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川端康成《秋雨》解毒

2021-01-25 17:12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教的外国文学本来就不多,更不用提日本文学,而且日本文学又有着独特的风格及其精神面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物哀”美学的体现,学过文学史都知道,“物哀”由本居宣长提出,最经典的一段论述如下: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比如说,看到樱花盛开赏心悦目,知道这樱花的赏心悦目,就是知道事物的情致。心中明了这樱花赏心悦目,不禁感到“这花真是赏心悦目啊”,这感觉就是物之哀。

然而不论看到多么赏心悦目的樱花,都不觉得赏心悦目,便是不懂事物的情致。这样的人,更无缘于“好赏心悦目的花呀”的感触,这是不懂得物之哀。物哀既是物感(见物有感),又是怜悯又是嗟叹,既感于外物又感于情事,但归根结底又是一种淡淡的愁绪,有一种宿命感与命运无常的感叹,有时候作为“主体”的人是隐而不现的。

川端康成的小说恰恰深刻地反映了日本这种传统美学的意味。论者认为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他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不仅如此,他的内容与死亡密不可分,他的叙事技巧又偏重于各类意象,本文中的“雨”、“红叶”等等乃至诸多的“幻影”都是他爱用的意象,而意象的组合既有东方禅宗意味的一种思考方式,又和西方意识流小说有着贴近之处。

因此在内容和形式以及美学风貌层面而言,这篇小说都是一篇极其具有难度的小说。最后,老学长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也并没有完全看懂这篇小说。但我大致能看出来前文用了一种意识流的方式,写的是山上红叶的幻象,红叶之美恰是物哀之感的书写。

而后文写的回忆中穿山茶花和服女孩的去世毋宁说写出了一种普遍的生命的无常,美丽而又脆弱。可是别府律子又作为一种异质性的力量而存在,她畏缩她孤独最终选择逃避接受治疗,她的生死如何,留下了悬念。

一段插叙之后,又进入了雨声的描写又是近乎一种意识流,关键在于动与静的思考。也许生命既是流动也是永恒的暂住,悄然无声的视觉形象与淅淅沥沥的雨声也是可以转化的。

而“我”最终遇到了别府律子的不和悦的目光,又展现了她异质性的存在的一面,她的此时是否又在嫉妒别人生命的美好圆满呢?但我却没有与她相认。

当然这个解读肯定和标准答案有很大区别,也未必准确。但总的来说,这个试题必然体现了出题人的某种倾向。如果说思想文化存在隔膜,但是在叙事技法和环境塑造方面看,又是具有经典性。也许现在的语文越来越接近“文学”,既是好事也是件难事。模拟考不等于高考,题目出成什么样暂时还不知道。

但要相信高考的专家,他们给出的一些解释多数会在一定的共识范围之内的。我看到有人提到《安娜之死》,那篇阅读的答案基本上是采取的一种共识,里面还涉及了一点叙事学的知识,如果高中老师讲一点文学理论的基本常识学生不至于完全摸不着头脑。

语文的审美性提高的同时教学理念和内容都要相应提升,只能说我国语文教学很少涉及文学理论方法,而这部分恰是文学的精华所在。


颓废并不是日本文学的主题,日本文学的构建是大正时期的芥川龙之介,是昭和年间的川端康成从来不是……真正的文学是能打动人心的,是传递着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共鸣。

这一点上,日本无人能出川端康成其右。考虑到出题的长度,如果是雪国或者千只鹤这类,确实不适合出现在试卷上。

无论是行文长度亦或是思想深度,确实短短的半个小时无法体会。但是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我们的学子能够更好的领略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学内容,而不是走非主流的道路去标新立异却毫无思想。



PS:山茶花在日本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因其凋落的姿态并非落英缤纷、铺满一地,而是毅然决然坠落枝下,毫无贪生之念。是日本人一种豁达的生死观的体现。(参考资料:《论日本的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方爱萍)

川端康成《秋雨》解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