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尿池”在艺术里意味着什么?

2023-03-30 18:58 作者:TGEStranger  | 我要投稿

1917年,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收到了一件带着点味儿的物件。出乎他们的意料,这竟然是一件匿名投稿的展品,作品名称为《泉》。

Fountain, Marcel Duchamp, 1917

从古典艺术时代一路杀出来的艺术家们,左思右想才明白这是件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它水淋淋的外表确实和这个标题有几分契合之处。但是令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历史上,被称作“泉”的艺术作品们,肯定是描绘一个跟泉水有关的画面,或者是像安格尔一样,描绘一个举着水缸的美貌少女。“题材”对古典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La Source,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度娘的图,艺术不打码)
Allegory of Spring, Sandro Botticelli. 左侧的三女神为古典艺术的一个常见题材

这件作品以及杜尚提交作品的行为,被称作20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杜尚称为“现成物”(也被称为“实物艺术”)的作品之一,因为他使用了早已存在的物品——小便池,并命名为“泉”。

初次见到这个作品的人,常常会发出一连串疑问:这能称得上是个雕塑作品吗?这不就是个尿池吗?他究竟是真的想要表现“喷泉”,又或者这只是一个命名行为?

让我们尝试着用两种视角观察杜尚对“泉”的创作。一为它的客观存在,这是分析古典时期艺术的标准方法。这个小便池显然不是杜尚本人造出来的,因而对它客观交代的创造并不属于杜尚。二为杜尚的主观意识,即他对这个小便池命名的行为。从这观察中不难发现,这件作品的精髓完全在于杜尚主观命名的行为。

这仅仅是对“泉”这单一作品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如果把目光放远,放到整个艺术史上呢?正常来讲,对艺术史的梳理,总是由艺术题材、图面表现、技法、材料等客观交代出发的。“主观意识”一般不在梳理的重点里。如果尝试将“艺术”这个个体拟人化,认为它拥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并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梳理艺术史,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而杜尚坐在了他的尿池边上

——观察西方艺术史的一种视角:“意识”的诞生

请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西方艺术史的发展。

“从形式到功能”、“从堂皇富丽到平凡生活”、“从秩序到混沌”

这些都是一些常见的概括方式,而且无一例外是从客观交代的内容来概括的。现在我们忘掉这些客观交代,从主观意识的角度来梳理一遍。

请先想象出一个人。

  1. 这是一个幼儿,他什么也不懂,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他做了很多事;

  2. 这是一个少年,他好像懂了一点,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3. 这是一个青年,他知道自己都做了些什么,他也知道自己当初为什么这么做,但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否要继续这样下去。他会寻找自我吗?或是保持现状?

  4. 如果这个青年尝试成为自己,他接触了许多新鲜事物,但他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经被从前的认知限定住了。他不禁怀疑:他真的成为自己了吗?又或者他只是按着既定的框架前进吗?

带着这个人的形象进入艺术史的梳理。

原始时期的艺术:

彼时也许还没有产生“艺术”的概念,部落里的居民,用最原始的技法刻画他们社会的面貌。这些艺术作品或许是用作祭祀,或许是用作生活。祭祀用的物件乃是由原始信仰催生出的产物,这些“艺术品”在自己尚未被定义成艺术品的时候,便起到了规范部众生活的作用。

Grotte de Lascaux

古典时期的艺术:

古希腊时:彼时思想文化高度活跃,艺术创作也颇为常见。古希腊的雕像与神庙,向后人传达了古希腊的文化精髓:如崇尚数理、比例的审美风潮……而除开审美价值,它们何尝不是在教化民众?看到高耸的卫城里,高大肃穆的神庙展示这它们的模数,古希腊人不仅为自己信仰的神明俯首,也为自己的文明感到自豪;匠人的工坊里,比例完美的大理石雕像伫立,即使是波斯人见到了都要忍不住发出惊叹之声。

Laocoon cum filiis

古罗马帝国时:彼时罗马版图横跨三大洲,成为地中海上的强国。在皇帝的统治下,纪念性建筑与艺术品飞速涌现。仰望着一尊尊凯旋门和纪功柱,即使是未能参军的罗马人,也能在脑海中构想出敌人惶恐的脸庞。

Trajan's column

中世纪的艺术:彼时欧洲处于教会的统治下,艺术的题材为宗教主题。宗教题材的绘画的功能之一,是为不识字的民众普及教义。艺术作品需要体现神性与虔诚。

以上几个阶段的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都是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生成出的独特的风格。除了这一客观交代以外,创造艺术品的功能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以艺术品来教化大众。帝国时期以及中世纪无需多说,古希腊时期则可能会有人不解:说好的民主呢?实际上这里的教化并非指的是国家层面上的,而是文明层面上的,对文化的教化。这一点教化作用直到现在都还被留存着。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就中世纪而言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艺术家们挖出了古典时期的人文精神,并于艺术中肆意展现它们。宗教题材绘画虽然也还是每天都在出现,但表现形式却与中世纪天差地别。艺术家们采用自由的表现形式,将宗教题材里的形象以凡人的形象表现出来,并绘制古时传统信仰中的典故,实在是做出了极大的变化。但是艺术家们所谓自由选择的表现形式,真的是自由的吗?不妨思考,他们是在谁的雇佣下创作出作品,又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将这几个问题先放一放,在随后的时代它将会被严重激化。

Scuola di Atene, 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

随后出现了启蒙思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思潮,我将以浪漫主义为切入点具体讲述:

彼时的欧洲处在革命的热潮中,艺术家们热切地将他们变革的激情付诸作品里。革命的精神强烈地感染了他们,随后又通过他们为此创造的艺术作品扩散到整个社会。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常被形容为“伟大的”,因他们创造出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er Wanderer über dem Nebelmeer, Caspar David Friedrich

矛盾也是因此被摆到台面上来的。

文艺复兴之后,艺术家想要跳出束缚和枷锁,从自己的自由意识出发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但他们创造的这些,充满了激昂的思想观念、能够引导社会民众的作品,真的是如他们所愿,完全由自己的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吗?

回头看看前文里构想出的,4.0阶段的人,“他接触了许多新鲜事物,但他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经被从前的认知限定住了。他不禁怀疑:他真的成为自己了吗?又或者他只是按着既定的框架前进吗?”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家是不是正处在这个阶段,究竟是他们的创造推动了社会,还是社会的力量反过来使得他们情不自禁地创造?唯物史观认为通常是后者。

艺术家刻板迷因一则

上图是一个比较典的meme,它显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艺术家常被视作这样一个社会边缘的形象,那他们的又为什么会成为教化大众的存在?这二者之间是一个矛盾,但其实不难解释,艺术作品本身流传就较为容易,所以天然具有传播思想的作用。而在革命中,社会急需塑造一系列悲剧英雄形象引得大众模仿,所以正是需要通过艺术作品不断输出价值观的时候。

直到这儿,虽然艺术作品被强加了审美以外的功能,但还是说得过去的,毕竟艺术家本人还没说什么。但是,艺术家作为一个非常感性容易共情的群体,作为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他们倾向于自发地去扮演这“悲剧英雄”的形象,以表其“以身作则”。这造成了怪异的现象,艺术家受到社会风潮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意识将传播思想视为自身必须承担的责任,于是他们进一步承担了自己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将“艺术家”的身份与“悲剧英雄”捆绑在一起。

事实上,大家潜意识对艺术家的认知是否也是这样的“悲剧英雄”?仔细想想那些著名的艺术家们:贝圣,才华横溢,身残志坚;肖邦,远离故土,英年早逝;梵高,饱受折磨,郁郁不得志;马勒,青年不得志,壮年受歧视,晚年被绿(这位更是集大成者);甚至说歌德笔下的小画家维特,爱而不得,饮弹自尽。似乎没点悲惨经历,都不配被称作艺术家(门德尔松这种请代打平步青云的毕竟还是少数)。

当然,他们自己也觉得这样很酷。

“为你而死!”马勒赫然在第十交响曲手稿中写道

浅显易懂的科普丛书《法国人眼中的艺术史》,便以一种塑造英雄的口吻描述过当时的艺术家们。这段文字的标题为“创造真实的幻象”:

“世间万物的生与死都是被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统协着人类的命运直至生命的终结。在孤寂与轻视之中,德拉克洛瓦,这头病弱的雄狮将鲜血喷洒在洞穴的深处;柏辽兹,这只羽翼不再丰满的老鹰为了迎接死亡而重新展翅飞向高空,让冰与火耗尽它最引以为傲的力量;雨果,这位语言的巨人、文字与戏剧的国王,在试图束缚他的人们的叫嚣中平静地熄灭了生命之火;波德莱尔被他自己幻想出的大量有毒花卉的香气毒害了,最终在老年痴呆的病症中结束了生命;米什莱,在其关于理想社会的神奇构想同巴黎公社一同付之一炬时,脑部血管迸裂;瓦格纳,在充斥着绘画与装饰艺术的城市中心,永远地沉睡在了伊索尔德的怀抱之中;维尼在无声无息中逝去;柯罗取下了嘴中的烟杆,在他最亲密的几个朋友的陪伴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缪塞,这个多情的酒鬼最终死于酗酒;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少女、王臣、教士、囚犯等繁杂人群送进了坟墓;托尔斯泰为了能全心全意地生活,最终选择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激昂壮阔的文字,向渴望了解艺术的人们输出了这样一个理念:艺术家都是伟大的英雄!然而,在心情被鼓舞后,有一点是容易被忽略的:前面还要加上“悲剧”两字,尽管这俩字也被明明白白写进了语段里。

Symphony NO.6 in a minor "Tragic",马勒交响曲中悲剧与被击倒的英雄,这显然说的是他自己

而在这种艺术与艺术家的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里,杜尚竟然就这样毫无压力堂而皇之地拎着他的尿池,坐上了舞台中央。

提示:这个东西其实要转90°再看

不管初衷如何,杜尚的行为展示了一种非常大胆的反抗:他竟然将社会放在艺术家身上的责任毫不避讳地扔在了地上。他拒绝承担社会的重担,他拒绝用自己的作品代表世界的意志,他毫不犹疑地选择了解放自己、表现自己。

在杜尚第一个从“泉”中爬出来后,艺术家们终于发现,社会对个体的教化原来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悲剧英雄的形象原来是不可靠的。如果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前辈一样,仅仅对它做出“温柔的反抗”,仅仅在它为他们安排的框架里做出一些改变,则不久后就将再次陷入困境之中,甚至如浪漫主义时期的前辈一样变本加厉。

原来模仿那些悲剧英雄,不会让自己变成“英雄”,但却肯定能造成一个“悲剧”啊!这个名为“艺术”的人,在看到无数青年争相模仿维特自杀之后,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在艺术史发展的一整个过程中,“艺术”作为一个造物,从懵懂无知、机械地执行指令,到怀疑自身、触碰到基础认知,到最终产生了完整的价值判断,诞生了意识,从而做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自此艺术进入了新的时代。

百花齐放的艺术,像不像放飞自我了的我们

“艺术”这个生命体开始了自己的演化,它分化成成百上千种形态,或自然、或人体、或商业、或视线、或数理……它每以一种新的形态存在,就能带来一波新的风潮与思考,虽然这完全是自发的。

与几个世纪前对比,现当代艺术和现代人看似失去了热血,实际上,好像……这也没啥大不了的吧?

现实是荒谬的,它使不该成为英雄的英雄们争先恐后投入悲剧的陷阱。杜尚们以荒谬对抗荒谬,以一种“减负(开摆)”的行为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但这改变不了什么,现实仍是荒谬的,因为他们这一拒绝代表世界的行为,反而使他们成为了世界的代表。现代人有学有样,以戏谑和嬉笑来面对世界。

而将艺术拟人化后,研究的便不再是艺术史,更是个人的价值选择。也许“艺术”这个成长了几千年的人,能够给自己些启发呢?

“尿池”在艺术里意味着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