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狂化版:考不中的差生——周进(上)
话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个乡村,叫薛家集,集上一百多户人家都靠务农为生。
村口有个观音庵,三间殿宇,十几间空房,后门临水。
此庵受十方香火,只有一个和尚,村里的公事都在这里商议。
成化末年,天下繁富,正月初八,村里人约好在观音庵商量闹龙灯的事。
早饭时间,领头的申祥甫带着七八个人走了进来,在殿上拜了佛,和尚过来还礼。
申祥甫对和尚说道:“和尚,这大过年的,要把菩萨面前的香烛点勤快点!大家都来看看,这琉璃灯里只有一半灯油!”
说完,又指着人群中一个穿戴整齐的老翁,道:“不说别人,单是荀老爹,三十晚上还送了五十斤油,白白给你炒菜吃了,也不知道敬佛!”
和尚小心翼翼,等他发作完了,拿出铅壶,抓了一把苦丁茶叶,倒满水,在火上烧开,送给众人喝。
荀老爹率先开口:“今年龙灯上庙,各家各户出多少银子?”
申祥甫:“且慢,等我亲家来了再说。”
正说着,外面进来一个人,两只红眼边,一副铁锅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的青布衣服就跟油篓子一样,手里还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进门对着众人拱了拱手,就一屁股坐在上席。
这人姓夏,是薛家集去年新来的总甲。
夏总甲坐在上席,先吩咐和尚:“和尚,把我的驴牵到后园槽上,卸了鞍子,多喂点草,让它吃饱,我商量完了,还要到县门口黄老爹家喝年酒!”
吩咐完和尚,翘起一只腿,自己用拳头捶腰,一边捶,一边说。
“我现在还不如你们务农的快活,大过年的,衙门里的三班六房哪个不给我送帖子?收了帖子,我怎么好意思不去拜年?”
“每天骑驴上县下乡,跑得头昏脑胀,赶路的时候差点撞到一个瞎了眼的叼毛,一个急刹害我摔下来,腰胯生疼。”
申祥甫:“新年初三,我备了豆腐饭邀请亲家,想必你是有事来不了?”
夏总甲:“你说呢,从过年到今天,我就没闲过。黄老爹是老爷面前当红的班头,他请我是抬举我,我要是不去,不惹他怪罪?”
申祥甫:“西班黄老爹,我听说他过年就被老爷派出去了,他家又没有兄弟、儿子,谁当家呢?”
夏总甲:“你不知道,今天的酒是快班李老爹请的,老李家房子窄,所以把席摆在黄老爹家的大厅上。”
说了半天,才讲到龙灯上。
夏总甲道:“这件事我现在也不想管了,往年都是我当头,你们写了功德,赖着银子不拿出来,不知害我赔了多少。”
“况且今年衙门里的头班、二班、西班、快班,家家都兴龙灯,一堆龙灯都看不过来,哪有功夫来看乡里的条把龙灯?”
“但你们说了一场,我也少不了搭点份子钱,随你们哪个做头。”
“荀老爹家田地广,粮食多,叫他多出点,你们各家按份子摊派,龙灯不就舞起来了。”
众人不敢违背,当下按着姓荀的出了一半,其余众户纷纷摊派,一共二三两银子,明细写在纸上。
眼见事情商量妥了,和尚捧出茶盘——云片糕、红枣、瓜子、豆腐干、栗子、杂色糖,摆了两桌,又斟茶,夏老爹坐首席。
申祥甫又说:“孩子大了,今年要请一个先生,就把观音庵当学堂。”
众人道:“我们也有好几家孩子要上学,只是这个先生,最好在城里找。”
夏总甲道:“先生倒有一个,你们猜是谁?就是咱们衙门里顾老先生家请的一位周先生,官名叫做周进,六十多岁,前任老爷取过他头名,但是后来没考上。”
“顾老先生请了他三年,他家孩子去年就考中了,和我们镇上的梅三相一起中的。那天去学堂接孩子,那孩子头上戴着方巾,身上披着大红绸,骑着老爷棚子里的马,大吹大打,一直到家门口。”
“我和衙门里的人都抢着递酒,之后请周先生来,顾老先生亲自敬他三杯,尊在首席。还点了一出戏,是梁灏八十岁中状元的故事。”
“顾老先生为这出戏,心里还不大高兴,直到戏文里唱到梁灏的学生十七八岁就中了状元,顾老先生知道是替他儿子发兆,才高兴起来。”
“你们如果要先生,我就替你们把周先生请来。”
众人一致说好,喝完茶,和尚又下了一锅牛肉面,吃完各自散了。
第二天,夏总甲果然替周先生说了,每年馆金十二两银子,每天二分银子在和尚家代饭,约定灯节过后下乡,正月二十开馆。
正月十六,众人将份子钱送到申祥甫家备酒,请了集上新进学的梅三相作陪。
梅玖戴着新方巾,看到有酒喝,老早就到了。
快到中午了,周先生才来,听到门外狗叫,申祥甫赶紧出去迎接。
众人纷纷看向周进,只见他头戴一顶旧毡帽,一身黑色绸衣,右手袖子和臀部都磨破了,脚下一双大红绸鞋(旧的),面庞黑瘦,花白胡子。
申祥甫拱进了堂屋,梅玖才慢吞吞地站起来跟周进见礼。
周进就问:“这位先生是谁?”
众人道:“这是我们村里在读的秀才梅先生。”
周进一听,侧身让开了梅玖的作揖。
梅玖道:“没事,今天你是主角。”
周进还是不肯,再三谦让。
众人道:“论年纪也是周先生年长,先生就不要客气了。”
梅玖回头对众人说:“你们不知道我们学校的规矩,是不按年龄大小排序的。但是今天不同,还是请周大哥上座。”
原来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为“朋友”,童生是“小友”,要是童生进了学,即便只有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要是不进学,就算八十岁也还是小友。
就像女儿嫁人,出嫁时称为“新娘”,后来就叫“奶奶”,或者“太太”,就不叫新娘了。
如果是嫁给别人做妾,就算熬到头发白了,也还是被叫做新娘。
周进听他这样说,就不再谦让了,众人也都作揖坐下。
众人喝的都是清茶,只有周、梅二位的茶杯里有两颗红枣。
喝完茶,摆了两桌碗筷,周先生坐首席,梅先生坐二席,众人按年龄排序入座,开始上酒。
周进接过一杯酒,向众人致谢,一饮而尽。
一桌九个菜:猪头肉、公鸡、鲤鱼、猪杂下水之类的。
“请!”
众人一起干饭,风卷残云,眨眼就干掉了一半,只有周先生没下筷子。
申祥甫道:“先生为什么不吃菜?是嫌菜少了?”边说边把几个硬菜端了过来。
周进拦住他,道:“实不相瞒,我长期吃斋。”
众人道:“是我们招待不周,却不知先生为什么吃斋?”
周进道:“只因当年先母患病时,在观音菩萨面前许愿,后来吃习惯了,一吃就是十几年。”
梅玖道:“我想到一个笑话,前天在城里听顾老先生说的,关于你的一字至七字诗。”
众人都停下筷子听他念诗。
“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
念完诗,梅玖接着道:“我周大哥如此大才,呆肯定是不呆的,秀才指日可待,就是吃长斋、胡须满腮,都被他说中了!”
说完哈哈大笑,众人跟着笑,周进都不好意思了。
申祥甫连忙斟了一杯酒递过去,道“梅三相要自罚一杯了,顾老先生家的西席就是周先生。”
梅玖一愣,随即道:“我不知道,是该罚,诗里说的是秀才,不是周大哥,但吃斋是好事。”
“我有个舅爷也是长年吃斋,后来进了学,老师送了祭祀的肉过来。”
“当时我外祖母说,祭祀的肉要是不吃,圣人就要计较了,小则害病,大则降灾,没办法,只能开斋吃肉。”
“周大哥,今年秋祭,少不了有祭祀的肉送过来,不怕你不开斋。”
众人纷纷点头,都斟了酒,提前祝贺周先生,把周先生弄脸上红一块白一块的,只好把酒接在手里,承谢众人。
厨房送来汤和点心,一大盘实心馒头,一盘油煎的火烧。
众人道:“这点心是素的,先生吃点。”
周进怕汤不干净,要了一杯茶来吃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