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两位中国外交官拯救的犹太人,比辛德勒多得多!
自从哈马斯和以色列发生冲突以来,在中文互联网上对以色列嫌弃到了极点,比如经典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居然被打低分差评。
影史上经典的反战佳作《辛德勒的名单》在B站上受到了疯狂的差评,一度评分只有4.1分。豆瓣上也多了很多新的一星差评。
这其实是中国网友对现在以色列人对加沙地带的阿拉伯人残杀而激起的义愤,给这部电影打低分,其用意是当初如果这些犹太人没有被救,那么现在加沙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也不会被他们的后代屠杀了。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奥斯卡·辛德勒在二战时期是德国商人和纳粹党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现今位于波兰和捷克共和国境内的地区开设珐琅和弹药工厂。他通过与纳粹的特殊关系保护自己工厂的犹太人免于被送进集中营,并最终成功挽救了1100名犹太人的生命,占波兰全部存活犹太人数量的1/4左右。
其实,相比起辛德勒,二战时期有两位中国外交官拯救的犹太人更多。
何凤山
何凤山(1901年~1997年),湖南益阳人,中华民国外交官。二战初期在任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奥地利公使馆因德入侵关闭)时,拯救过2千多犹太人,联合国誉其为“中国的辛德勒”。

纳粹上台后开始迫害犹太人,犹太人想方设法要逃离欧洲,但要想逃离就必须获得外国签证。
1938年7月6日在法国埃维昂莱班召开的国际难民会议上,与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等32国均拒绝接受犹太移民。但何凤山基于人道主义立场,不顾上司驻德大使陈介的反对,在中华民国驻维也纳领事馆向数以千计的犹太人发放了“生命签证”。
许多犹太人拿着何凤山发放的签证离开维也纳,逃到了中国上海、加拿大、南美各国、菲律宾、美国、巴勒斯坦、古巴等地,躲过杀身之祸。据后来统计,1939年有4000名犹太人在维也纳拿着到上海的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
这些难民中有后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美国前财政部长麦可·布鲁蒙赛尔等人。
2000年,何凤山被以色列政府授予“国际义人”称号,是以色列最高的荣誉。
2001年,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为何凤山建立纪念碑,碑上刻着“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
2005年,联合国正式誉何凤山为“中国的辛德勒”。
王替夫
除了何凤山之外,还有一个中国外交官王替夫,他救的犹太人更多,
不过,他的身份比较敏感,不太方便宣传,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王替夫(1911~2001),汉族,伪满洲国外交官,曾拯救12000名犹太人。二战时他是伪满洲国为驻德国柏林公使馆低阶外交官“公使馆理事官补”。

1939年纳粹德国执行“排犹政策”,要求伪满洲国“公使”吕宜文给予被驱逐犹太人发签证,王替夫为具体承办人员。许多德国犹太人拿着“伪满洲国”的签证藉此经由苏联、中国东北抵达美国。
纳粹德国占领波兰后开始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暗示伪满洲国停止签发给犹太人签证。但王替夫以未接到伪满洲外交部命令为由,避开伪满洲国“公使馆”日籍参事官江尊纲一监视,直到1940年5月奉命回国之前时自行签发了近5000本护照给犹太人。
但王替夫因为是伪满洲国外交人员,所以下场不太好。
二战结束后,王替夫因“伪满官员”身分被苏联关押战犯集中营12年,遣返回国后被下放22年,之后没有什么正式工作,成为打更老人。1980年落实政策他被聘为黑龙江省参事,业余时间开设补习班教授日语、德语、俄语等,2001年卒于哈尔滨。

辛德勒不过拯救了1100名犹太人,就被拍成电影,在全世界大书特书,而何凤山和王替夫拯救了数千、过万的犹太人,在全世界范围内却并不出名,没有人给他们出书、拍电影。
如果何凤山和王替夫看到现在以色列犹太人在巴勒斯坦修建隔离墙、屠杀阿拉伯人,不知作何感想,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当年的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