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故事·聊斋志异(九十三)
聊斋志异(二十四卷抄本)·卷二十
390,贾奉雉

一枕游山梦乍回,荣华转眼賸寒灰。
少年盛气消磨尽,自有楼船接引来。
贾奉雉,是甘肃平凉人。他的才名冠绝一时,但是科举考试却总是不中。
有一天,他在道上遇见一位秀才,自称姓郎,风度很潇洒,言谈也很有学问。贾奉雉就邀他一起回到家里,拿出自己的八股文习作向他请教。郎生读完后,不很赞许,说道:“您的文章,科试得个第一名肯定有余,然而乡试考场想取个榜尾恐怕也不够格。”贾奉雉说:“那怎么办呢?”郎生说:“天下之事,仰着头踮起脚去高攀倒很难办到;而低下头去俯就却容易得多,这些道理还用得着我来说吗!”于是指出了一两个人和他们的一两篇文章作为标准,大致都是贾奉雉最看不起而不屑一提的。贾奉雉听完后,笑着说:“学者作的文章,贵在能历久不朽,即使把它列入八珍美味之中,也应当使天下人不认为过分才是。像你所说的这两个人,用那样低劣的文章来猎取功名,虽然登上显贵的台阁高位,他们仍然是低贱的。”郎生说:“并非这样。有的人文章虽然写得好,但是由于他的地位低贱却不能流传。您要想死抱着自己的卷子一直到老那就罢了;否则,连那些主考官们,都是靠这等劣质货色爬上去的,恐怕不会因为看了你的好文章,就会另外换上一副眼睛和肝肺肠子的。”贾奉雉最终不说话了。郎生起身笑着说:“你还是年轻气盛啊!”于是告辞走了。这一年乡试的时候,贾奉雉赶考又落榜了。他心情郁闷很不得志,渐渐想起郎生说过的话,就拿出以前他所指出的那一两个人的文章来勉强阅读。可是还没读完,就先昏昏欲睡,心里疑惑,拿不定主意是不是按郎生说的办。
又过了三年,乡试的日期将近,郎生忽然来到,两人相见非常高兴。郎生于是拿出自己所拟好的七篇八股文的题目,让贾奉雉来作。过了一天,他就索要文章来看,认为写得不行,再让贾奉雉重作;作完了再看,又说不好。贾奉雉便开玩笑地把以往自己参加乡试未中的卷子找出来,将里面那些芜杂冗长、空洞浮泛难以见人的词句集中起来,胡乱拼凑成文,等郎生来了又让他看。郎生一看高兴地说:“这一回可以了!”就让他熟记,一再叮嘱不要忘了。贾奉雉笑着说:“和您实说吧:这些东西都不是我心里想写的,转眼就忘了,即便受责打,也不可能再记起它了。”郎生坐在书桌旁边,硬逼着贾奉雉朗诵了一遍;又叫他脱去上衣露出脊背,用笔在上面写上了一道符,临走出门时说:“仅有这些就足够了,可以把其它的书都束之高阁了。”贾奉雉检查了一下自己背上的符,想洗也洗不掉,已经渗透到皮肉里面了。
贾奉雉进了乡试考场中,一看发下来的试卷题目,郎秀才所拟的七道题一道也没漏下。回想自己以前几次所作的文章,心中一片茫然,怎么也记不起来了。惟有那篇开玩笑拼凑的文章,仍历历在心。但他手握毛笔,始终感到写那样的文章太丢人;想稍作一下更改,但反复苦想,竟然不能改换一字。太阳偏西了,贾奉雉只得按着记忆照直抄录下来交卷出场。郎生等候他已经很久了,见面就问道:“怎么回来得这样晚?”贾奉雉如实相告,并立即求他擦去自己脊背上的符;可是脱衣一看,符已经消失了。再回忆考场中的作文,竟如隔世的事情一样没了印象。贾奉雉大为惊异,就问郎生说;“您为啥不用这种办法自己参加考试呢?”郎生笑着说:“我只因没有这种念头,所以就能不理会这些文章。”于是约贾奉雉明天到他家里去,贾奉雉答应了。郎生走了以后,贾奉雉拿出那七篇文稿自己阅读,大非本意,怏怏不乐,也不再践约去访郎生,便垂头丧气地回了家。
过了不久,乡试榜张了出来,贾奉雉竟位列前三至五名。他又最新阅读那七篇旧文稿,真是一读一身汗,读到最后,好几层衣服全湿透了。他自言自语地说:“这样的文章一公布出来,怎么有脸去见天下的读书人呢!”正在羞愧难当之际,郎生忽然来到,说:“你希望考中就中了,怎么还这样闷闷不乐呢?”贾奉雉说:“我恰好在想,这是用金盆玉碗盛狗屎,真无脸再出去见同人。我将要离家隐居到山林之中,与尘世永绝了。”郎生说:“这样做也确实很高明,只是怕你办不到。果真能行的话,我就能为你引见一个人,可以学得长生不老,连同千年的盛名,也都不值得留恋了,何况是无意得来的富贵呢!”贾奉雉听了很高兴,便留下他和自己同宿,说:“容我再想想这事。”到了天明,贾奉雉对郎生说:“我的主意已经定了!”他也不告诉老婆孩子一声,竟飘然离家出去了。
他俩渐渐地进了深山,到了一处洞府,里面别有一番天地。有个老人坐在堂上,郎生叫贾奉雉过来参拜老人,称呼他师父。老人说:“怎么来早了?”郎生说:“他修道的决心已经下定了,盼望师父能收录他。”老人向贾奉雉说道:“你既然来了,必须把自己的身子一并置之度外,这样才能得道。”贾奉雉很礼貌地连连答应着。郎生把他送到另一处院子里,给他安排好睡觉的地方,又为他拿来吃的糕饼,这才走了。贾奉雉见这房子也还精致清洁;只是门上没有门扇,窗上没有窗棂,里面仅有一张小书桌和一张床铺。他脱下鞋子上了床,月光已经从门窗中射进来了。他感到肚子稍微有点饿,就拿过糕饼吃起来。糕饼的味道很甜美,只吃了一点就饱了。心里暗想郎生一定还再回来,但是坐了很久却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只觉得屋子里充满了清香味,自已的脏腑也竟然清晰透明起来,里面的脉络都能历历可数。忽然听见屋外有很尖厉的声响,就像猫抓痒的动静。贾奉雉从窗子向外一看,原为是只老虎蹲在屋檐下面。乍一见老虎,他吓了一大跳;转而想起了师父说的话,就又收回了心神,端坐在那里。老虎好像知道里面有人,随即进屋走近床铺,使劲用鼻子吸气,把贾奉雉的脚和腿闻了个遍。不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东西鸣叫乱扑楞,像是鸡被绑住了,老虎立即迅速奔出屋去。
贾奉雉又坐了一会儿,一个美女进了屋,兰麝熏香扑面而来,她悄然无声地登上了床,趴在贾奉雉的耳朵上小声地说道:“我来了。”一说话,散发出一阵口脂的香气。贾奉雉紧闭双眼,一点也不动心。美女又低声说:“睡着了吗?”声音很像他的妻子。贾奉雉的心略微动了一下,可又一想:“这都是师父为了试探我耍弄的幻术罢了。”依然闭着眼睛。美女笑着说:“老鼠动了!”当初,贾奉雉夫妻和丫鬟同住在一屋,欢爱时恐丫鬟听见。就背后约好一句暗语说:“只要说‘老鼠动了’,就开始亲热。”如今贾奉雉忽听这句话,不觉大为动心,睁开眼仔细一看,真是他的妻子无疑。就问她道:“你怎么会来到这里?”妻子回答说:“郎秀才怕您自己寂寞想回家,派去了一位老太婆领我来的。”说话之间,两人偎靠在一起,妻子对他离家出走时没说一声非常怨恨。贾奉雉安慰地好长时间,她才高兴地和他亲热起来。过后,天也快亮了,听见师父怒斥的声音,离院子越来越近。贾妻急忙起来,见无处藏身,就翻过矮墙走了。不一会儿,郎生跟在师父身后进了门。师父当着贾奉雉的面用棍子打了郎生,随后便叫他把贾奉雉赶出去。郎生也只好领着贾奉雉从矮墙上出去了,说道:“我对您的期望有点过分,未免太激进了;没想到你的情缘未断,连累我也挨了责打。你从这里暂且回去,我们以后再见的日子不远了。”说完为他指明了回家的路,两人于是拱手而别。
贾奉雉在山上俯视自己的村子,原来就在眼前。心想妻子步小走得慢,一定还在半路上。他疾奔了一里多路,已经到了家门口。只见房屋院墙破败不堪,不是原来的老样子了;村里的老人小孩,竟然没有一个认识的。心里这才感到惊异,忽然想起汉朝的刘晨、阮肇二人遇仙后从天台上返回家园时【这个故事见于《幽明录·刘晨阮肇》】,所见情景和今天的模样非常相似。他没敢再进家门,就在对门坐下休息。过了很久,有个老翁拖着根拐杖从里面出来。贾奉雉向他拱手行礼,问道:“贾奉雉家在哪儿?”老翁指着贾宅说:“这就是。莫非您要问那桩奇事吗?我全都知道。相传这位贾公当时听说自己考中了举人就逃走了;走的时侯,他的儿子才七八岁;后来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贾夫人忽然又大睡不醒。儿子在世的时候,冷了热了还能够为母亲换换衣服;等到儿子死了,两个孙子很穷,房子也拆毁了,只好用木头扎了架子,盖上点草苫子给贾夫人遮蔽风雨。一个月前,贾夫人忽然醒过来,屈指一算已经一百多年了。远近的人听说这件奇事,都来寻访观看,近几天的人才少了点。”贾奉雉听说恍然犬悟,说:“老翁有所不知,贾奉雉就是我呀。”老翁大惊,急忙走去告诉贾家的人。
此时贾奉雉的长孙早死了;他的次孙贾祥也已经到了五十多岁。孙子认为他长得年轻,怀疑他是冒充伪装。不多时,贾夫人出来,才认出他来。顿时泪流不止,叫着他一块进了家门。夫妻二人苦于没有房子,只好暂时进了孙子的屋里。一时男女老幼,跑来挤满了一屋,都是贾奉雉的曾孙、玄孙辈,大都粗俗无知。长孙媳妇吴氏,买酒并准备了粗茶淡饭招待他们;又叫小儿子贾杲和媳妇,同自己共住一屋,倒出房子清理干净让祖父母去住。贾奉雉住进了为他准备的房子,里面烟熏火燎的气味再加上小孩子的尿味,实在难闻。住了几天,他悔恨得不得了。两个孙子家分别轮换着供给他们吃喝,饭菜做得很不对口味。村里人因为贾奉雉百年新归,天天请他去喝酒;然而贾夫人却经常吃不上饱饭。长孙媳妇吴氏是读书人家的女儿,很懂闺训家规,对祖父母一真很孝顺。而次孙贾祥家里送的饭菜越来越少,有时得呼喊着才给他们送一点来。贾奉雉很生气,就带着夫人离开这里,到东村设帐教学去了。他常对夫人说:“这次回家我非常后悔,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不得已,只好再重操旧业,倘若心里不再感到羞愧的话,要想富贵也并不是难事。”
过了一年多,长孙媳妇吴氏还时时给他们送些东西来;而次孙贾祥父子竟然和他们断了来往了。这一年,贾奉雉考中了秀才。县令很看重他的文才,便厚厚地赠送钱财资助他,从此家里稍微富裕了起来。贾祥也渐渐地来近乎他。贾奉雉把他叫进来,算了算过去用他的饭钱,拿出银子偿还了他,并喝斥他离开,永不来往。于是贾奉雉买了一处新宅子,让长孙媳妇吴氏搬过去同住在一起。吴氏有两个儿子,大儿在家留守旧业;小儿贾杲很聪明,贾奉雄便叫他和自己的学生们在一起读书。
贾奉雉从深山回来以后,脑子更加清晰好用。不久,他参加乡试、会试连中,成了进士。又过了几年,贾奉雉以监察御史的职衔巡按浙江。他声名显赫,家中楼台歌舞,称盛一时。但是贾奉雉为人刚正,不媚权贵,朝中的大官们都想陷害他。他曾屡次上疏请求辞官回乡,一直没得到皇帝的准许,不久祸患就发生了。
原先,贾祥的六个儿子都是些无赖之辈,贾奉雉虽然不理睬并拒绝他们进门,但是他们都利用贾奉雉的势力作威作福,蛮横地强占别人的田宅,乡邻们都认为他们是些祸害。有个某乙才新娶了个媳妇,被贾祥的次子夺去当了妾。某乙本来就诡诈,乡邻们又凑钱帮助他去告状,因此这件事就传到京城。当权的那些大官于是都纷纷奏章攻击贾奉雉。贾奉雉毫无办法来为自己辨白,被关进牢狱一年多。贾祥和他的次子都病死在狱中。后来贾奉雉奉旨充军辽阳。当时贾杲考中秀才已经很久了,他为人非常仁义厚道,名声很好。贾奉雉夫人后来生的一个儿子,年已十六岁了,就把他托付给了贾杲。贾奉雉夫妻二人这才带着一个男仆和一个女仆上路赴辽阳。贾奉雉说道:“这十几年的富贵,还不如一场梦的时间长。如今才知道荣华的官场,都是地狱的境界,悔比刘晨和阮肇多造了一重罪孽呀!”
他们走了几天,抵达海边,远远地看见有一艘巨大的船向这边驶来,上面鼓乐齐鸣,侍卫们都像些天神。大船靠近岸边后,从里面走出一个人来,笑着请贾御史上船休息一下。贾奉雉一见那人惊喜异常,一纵身就跃了过去,押解他的官差也不敢阻挡。贾夫人急忙想跟过去,但大船已经驶去很远了,于是她气愤地投入海中。才漂泊了几步。就见有个人从船上垂下一条白缎子来,把她引救到船上而去。押解的官差赶紧登上小船,叫划桨的快划,一边追一边大喊。只听到大船上鼓声如雷,和轰鸣的浪涛声交相呼应,转眼间就不见了。贾奉雉的仆人认识大船上的那个人,原来他就是郎生。
异史氏说:“世人传说,明朝崇祯年间临川的举子陈际泰,在考场中把答卷写成之后,一连诵读了四遍,叹息地说:“这样的文章谁人能够欣赏!”觉得难遇知音,便扔掉重作;因此,科场应试的文章不如原来的稿子。贾生因为科试的文章低劣而羞惭逃匿,这确实有隐者的风骨。当他重返人世,因为生活所迫,再次违心地参加应试,这说明贫贱对人的威胁实在太大了。”
391,胭脂

小劫情天又几回,辩明冤枉谢良媒。
五花妙判鸳鸯牒,东国争传折狱才。
东昌府姓卞的牛医有个女儿,小名叫胭脂。胭脂聪明又美丽。她父亲很疼爱她,想把她许配给书香门第,但是那些名门望族却嫌卞家出身低贱,不肯和他家结亲。因此,胭脂已长大成人,还没有许给人家。卞家对门厐家,他的妻子王氏,性格轻浮爱开玩笑,是胭脂闺房里闲聊的朋友。有一天,胭脂送王氏到门口,看见一个小伙子从门前走过,白衣白帽,很有丰采。胭脂见了,动了心,美丽的眼睛盯住看他。小伙子低下头,急急走了过去。他走远了,胭脂还是望着他的背影。王氏看出她的心思,开玩笑说:“象姑娘这样的聪明美貌,如果配上这个人,那才称心呢。”胭脂两颊涨红了,羞羞答答不说一句。王氏问:“你认识这个小伙子吗?”胭脂说:“不认识。”王氏说:“他是南巷的秀才,叫鄂秋隼,父亲是举人,已经死了。我从前和他家是邻居,所以认识他。现在身上穿着白衣服,因为他妻子死了还没脱孝。姑娘如果有心,我去带信,叫他找媒人来说亲。”胭脂只不开口,王氏笑着走了。
过了好几天,得不到王氏的音讯,胭脂疑心王氏没有空闲到鄂秋隼那里去,又疑心人家做官的后代不肯俯就,想来想去,悒悒不乐,思想里丢不开那个人,非常苦恼,渐渐地不想吃东西,病倒在床,神情疲困。正好王氏来看望她,见她病成这样,就追问她得病的根由。她回答说:“我自己也不知道。自从那天和你分别以后,就觉得闷闷不乐,生成了这病,现在是拖延时间,早晚保不住性命了。”王氏低声说:“我的男人出门做买卖没有回来,所以没有人去带信绐鄂秀才,你生病,不是为了这件事?”胭脂红着脸,好久不开口。王氏开玩笑说:“如果真为这件事,你都病成这样,还有什么顾忌的?先叫他夜里来一次聚一聚,难道他会不肯?”胭脂叹口气说:“事情到这个地步,已经顾不上羞耻了。只要他不嫌我家低贱,马上派媒人来,我的病自会好;如果偷偷约会,那万万不可以!”王氏点点头,就走了。
王氏在年轻时就和邻居的书生宿介有私情。出嫁以后,宿介一打听到她男人出门到外地,就要来和她叙旧交情。这天夜里,正好宿介来,王氏就把胭脂说的当作笑话讲给他听,还开玩笑地叫他转告给鄂秋隼。宿介向来知道胭脂长得俊俏,听见了心中暗喜,认为有机可乘。本想和王氏商量,又怕她吃醋。他就假当无心,用话打听胭脂家里房屋路径,问得很清楚。第二天夜里,宿介翻墙进入卞家,直到胭脂卧室外面,用手指敲窗。胭脂问:“是谁?”宿介回答:“我是鄂秋隼。”胭脂说:“我想念你,为的是终身,不为一夜。你如果真心爱我,只应该早些请媒人来我家,如果说要私下里不正经,我不敢同意。”宿介假装答应,苦苦要求握一握她的手作为定约。胭脂不忍心拒绝他,勉强起床开房门。宿介急忙进门,就抱住了她要求相爱。胭脂没有力气抗拒,跌在地上,上气不接下气。宿介马上拉她起来。胭脂说:“你是哪儿来的坏坯子,一定不是鄂秀才。如果是鄂秀才,他是温柔文静的人,知道了我生病的根由,一定会爱怜体恤我,哪会这样粗暴的!你若是再这样,我就要喊叫,结果坏了品行,我和你都没有好处!” 宿介恐怕自己冒名顶替被识破,不敢再勉强,只是要求约定下次再会面的日期。她约定到结亲那一天。宿介说,那太久了,再请她说个日子。她讨厌他纠缠不清,就约定等她病好以后。宿介要她给个凭证,胭脂不肯。宿介就捉住她的脚,脱下她一只绣花鞋出房门。胭脂叫他回来,对他说:“我已经把身体许给你了,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只是恐怕事情弄僵,给人讲坏话。现在,绣花鞋已经到你手里,料想你是不肯还我的。你将来如果变心,我只有一条死路!” 宿介从卞家出来,又到王氏那里去过夜。睡下以后,心里还想着那鞋子,暗地里摸摸衣袖里,鞋子竟不见了。马上起来点灯,抖衣服搜寻。他问王氏拿没拿他的东西,王氏不睬他,就疑心王氏把鞋藏了。王氏见他急成这样,故意笑他让他疑心,逗他讲明白。宿介知道隐瞒不住,就把实情都说给她听。讲完,就打着灯笼在门外各处找,还是找不到。他心中懊恼,只得回房睡觉,私想幸而深夜没有人看见,那只鞋掉了,一定还在路上。一清早起来出门去找,到底没有找到。
先前,街坊上有个叫毛大的,游手好闲,没有职业,曾经勾引过王氏,没有得手。他知道宿介和王氏私通,总想捉住他们来胁迫王氏。这一天夜里,毛大走过王氏门口,推推门,门没有闩上,他就偷偷走进去。刚到窗外,脚下踏到一样东西,软绵绵的。抬起来一看,是汗巾包着的一只女鞋。他伏在窗下偷听,听到宿介讲拿到这鞋前后经过,听得很清楚。他高兴极了,就抽身出来。过了几夜,毛大夜里爬墙进入到胭脂家。因为不熟悉门户,错撞到卞老汉屋里。老汉向窗外张望,看见一个男人,看他那副样子,知道是为他女儿而来的。老汉满心忿怒,拿起把刀赶出来。毛大一见,大吃一惊,反身就逃。刚要爬上墙,卞老汉已经追到,毛大急得无处可逃,回过身来把老汉手里的刀夺过来。胭脂的娘也起来了,高声喊叫。毛大逃不脱,就用刀杀死了老汉,翻墙走了。胭脂的病已经好了一些,听见闹声,才爬起床出来。娘和女儿一起打了灯笼一照,只见老汉头脑开裂,已经说不出话来,一会儿就断气了。在墙脚根拾到一只绣花鞋,一看,是胭脂的鞋。老太就逼问女儿说是怎么回事,胭脂哭着把过去的事告诉了娘,但是不忍心连累王氏,只说是鄂秋隼自己上门来的。
天亮之后,告到县里。县官派人拘捕鄂秋隼到案。鄂秋隼为人拘谨,不会讲话,年纪十九岁了,看到生人又羞又怯象个大姑娘,被捕后吓得了不得,上公堂,不知说什么好,只会发抖。县官看他这样,格外相信他杀人是实,对他用重刑。这个书生受不了刑罚痛苦,就这样屈打成招。犯人解到府里,审堂时又象县里一样,严刑拷打。鄂秋隼冤气冲天,每次—土堂,想要和胭脂当面对质,到碰面时,胭脂总是大骂,骂得他不敢说话,有口难分,这样,就被判处死刑,官司一次次复审,经过了好几个官员的手,大家认为判决没有错。
此后,这公案交给济南府复审。当时,济南太守是吴南岱。他一见鄂秋隼,不象个杀人凶犯,心里疑惑。他就私下叫人慢慢地问他,让他说出全部经过。听到这些话以后,吴太守更相信这鄂秋隼是冤枉的。他考虑了好几天,才开庭审问。先问胭脂:“那天夜里你和鄂秋隼订约以后,有人知道这件事吗?”胭脂回答:“没有人知道。”“开头那天你看到鄂秋隼走过家门时,你旁边有人吗?”回答也是:“没有人。”又叫鄂秋隼上堂,先用好话安慰他,叫他好好讲。鄂秋隼说:“那天走过她家门口,只见我旧邻居王氏和一个少女出来,我就急忙走开了,并没有和她说一句话。”吴太守就呵斥胭脂:“刚才你说旁边没有人,怎么出来个旧邻居王氏呢?”立刻要对她用刑。胭脂害怕了,就说:“是有个王氏在旁,但是,事情和她无关。” 吴太守退堂,下命令拘捕王氏。几天之后,王氏拘到。太守不让王氏和胭脂见面说话,立刻升堂审问。他问王氏:“杀人凶手是谁?”王氏回答:“不知道。”太守骗她:“胭脂已经招供,说杀死卞老汉的事,你全部知道,你怎么还不招!”那妇人大叫起来,“冤枉啊!那丫头自己想男人,我虽然说了做媒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她自己让奸夫进门,我怎么知道!”太守再细细审问,王氏才讲出前前后后开玩笑讲过的话。太守又叫胭脂上堂,怒冲冲问:“你说王氏不知情,现在她怎么自供说为你做媒啊?”胭脂哭着说:“自己不长进,让老父惨死,官司结案不知要到哪一年,去连累别人,心中不忍啊!”太守问王氏:“你对胭脂说了玩笑话之后,曾经告诉过谁?”王氏供:“没对谁说过。”太守发怒说:“夫妻在床上,什么话都会讲,怎么说没有对人讲过?”王氏供:“我男人出门在外,长久不在家了。”太守说:“凡是戏弄别人的,都笑别人愚笨,来夸耀自己聪明,你说没对一个人讲过,骗谁?”下令夹她十个指头。王氏没法,只得供出:“曾经和宿介讲过。”于是太守下令释放鄂秋隼,拘捕宿介。宿介拘到,在审问中,他供:“杀人的事,不知情。”吴太守说:“和下流女人一起睡觉的决不会是好人!”用大刑拷问。宿介就供出:“骗胭脂,是事实,但是绣花鞋丢失以后,就不敢再去了。杀死人,实在不知情。”太守说:“翻墙头的人,什么事干不出来!”再用刑。宿介熬不住刑,只得招供杀了人。口供上报,没有人不称赞吴太守精明能办案。铁案如山,宿介只等秋后伸颈处决了。但是那宿介虽然行为不检点,倒是个山东才子。他听说学使施愚山的才能是人人称颂的,又爱护有才能的人,他就写了状子,托人呈送给学使,说他是冤枉的。状子上词句沉痛悲惨。施学使把这案子的招供材料调来,反复阅读研究。他拍了桌子说:“这个书生真是冤枉的!”他就商请抚台、臬台,把这案子移给他再审。他问宿介:“那绣花鞋掉在哪里?”宿介供:“忘记了,但我敲王氏门的时候,还在袖子里。”学使回头问主氏:“除了宿介,你还有几个奸夫?”王氏供说:“没有。”学使说:“淫乱的妇人,哪会只姘一个?”王氏又供:“自己和宿介,年轻时就来往,所以不能拒绝他。以后不是没有想勾引我的,但是我实在不敢顺从他们。”要她指出勾引她的是哪几个人,她说:“同街坊的毛大,曾经几次来勾引,我几次都拒绝他的。”学使说:“怎么会忽然清白起来了?”叫人用鞭子打。那女人趴在地下只管磕头,额上全是血,竭力分辩是没有另外的奸夫,才不追问了。又问她:“你男人远出外地,难道没有借口什么事到你处来的人?”王氏说:“那是有的,某甲、某乙,都因为要借钱给我,送东西给我,曾经来过一二次。”
那某甲某乙都是街上的二流子,都是对这女人有意,还没有做出什么来的。学使把他们的名字也都记下,下令把这几人全都拘捕,听候审问。人犯全部传到之后,施学使带了人犯到城隍庙,叫他们都跪伏在香案前面,对他们说:“前几天我梦见城隍菩萨,他告诉我,杀人犯就在你们四五个人之中。现在你们面对城隍,不要说假话,如果能自首,可以宽大量刑;如果说假话,查出来就法不轻饶!”几个人异口同声,都说没有杀过人。学使下令把刑具搬来放在地上,叫人把人犯头发扎起,衣服脱去,准备用刑。他们齐声叫冤枉。学使就叫人把刑具撤去,对他们说:“既然你们不肯招认,那就要请菩萨来把凶手指出来!” 他叫人用毛毡被褥把大殿的窗户全部遮住,不让漏一点光线。把人犯的背都袒露着,赶到暗室里,给他们一盆水,叫他们先洗洗手,分别用绳子拴在墙下,命令他们:“面对墙壁站好,不准动。杀人凶手,城隍菩萨会在他背上写字的。”关了一会儿,把他们叫出来,查看每个人的背脊,指着毛大说:“这是杀人的凶手!” 原来施学使先叫人把灰涂在墙上,又叫人犯在煤灰水里洗手,那凶手伯菩萨在他背上写字,把背靠在墙上,所以背上沾上了灰色;临出来,又用手掩住背脊,背上又沾上了煤烟色。学使本来疑心毛大是杀人犯,这样就证实了。把他用了重刑,他就把杀人前后经过如实招供了。最后,施学使判道:
“宿介:走了盆成括[1]耍小聪明而招致杀身之祸的老路,得了个像登徒子那样好色的名声。就因为他与王氏两小无猜,竟然像夫妻一样同床而眠;又因王氏泄露了胭脂的心事,他竟占有了王氏还不满足,又打胭脂的主意。他学将仲子[2]翻墙越园,就像飞鸟轻轻落地;他冒充鄂生来到闺房,竟然骗得胭脂开门;动手动脚,竟然不要一点脸皮;攀花折柳,伤风败俗,丢尽了读书人的品行。幸而听到胭脂病中的微弱的呻吟,还能顾惜;能够可怜姑娘憔悴的病体,还没有过份狂暴。从罗网里放出美丽的小鸟,还有点文人的味道;但脱去人家的绣鞋作为信物,岂不是无赖透顶!像蝴蝶飞过墙头,被人隔窗听到了私房话;如同莲花落瓣,绣鞋落地后,就无影无踪。假中之假因此而生,冤枉了鄂生之外,又冤枉了宿介有谁相信?天降大祸,酷刑之下差点丧命;自作自受,几乎要身首分离。翻墙越穴,本来就玷污了读书人的名声;而替人受罪,实在难消胸中的冤气。因此暂缓鞭打,以此抵消他先前受的折磨。姑且降为青衣【生员本是蓝衣,这里表示降了一级,姑且保留生员资格】,留一条自新之路。
[1]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离死不远了!” 盆成括果然被杀,学生问孟子说:“老师怎么知道盆成括将被杀呢?” 孟子回答说:“盆成括是个小聪明,但不懂得君子应该知道的大道理,这是足以招致杀身之祸的。”
[2]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仲子啊你听我说,别翻越我家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树。哪是舍不得杞树,我是害怕我的父母。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仲子啊你听我讲,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桑。哪是舍不得桑树,我是害怕我的兄长。仲子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仲子啊你听我言,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哪是舍不得檀树,我是害怕邻人流言。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的流言也让我害怕。
像毛大这样的人:刁诈狡猾,游手好闲,是街坊里的流氓无赖,勾引邻家女人遭拒绝,还淫心不死;等着宿介进了王氏家中,鬼主意就顿时产生。推开王氏的家门,高兴地随着宿介的足迹进入院内,本想捉奸,却听到了胭脂的消息,妄想骗取美丽的姑娘。哪里想到魂魄都被鬼神勾去,本想进胭脂闺房,却误入卞老汉之门,致使情火熄灭,欲海起风波。卞老汉横刀在前,无所顾忌;毛大却走投无路,转而夺刀杀人。本来想冒充他人骗奸胭脂,谁知却夺刀丢鞋,自己逃脱却使宿介遭殃。风流场上生出这样一个恶鬼,温柔乡哪能有这样的害人精?必须立即砍掉他的脑袋,以快人心。
胭脂:还未定亲,已到成年,以嫦娥般的美貌,自然会配上容貌如玉的郎君。本来就是霓裳舞队里天仙中的一员,又何必担心无法金屋藏娇?【以月殿之仙人,自应有郎似玉;原霓裳之旧队,何愁贮屋无金?】然而她却有感到《关睢》的成双成对,而思念好的郎君;以至于春梦萦绕,感叹年华易逝,对鄂生一见倾心,结想成病。只因一线情思缠绕,招来群魔乱舞。为了贪恋姑娘的美貌,宿介、毛大都恐怕得不到胭脂,好像恶鸟纷飞,来冒充秋隼。结果绣鞋脱去,差点难保住少女的清名,棍棒打来,几乎使鄂生丧了命。相思之情很苦,但相思入骨就会成为祸端;结果使父亲丧命于刀下,可爱的人竟成了祸水。能清正自守,幸好还能保持白玉无瑕;在狱中苦争,终于使案件真相大白。应该表扬她曾拒绝宿介入门;还是清洁的有情之人;应该成全她对鄂生的一片爱慕之情,这也是风流雅事。便让你们的县令,做你的媒人。”这个案子一结,远近都流传开了。
自从吴太守审讯以后,胭脂才知道自己冤枉了鄂生。在公堂下相遇时,满面羞愧,热泪盈眶,像有一肚子痛悔、爱恋的话而无法说出口。鄂生为她的爱恋之情所感动,爱慕之心也特别深。但又考虑到她出身贫贱,而且天天出入公堂,为千人指万人看,怕娶她被人耻笑。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判词宣布后,才定下心来。县官为他送了聘礼,并派吹鼓乐队迎娶胭脂到了鄂家。
异史氏说:“当心!审理案件不能不慎重!即使你已经查处了由甲替乙顶罪是纯属冤枉,可是又有谁能够能想到乙也是在为丙顶罪,也是纯属冤枉的呢?尽管案情扑朔迷离,但是一定有它的漏洞和矛盾,假如不明察秋毫,是永远也不能明白的。唉!大家都敬佩聪明智慧的人断案英明,却不知道技术高超的工匠的用心良苦啊!世上有居于百姓之上的那些官员,整天下棋来打发日子,或者把头缩在被窝里面理事,下面百姓的疾苦,根本不去过问。到击鼓升堂、开庭审案的时候,又高高在上,对公堂下的伸冤的人只会粗暴地使用板子枷锁等刑法来逼迫他们承认,怪不得在这样不见天日的统治下会有那么多不能平反的冤假错案!”
愚山先生是我的良师。起初跟他学习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小孩子。我经常看见他夸奖学生,兢兢业业怕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学生受到一点委屈,他都心疼的呵护,从来没有过在学堂上狐假虎威、恐吓学生。愚山先生真是宣传圣贤之道和维护佛法的人,他不仅是一代宗师,而且评论文章公正,不让读书人受到委屈。他爱才胜过自己的生命,更不是以后的一些故意装腔作势、只作肤浅文章的人能比得上的。曾经有一个考场考试的名士,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宝藏兴焉”,把隐藏在深山里的寺庙错写成在水边。抄完卷子后才恍然大悟,自己认为一定会被淘汰,就接着在试卷后边写了一首词:“宝藏在山间,误认却在水边。山头盖起水晶殿。瑚长峰尖,珠结树颠。这一回崖中跌死撑船汉!告苍天:留点蒂儿,好与朋友看。”愚山先生评阅试卷时看到这儿,拿起笔和了一首词:“宝藏将山夸,忽然见在水崖。樵夫漫说渔翁话。题目虽差,文字却佳,怎肯放在他人下。常见他,登高怕险;那曾见,会水淹杀?”这也是愚山先生风雅的一个有趣的传闻,爱惜有才华之人的一件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