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战争进程

“在强盗面前,任何的温文尔雅、有理有据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唯有强势斗争,才能减轻系列悲剧的影响,直至胜利。”——羯同学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鸦片战争没有爆发之前,西方列强试图以其他形式对清朝进行围猎。
然而,与西方列强的资本主义相比,虽然中国处于落后、劣势地位,但是在整个贸易往来的过程中,西方列强并没有达到自己的原始目的。中国的贸易顺差引起了列强的不满和恐惧。
在政治、军事势力的强势介入后,西方列强的野心逐渐暴露。鸦片的输入从精神和肉体双重压制了中国人的能动性,巨大的危害逐渐扩散成社会面的悲剧。
清廷的仁人志士奋起斗争,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最终震慑了鸦片背后的真实政治目的。
那么,清廷在国家综合实力严重落后的条件下,真正的能为自己的国运撑起一片天吗?

一、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一)导火索(历史背景)
1839年5月初,在鸦片战争收缴及半时,林则徐就下令解除封舱,恢复正常贸易,同时要求进口商船出具甘结(注:中国旧时官署处理诉讼案后,由受审人出具画押字据,承认所供属实或甘愿接受处分。),保证不再贩运鸦片来中国。
义律和英国鸦片商人拒绝执行林则徐的这一正当要求。
5月下旬,义律率英国商人离开广州商馆,前往澳门。义律和英国人退居澳门后,继续与以林则徐为首的广东当局对抗。
6月初,义律下令禁止英商贸易。
7月初,一队英国水手在尖沙咀上岸,寻衅滋事,殴毙村民林维喜。案发后,林则徐与义律严正交涉,多次要求交出凶犯。义律抗拒不交,反而将五名凶手从轻发落,仅处以数月苦役和少量罚金。义律声称,要按英国法律进行审判,与中方无关。
这既是包庇罪犯的谎言,也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公挑战。
由于义律等人一再顽抗,8月底,林则徐下令将英国人逐出澳门。义律不甘心失败,遂纠集英国军舰进行挑衅。

(二)战争前期的两大战役以及义律的阴谋
1、九龙之战
1839年9月初,义律率领兵船在九龙附近洋面向中国水师发动袭击。双方交战数小时,各有伤亡,是为“九龙之战”。该战为中英之间的第一战。义律极力阻止英国商船具结进口贸易。
2、穿鼻之战
1839年11月初,英国商船“皇家萨克逊号”具结进口,在穿鼻洋遭到阻拦。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领兵船前往巡查,遭到英国军舰“窝拉疑号”的突然袭击。关天培下令开炮反击。虽然此战役中国水师遭受较大战损,但最终击退了英国军舰,是为“穿鼻之战”。
这两次战斗揭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3、义律的阴谋
义律在令英国商人缴交鸦片时,表示将来由英国政府赔偿烟价。
这是一个阴谋,实际上等于将中国政府与英国鸦片商人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两国政府之间的矛盾,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
(三)进攻方英国的战前准备
英国朝野上下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酝酿筹划对华的战争事宜。在禁烟运动之前,也曾鼓吹过武力侵华的言论。一时间,通过战争来强迫中国向其全面“开放”的舆论甚嚣尘上。
林则徐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回伦敦后,在英国国内引起了一阵狂热的战争思潮。
1、政府议会
与鸦片贸易相关的势力纷纷上书英国政府,统战议会势力,要求运用武力为他们取得“补偿”,并利用这一“机会”使中英关系问题得到“永久性解决”。
1840年中旬,英国议会通过了发动对华战争的决议,最终其殖民主义的侵略本质彻底暴露。
2、社会舆论
最大的鸦片势力纠集英国其他商会团体,积极制造侵华舆论。英国政客也频繁举行各种相关会议,酝酿和策划侵华战争的战前动员和入侵准备。
3、军方
1839年10月初,英国政府决定派遣“远征军”到中国,发动侵华战争。
1840年2月中旬,英国政府任命乔治·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英国全权代表。巴麦尊训令懿律,抵达中国海域后,立即封锁珠江和中国海岸,占领舟山。
(四)防守方清朝的战前准备
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之后,积极备战。做好了应对英国侵略的准备。
1、清廷
道光帝对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表示支持,并督促各省禁烟。
在获悉英军在穿鼻洋袭击清军水师后,道光帝极为愤慨,谕令林则徐将“英吉利国贸易停止,所有该国船只尽行驱逐出口,永绝英人的贸易。
但道光帝并未从政治角度上预判出即将到来的威胁,海岸要地均未战备。因此,当英国军舰来袭时,清军水师便出现溃败之势。
2、军方
1840年年初,林则徐就任两广总督,与邓廷桢及广东巡抚怡良、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悉心筹谋。采取多种措施巩固海防,增募水勇,操练士兵,制定《缴夷兵勇约法七章》
(1)指挥加固、增修各处炮台,添置大炮,包括购买西洋各国大炮多门,对虎门、澳门、尖沙咀等地进行重点防守。
(2)购买英国军舰“甘米力治号”,仿造欧式双桅大船,供水师操练。
(3)林则徐密切关注英国动向,注意收集有关情报资料,组织专人翻译西人的报刊,努力做到知己知彼。
(4)林则徐又从“民心可用”的观点出发,倡导民间团练自卫。

二、鸦片战争的进程与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

(一)鸦片战争的进程
1、时间:第一次鸦片战争自1840年6月打响,至1842年8月结束,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
2、过程:(详细论述请阅读本专栏的参考书籍)
(二)广州民众三元里抗英斗争
1、斗争背景
在中国与英国激烈战斗的同时,清廷内部预判军事因素出现失误,求和势力逐渐控制朝堂,致使战争前线在关键时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关天培战死。奕山上任后向英国侵略者开始过渡示弱,最终决定投降。
广州地区的广大民众获悉消息,同时在目睹英军的侵略行径后,集结乘势,奋起抵抗,掀起了一场英勇的反侵略斗争。
英军在广州附近四处横行、杀戮,大肆抢劫财物,骚扰乡邑,激起百姓的强烈愤慨。一小股英军先遣行动,袭扰广州城北三元里一带,乘机调戏、奸杀妇女,公然破坏中国乡土风俗,将庙中的棺材“开棺暴骨”,一时间,民情激愤。百姓闻讯迅速集结,将英军包围,予以痛击。为了防止英军报复,附近103个乡的民众,云集牛栏冈,决心武装抗击英国侵略者。
英军司令卧乌古率领英军部队,从城北四方炮台倾巢而出,向乡民强势发起进攻。中国民众奋起反击,将英军再次包围。适逢雨季,英军弹药浸湿,枪炮哑火。民众越战越勇,卧乌古见势下令英军迅速撤退。
由于道路泥泞,英军无法迅速退回四方炮台。邻乡邻县的民众大规模集结抵达,已经退回四方炮台的英军被彻底围困在四方炮台,义律亲自向广东当局(注意哈,广东当局)求助。
奕山等官员畏惧英军,令广州知府余保纯等官员前往事发地,以欺骗和威胁手段胁迫自己的民众放人、就地解散。义律等英军将领,在余保纯的悉心护卫下,意气风发的缓缓而去。
2、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历史意义
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操和反侵略斗争的决心与力量,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在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不可忘却的一笔精神财富。

三、第一批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840年8月初,英军节节胜利,军舰直逼南京城下。钦差大臣耆英尝试妥协求和。
道光帝在镇江沦陷后,极为惊恐,令耆英和伊里布火速前往江苏,与英军进行交涉,至此明确了政治妥协求和的基调。

(一)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共计13款。
1、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五口通商。中国向英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英国派领事官驻五口办理通商事宜。
(3)中国对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包括鸦片烟价600万元、行商商欠300万元、军费1200万元。英军在广州等地勒索的赎城费除外。
(4)协定关税。
2、补充条约
1843年10月上旬,耆英与璞鼎查在虎门正式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和《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两份条约。
(1)英人在华享有以领事裁判权为主的治外法权。
(2)英国享有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3)关于进出口税率的具体规定。
(4)英人可在通商口岸租地居住。
(5)其他具体细则,包括:废除行商垄断贸易制度,英国军舰可在五口停泊,等等。
这些条约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二)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7月初,耆英与顾盛分别代表中国和美国政府,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中美《望厦条约》。
1、主要内容
(1)明确协定关税这一特权。
(2)规定将存在了100多年的行商制度废除。
(3)将外国人在华居住、租地权扩大,准许美国人在五口“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建立医院、教堂,进行传教活动。
(4)对领事裁判权做了更清晰的规定。
(5)规定美国兵船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随意停泊。
(6)该条约也规定了美国在中国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
2、《望厦条约》比中英签订的条约更加具体,更多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三)中法《黄埔条约》
1844年10月下旬,耆英与拉萼尼在停泊于黄埔的军舰上,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条约,法国轻易地获得了英、美两国获得的各种侵略特权。此外,该条约还规定,法国人在通商口岸修建的礼拜堂、墓地等,中国须加以保护。
该条约签订后,法国与清廷多次交涉,最终于1846年迫使清政府宣布驰禁天主教,发还康熙年间没收的天主教堂,允许法国传教士在通商口岸传播天主教。
至此,被清朝禁止了100多年的天主教正式解禁。基督教新教也随之获得在华传播的权利。
(四)葡萄牙占据澳门
1845年11月,葡萄牙国王罔顾中国对澳门的主权,擅自宣布澳门为所谓的“自由港”。
1846年,葡萄牙政府派遣亚马勒担任澳门总管。亚马勒推行了声势浩大的侵略方针。他的行径激起当地民众的强烈不满。
1849年8月22日,澳门志士沈志亮等在关闸狙杀亚马勒。
澳葡政府当局以此为借口,以武力胁迫,迫使广州当局将沈志亮斩首,将香山县丞驻地迁移至前山寨,停止收取澳门地租,葡萄牙实现了对澳门的占领,严重损害了中国对澳门的主权。

四、鸦片战争后,清廷政治基调的走向

(一)第一批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影响
《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体条约的签订,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1、割让香港,使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协定关税的规定,剥夺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3、领事裁判权的建立,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4、赔偿鸦片烟价的规定,实际上纵容和鼓励了鸦片走私。
5、外国兵船可以在中国沿海自由航行,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6、取消天主教禁令,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活动打开了大门。
7、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条文,更是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贪婪本性,开了列强侵略中国“一体均沾”的恶劣先例,使中国沦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二)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1、鸦片战争是英国发起的一场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也由于经济技术和武器装备落后,导致战争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这场战争影响深远,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战后,中国的关税、司法和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逐渐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被迫走上了半殖民地的道路。
(2)战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国家;战后,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战后的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1)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战后,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2)从此,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的主题,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今日学习任务:
1、在了解基本知识后,用自己的话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2、掌握三元里抗英的历史意义。
3、用自己的话论述第一批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后的历史影响。
寄语:
今天让我们记住他(她)们。
不为别的,只为:纪念我们的民族气节。整个近代,气节者(官、士、百姓、爱国将领、士兵、共产党战士)牺牲无数。侵略者被历史定格在了耻辱的一页,永无法翻身。

鸦片战争爆发后:
1840年7月,浙江定海总兵张朝发重伤而亡。知县姚怀祥投水自尽。英军占领定海后,大肆奸淫掳掠。
1841年1月初,虎门守将陈连升壮烈殉国,炮台失陷。
2月,虎门大战。关天培和部下数百人全部阵亡。
5月末,广州三元里惨遭屠戮,民众奋起反击,牺牲数人。
8月上旬,英军攻占澳门海域,闽浙总督颜伯焘拒绝投降。总兵江继芸兵败自杀,部下全部阵亡。
9月下旬,定海总兵葛云飞、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锡朋、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均力战而死。
10月,英军攻占镇海。钦差大臣裕谦率军抵抗,不敌,成陷。总兵谢朝恩战死,裕谦投水自杀。提督余步云出逃宁波,不多时,宁波沦陷。
1842年1月下旬,英军攻占余姚、慈溪、奉化三城,四处屠掠。
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军抵抗,殉国。
7月,副都统海龄率军英勇作战,全部殉国。此役,英军死伤惨烈。恩格斯评价说:“这些士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殊死奋战,直至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今日笔记者:羚同学||《水木迟迟》
参考书籍:(此专栏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