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测一测你的言语理解做题“语感”


经常听见有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同学问:“老师,为什么我做言语理解题目时感觉很简单,一对答案错一半?”什么是“感觉”?想必大家错把自己的随意当成了“语感”,“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并不是你认为的所谓“第六感”!
下面我们就来做2道言语理解的真题测一测自己的“语感”吧!
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使人的阅读内容、阅读媒介、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呈现多元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特点,读者被多样化地细分,“界面”阅读受到年轻人。伴随便利而来的是娱乐化的泛滥,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一切文化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以分得一杯娱乐的残汁,而思考愈发远遁。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追捧 附庸 B.认可 陪衬
C.青睐 注脚 D.欢迎 随从
【解析】第一空,四个词语均可填入,故看第二空,根据“泛滥”“泛娱乐化”“娱乐的残汁”说明填入词感情色彩偏消极,对应A项“附庸”,如附庸风雅,指依附在别人的身上。B项“陪衬”为中性词,指衬托,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排除。C项“注脚”为中性词,如在word文档中标记注脚,即解释,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排除。D项“随从”指陪同、出行,为中性词,排除。代入验证第一空,A项“追捧”感情色彩偏消极,指过分热捧,吹捧,当选。
2、超过一半的人要求将有意义和创意的网络词汇收入词典,代表的是对网络词汇的肯定与重视。但在今天,重视网络词汇,是否非得通过将之纳入词典的方式来表现?毕竟,相较于传统词汇的变化速度和路径,网络词汇已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不少网络词汇可能火过一阵就开始被遗忘;比如,传统汉语中的新词一般是通过入选词典而被加以确认,从而逐渐被推广、使用,然而网络词汇更多源自自发式生长。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我们对网络词汇需要有开放的态度
B.网络词汇相较于传统词汇没有生命力
C.将某些网络词汇纳入词典,确有必要
D.网络词汇是否纳入词典,要谨慎对待
【解析】“超过……重视”论述很多人要求将网络词汇收入词典,“但”表转折,转折之后通常提示重点,要细读,转折之后提出一个问题,即是否必须将网络词汇纳入词典,“毕竟……不同”说明作者的态度很明确,即网络词汇并非必须纳入词典,后文“比如”引导例子,论证转折后强调的重视网络词汇并非必须将其纳入词典,D项“要谨慎对待”符合公务员讲话逻辑,如:总理答记者的问题“是否每个地方都实行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时说“要因地制宜、谨慎对待”,符合文意,当选。A项,文段并未论述网络词汇是否需要开放,而是讨论网络词汇是否应纳入词典,不符合文意,排除。B项“没有生命力”:(1)对应“开始被遗忘”,为例子内容,非重点;(2)文段论述“不少……开始被遗忘”,说明是部分被遗忘,而非所有网络词汇都没有生命力,选项表述绝对化,排除。C项,文段论述不是必须将网络词汇纳入词典,选项“确有必要”与文意相悖,排除。D项,很多同学认为“要谨慎对待”表述不明确,注意明确与否要通过对比选项才可得出,不对比无法判断其是否明确。
你get到自己的“语感”了么?
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
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阅读,多思多想多记,积累自己的文化功底。
其次,要针对性的去做公考项目的言语题目,在运用语感的同时和题目相结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要掌握做题的技巧,不要觉得只有数学题有解题技巧,言语理解的题同样有适合的解题技巧,如果你自己去发现总结,那么就比较费时费力,而且可能实用性也并不是很好,这个时候有专业的老师传授技巧,然后自己熟悉掌握,就事半功倍了。
公考上岸,找华智!这里有最专业的的老师,最全面的课程:
(推送相关课程等)
你准备好了吗?加入我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