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凯:优衣库为什么非要出一本杂志

【中国服装圈·1787期】
我知道世界上最早出版的一本杂志是于1665年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国人萨罗出版的《学者杂志》。
而中国最早的杂志为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都是以学术的形式出现,这就奠定了杂志必须具备文化基因。
还有更早的起源,那就是杂志的形成是起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册子,与报纸类似。
这又说明杂志的另一个基因必须具备表达和传播。
但随着内容不断的发展细分,杂志发展出以娱乐、时尚、情感等内容与营销的多种多样化。
而在服装行业,时尚杂志更是在纸媒时代下的第一风向标。
如今又到了数字化的发展普及,人们获取消息的途径从传统的纸媒转移到数字媒体,比如抖音、微博、微信等多种数字平台。
传统杂志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恶劣,我们也看到很多相对较大的权威杂志遇到各种发展问题。
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也好奇,为什么很多时尚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杂志呢。
比如I.T的时装杂志《I.T POST》、COMMEdes GARCONS的《Six》,还有优衣库推出的杂志,名叫《LifeWear》。
之前没有做过这方面的思考,今天就以“文化人儿”的角度来思考表达和传播吧。
其实当看完优衣库的《LifeWear》就有了对于品牌做杂志的一些思考。
我认为品牌推出的不仅仅是一本杂志,而是一种关系。
先来简单说说这本杂志吧,在120页的杂志中,你可以看到除了优衣库品牌大使费德勒的专访之外。
还包括 JW Anderson Fall/Winter 2019 系列的目录册、有关设计师 Christophe Lemaire 的介绍、摇粒绒外套的历史和演变等等。
杂志整体的风格有一贯优衣库的那种极简、朴素的画风,背后的操盘手是木下孝浩,据说大有来头。
生于1968年,1997年加入杂志行业,出任《Brutus》杂志的副主编和时尚主笔,2012年出任日本潮流杂志中最具影响力之一的《Popeye》的主编。
让我最有启发的是这本杂志的重点,是各种素人穿出的画面感,所以里面除了专业模特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代表人物。
这让我想起了在《弱传播》这本书中一个概念,我所理解的是在传播世界中存在的一种强弱关系,这种关系会导致传播的结果。
找到这个传播的关系,营销就有可能达成强传播。
比如现实世界中是有强弱关系的,但在舆论与传播中,这种强弱不依附于现实世界,而是在人们的心里世界。
听起来有点绕,来举个例子。比如现实世界中城管与违法小摊主是强和弱的关系,在一次收缴街边小摊主,小摊主在过程挨了一肘子。
在这个内心画面中,人们会不自觉的认为小摊主是弱的,城管是强的,传播呢就会放大城管的过错,偏向小摊主,所以在传播中小摊主就成了强传播。
其实在这个事件中,城管只是按照规定执法,只是不小心的一肘子,但人们就会不自主的去偏向弱的一方。
相同的人物再来一次,城管执法维持治安,却遭到违法摊主手持凶器的对抗,这个画面一出,人们就会放大摊主的错误做法。
人们内心世界中此时的警察成了弱,在传播中警察就形成了强传播,这很有意思。
所以优衣库要达成品牌理念与素人的强传播,就是给他们建立一个内心世界的弱。
优衣库以及杂志来表达的关系就在这里了,在现实世界中,时尚界的流行是强的,优衣库的舒适人生是弱的,各大明星KOL是强,素人是弱的。
优衣库的《LifeWear》里面,有了关于优衣库在面对强流行趋势下,对人生舒适的弱思考,有了KOL当道下普通人对穿衣的弱追求,这就形成了一个强传播的基础。
另外关于杂志同样存在强弱关系,大家都知道目前杂志作为传播媒介的状况并不是很好,在现实世界中与数字平台来说,杂志也就成了弱,就更能引起人们内心世界的强传播。
内心世界中的弱,最能引起共鸣与传播,这句话没毛病。
所以品牌需不需要“弱”传播,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在营销这件事情上,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不要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