋友后兴冲冲地打开他的朋友圈,却发现一条冷冰冰的横线(屏蔽你的朋友圈会显示一条长横线),感觉总不会太好吧?原因很简单,这条横线意味着对方并没有将你当作可以分享生活的友伴,而仅仅是一个需要进行事务性交往的对象。特别是你向对方开放了朋友圈,而对方屏蔽你的时候,更会有一种“真心被辜负”的难受。
所以,在互加好友的时候,就必须要慎重考虑是否开放朋友圈了。如果是你主动要求加对方的,一般而言应该开放,因为你发出了一个交友的申请,就应该表现自己的诚意。如果你预期将要发展的是一段长久的关系,那么也应该开放。反之,如果是被动或者临时性的交往,那完全可以不开放,对这些区别双方都应该理解。
那么,需要互加微信交流但又不想开放朋友圈,我们该如何礼貌地屏蔽别人呢?我觉得最佳策略就是实话实说。直接告诉对方自己将不开放朋友圈,比对方自己去发现被屏蔽反而要礼貌一些,因为你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对方原因,避免他去猜测你的动机,从而节约交际成本。实话实说的语言形式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调整,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
对公务关系:对不起!我的朋友圈屏蔽你了。我经常发一些私密的内容,不方便开放。
对师长:我每天会发很多朋友圈,因为怕打搅您,所以不开放了。
对新结识者:我暂时对你关闭朋友圈了,我们还不太熟,抱歉!
你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坦诚地说出来,相信对方也一定能谅解的吧。如果他不能理解,那就应该是他的问题了。偏执地一定要参观你的朋友圈的人,甚至因此对你动气的人,是没有界限感的,拉黑他也没什么失礼的。
另外,还有一种变化的情况,原来屏蔽的现在想开放了,原来开放的现在想屏蔽了,如何处置?比较理想的当然是从屏蔽变成开放,这是你们友谊进展的标志,相信双方都是喜闻乐见的,所以不用多解释。而从开放变为屏蔽,则最好要慎重。如果有特别的原因,比如吵架、分手,那还好理解。如果没有很明显的原因,突然从开放变为屏蔽,那么就会让对方产生猜疑,严重影响今后的交往。一会儿屏蔽一会儿开放一会儿又屏蔽,就更不妥当了,就像小朋友闹别扭,只会显示你的不成熟。所以,如果实在不想和对方再有交往,那就索性拉黑吧,眼不见心不烦,也许并没有那么多的复杂关系需要你半遮半掩地去费心维护。
当然,微信还有一个分组的功能,可以向对方屏蔽部分朋友圈状态,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维护分组功能需要更多时间精力,一旦分组情况泄露,又会引发更多的不快和纷扰——更多的功能无疑也是需要承担更多成本和风险的。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9期《社交新风》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