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要做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而不是吸睛的流量计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已经成为传统媒体或权威媒体的主流传播形态。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对于社会舆论引导、个性信息满足、群体情绪安抚、市场信息对接、反击敌对势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近一段时间我们看到,本应起到社会稳定压舱石作用的一些媒体,在“流量为王”的错误指引下,搞标题党,发低俗内容,甚至充当了谣言的放大器。 01
部分媒体的错误表现
一是搞标题党。
现在有些媒体文章的标题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震惊!……”“劲爆!……”“定了!……”“火了!……”大到一地宏观政策,小到天气交通信息,都是让人紧张兮兮点进去,一声长叹退出来。例如某报的《警方深夜通报!》,哪里的警方,通报什么,为什么是深夜?统统没有交待;比如某报《明确了!免费!》,什么免费?连个主语都没有,标题差那几个字吗?再比如《官方深夜确认!已死亡》、《突然宣布!关停!》、《突发!她已失联!最后定位在……》,都是一样的套路,不点进去,根本不知道它在说啥。拜托,这是新闻,不是悬疑小说。更有甚者,拿灾难博流量,《刚刚!这里突发地震,此前已连震3次》。在流量面前,重大灾难算个啥?
二是发低俗内容。
官方媒体或者权威媒体,它代表了官方形象,应该有责任担当,有方向引领,有道德底线。如果把自己和自媒体等量齐观,甚至直接从自媒体上搬运所谓的“有趣”视频,那这样的底线又在哪里?前一阵某自媒体发出几个光膀子的男子酒后划拳,输了推光头发。很多媒体积极转发。堂堂官方媒体,发这样的东西,意义何在?明摆着就是几个人酒后愿赌服输的无下限操作,以作贱自己的方式恶搞,你还在这儿推波助澜,真是节操碎了一地。
三是转发不实信息。
一段时间以来,官媒由于发布不实信息,翻车被打脸的事,时有发生。比如“河道内出现碎金系自导自演”事件。一方面是这些媒体缺乏职业操守,不能做到多个信息源验证事情的真伪,另一方面是缺少职业规范,没有做到三审三校,还有极个别的缺乏职业道德,网络上信手拈来,随意编造新闻。
02
唯流量论所带来的危害
部分媒体的以上表现,是唯流量论导致的结果。长此以往,将会危害无穷。
一是降低媒体的公信力
。如果一味使用惊耸标题或悬疑标题,短时间可能吸引读者点击。但时间长了,网友就会产生“疲惫感”,觉得被“戏耍了”,会对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产生质疑。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以哗众取宠的“小聪明”来迎合市场口味,终会丧失网友信任,更无法赢得尊重。
二是误导受众的判断
。尊重新闻事实,让观众了解真相是媒体的义务。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一些不确切的标题会引发网友恐慌,造成误判,导致社会矛盾。一些低俗内容,为迎合低级趣味而放弃审美,会让受众认为这是全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从而推崇和模仿。
三是影响社会稳定
。为了短期利益,长期炮制“标题党”,发布低俗内容,不加甄别放大谣言,会削弱读者对媒体的信任,产生厌恶之情和不安全感。一次又一次的“狼来了”让网友离开,而真正需要受众了解的新闻已经没有人看了,那社会信任度则岌岌可危。 03
媒体要做好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对党和政府而言,媒体传播力是一种执政能力,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一是引导社会舆论,维持社会心理稳定。
媒体要做到信息的上传下达,真实客观做出报道,既能把政府权威声音有效地传播下去,又能把基层民众的心声快速反映上来。信息畅通才能保持社会心理稳定。
二是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维持社会关系稳定。
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以一种圈子形式存在,是出于一种共同的兴趣或身份形成弱联系圈子。这种圈子中的关系是临时的、非持久的。通过媒体的个性化宣传,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符合各方利益,铸牢社会关系。
三是发布权威信息,减少不确定感,维持社会秩序稳定。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有对未来养老保障的担忧,对流行疾病肆虐的无力,对环境污染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如此等等。个体的无力,会转化成对真相的强烈渴求,这就需要媒体提供即时全面准确的信息,让人们减少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保持当下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四是提供市场供需信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
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打破了空间界限,弥合了城乡差距,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这其中,消费供需信息,可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保持社会经济稳定,从而确保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五是曝光恶意信息,维持社会政治稳定。
面对谣言,要敢于亮剑,要以媒体的主动性、权威性参与到对谣言或不实信息的斗争当中。包括谣言溯源,积极联系专家学者解读,联系网安部门核实,联系网信部门辟谣,用灵魂拷问的方式找到真相。 部分资料引自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建华及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庄晓东所著《论全媒体传播对社会稳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