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果你是高考命题人

2023-02-07 18:35 作者:MathLabs_Zero  | 我要投稿


《孙子兵法·谋攻》中有提过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高考这场大的战役,你的对手或许不只是和你共同竞争名校,一流专业的同学,还有命题组的诸位老师。一轮复习结束后,面对今年的一模,你是否已经准备好?做了这么多模拟卷,是否有体会过出题老师的组卷思路?在手忙脚乱的复习之前,是不是应该想一下你的对手,他会怎么给你摆阵出难题,让你在高考这场厮杀解题中答的酣畅淋漓?不妨先花几分钟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你是高考命题人,你会怎么出卷呢?

        有的学生说:“那肯定是越简单越好,这样我就能及格了。”

        也有学生说:“稍微难点吧,这样大家都不会。”‘

        还有学生或:“我觉得难点好,这样能拉开差距,数学的优势就出来了。”

        当然,第三类学生还是占少数的。

        但是带过6届高考生,问过很多学生,很少有学生会觉得卷子难易适当最好,这样的话高考就真成了“独乐了不如众乐乐”了,那还花这么多时间学数学干嘛呢。所以每年高三的学生都会有那么几个特别关心高考的难度系数,会不会过高啊?会不会太低啊?往年的难度系数都是多少啊,能不能做个参考啊?

        其实到目前,仍有一部分同学对于“难度系数”这个东西并不是很了解,是不是难度系数越高,这个卷子就越难呢?其实绝大部分命题人在难度系数的定义上并不是这样的,包括我第一次接触难度系数,还是在2016年,那时候刚大学毕业,去到西安新东方,那时候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大型考试一定要给学生出具详细的试卷分析,在“难度系数”那一栏,是这样要求的:“难度系数=平均分/理论满分”。举个例子,一道填空压轴题是5分,但是很多同学直接选择放弃,也有一部分学生做不出来,真正能做对的同学非常少,所以均分一般可能会在1分左右,甚至更低,如果按均分1分来计算,那么这道填空压轴题的难度系数就是1分/5分=0.2。所以一套卷子如果难度系数是0.7,那么均分就是150×0.7=105分,已经属于非常简单的卷子了。

        而每年高考后,一般会对试卷进行评估,放在隔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中,一般来说都在0.62左右,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均分在93分左右,这样更可以体现出一套试卷的效度。那么问题来了,现在如果你是高考命题组的老师,你希望这套卷子的系数被评估在0.62左右,你会怎么设计命题思路才不会被喷呢?

那我先抛砖引玉简单说一下我在命制一套试卷时候的大框架,以难度系数0.62(均分为150×0.62=93分)为例:(以下数据以老高考乙卷理科数学为例,因为我之前在西安和包头两个城市代课,面对的都是老高考)

        在命制试卷的时候,我往往习惯先从解答题入手,知识点相对固定,分值也容易把握。

        极坐标与参数方程的这道题,满分是10分,难度也不是很大,往往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两问都能做下来的,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参数方程或极坐标方程的几何意义,可能只能做第一问,第二问只会转化成直角坐标,就不一定能做出来了,所以通常均分可以达到7.5分左右,如果想稍微难点,就在扣特殊点和范围上设置一个1分的陷阱,暂且就按7.5分计算吧,这样的话这个题就不能出的太难,基本上都是直来直去的问,按模型出题。

        解析几何和导数两道题绝大部分学生第二问是不做的,一方面是时间不够,做不到这两问,另外就是难度确实比较大,在一次次模拟考试中已经养成了思维定式,看到也会跳过去,很少有学生回去花时间解第二问,那么为了整套卷子的难度系数,我不会把第一问出的太难,解析几何基本上就是求方程,离心率,简单点就直接给点,待定系数;难一点就涉及点数形结合,自己翻译条件。导数第一问就是简单的求导,简单点就求个参数,求个切线,分析个(含参)单调性,难一点就是证明双变量不等式,衔接第二问。所以两个解答题24分下来能均到8~9分比较理想。暂且就按8.5计算吧。

        再往前立体几何,一道12分的大题,是有难度的,一方面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完成第一问的证明,另外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完成第二问向量法求角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动点,那计算中就会出现一个未知数,计算量就更大了。所以这个题我不敢出太难,出难了,均个两三分,那就体现不出试卷的区分度,影响效果。所以第一问的4~5分,基本上都是常规证明,只要有一定的空间感即可,至于第二问就各花入各眼了,一般来讲求一个平面的法向量就够了,另一个平面我会给出类似(0,0,1)这样的一目了然的法向量,变相节省学生答题时间,也不要做重复的工作,这样得分率就上去了,可能接近一半的学生都可以得到11~12分。但是也确实有一些学生空间感并没有那么好,第一问也有一些问题,所以均分也不会太高,均分可能会在8分左右。

        统计概率这道题往年通常以送分题为主,近两年为了衔接新高考,稍微上了一点难度,不再是简单的分布问题,但是难度也不会太高,近年主要对计算要求比较高,喜欢考独立性检验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毕竟这道题在读题上已经消耗掉考生一部分时间,我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所以这道题一般情况下基本上均分可以达到9分以上。

        还有一道解答题,那就是三角/数列了,目前在新老全国卷中都没有出现过难题,而且都是模型题,也是所有学生最有信心征服的一道题目,虽然有拿不了满分的同学,但是经过高三一年的练习,均分差不多都会在10分上下。

        这样算下来,解答题的均分就能让学生拿到7.5+8.5+8+9+10=43分。

        而对于选择题部分,为了整体的难度系数,就得想办法让学生在80分的选填中均到50分,也就是16道题,中等学生能做对10道题。对此,我大概考虑了一下各知识点应该怎么去分配,表格如下:

        这样的话,基础题就有6~7道题,中低档及中档题目4~5道题。这样的话,我的命题任务,一套难度系数在0.62左右的卷子就可以完成了……所以请各位同学相信,高考不仅是考学生,也是考命题老师,难度系数失衡那就会引发分数线波动大,这是大家都不愿意有的结果。

        可能有的同学会觉得这个均分比自己所在班级的均分要高或是低,这是难免的,《考试说明》在统计试卷难度的时候需要考虑这套卷的不同省份的均分,即使在同一地区,也存在校-校差距或是班-班差距,但是总的目标我们需要清楚,就是让自己的分越高越好,在2个小时内高效的得分,有所取舍。

        我不知道写的这段文字是否对高三的你有所帮助,但是现在,请你花几分钟时间重新考虑一下。

        如果你是高考命题人,你会怎么出卷呢?

如果你是高考命题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