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与西方对战史(2)——西辽与塞尔柱帝国,契丹人最后的荣光

今天我们讲讲,西辽与阿拉伯世界的战争。其实伊斯兰教在唐朝安史之乱前没有将西域伊斯兰化,而西域更多的是信奉佛教和一些袄教等本土宗教。随着唐朝西域的丢失,以及回鹘等国没能在西域站稳脚跟,慢慢伊斯兰教开始在西域蔓延。最后,回鹘的一支竟然变成了“回族”这一称呼的由来。而今天要讲的就是西辽在被金国赶出草原后,如何成为中亚霸主的。
两国历史背景
塞尔柱帝国
塞尔柱帝国原本只是中亚游牧部落的一支,由于后来自主创业,在中亚闯荡出一片天地。1054年,塞尔柱王朝又征服阿塞拜疆,该地封建主向塞尔柱纳土。1055年,应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卡伊姆(1031~1075在位)之召,图格鲁克领兵进入巴格达,消灭了由波斯人建立的什叶派王朝——布韦希王朝,废黜布韦希王朝埃米尔,被哈里发视为救星和保护人。哈里发被迫赐予图格鲁克“苏丹”称号,封他为“东方与西方之王”,成为哈里发的摄政王。从此,阿拔斯王朝所有权力悉归苏丹控制,哈里发仅是象征性的宗教领袖。至此,塞尔柱帝国崛起于中亚,当初与大唐安西军鏖战怛罗斯的阿拔斯王朝已经变成了花瓶。

塞尔柱帝国在政治制度上采取总督制度,军事采用“采邑”制度,这两个制度均为封建制,类似中国的藩镇。塞尔柱帝国继承了阿拉伯帝国的军事,军事力量与阿拉伯时期相仿,精锐就是轻骑兵。

西辽帝国
说到西辽帝国,就要提到一个人物,耶侓大石。说到这里也算是历史的幽默,这位耶律大石就是当年在燕京把宋徽宗得力奸臣童贯的十万大军打的回头土脸的人物。耶律大石是辽国唯一一个契丹的进士,可见年轻时候的耶律大石就是努力的人。1122年(辽天祚帝保大二年),金兵大举南侵,攻克中京,天祚帝不敢留守,西逃入云中。时大石等留守南京,遭到金、宋夹攻。为了安定人心,坚持抵抗,大石拥立耶律淳即位,称天锡皇帝,后世称北辽。耶律淳任命大石为军事统帅,负责守卫。童贯已安排两路大军夹击辽军,辽国派耶律大石和萧干迎战。虽然童贯气壮如牛,奈何军队不堪一击。1122年的5月26日,辽军在今河北雄县两败种师道大军,30日,又在今河北涿县击败辛兴宗的另一路大军。至此宋军全线败北。6月3日,种师道回军往雄州,结果消息为辽军所知,辽军派轻骑追击,在雄州城下,宋军大败亏输,望风而逃。随后的耶律大石在天祚帝手下不能得志,于是西走中亚,以复辽为名,召集原属辽国的7州18部部众,在中亚建立国家。
公元1125年正月,天祚帝被金兵俘获,辽国灭亡。耶律大石依照他一贯的主张,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没有轻易出击金国,而是先向西方发展势力。公元131年(一说为1132年),耶律大石称天佑皇帝,又以突厥习惯称葛儿汗(一作古儿汗,均为众汗之汗的意思),建年号为"延庆"。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因崇尚黑色,也称黑契丹。
在宗教信仰上他表现出了极度的宽容性。在统治区域内,他没有强行推进任何信仰,并且对不同的宗教一视同仁。伊斯兰教、佛教、景教、摩尼教、萨满教等宗教都在西辽赢得了不少信徒。对于其属国和附庸部落,大石要求他们按时缴纳贡金,并派遣一名"沙黑纳"(监国)监管,他们的头人要挂银牌表示臣服。其余方面一切依照原有模式治理。另外,他也采取了辽朝南北面官制,对南面的农耕居民和北部的游牧居民按其习俗分别治理。每户交一第纳尔税收。
由于他的这些宽容措施,西辽尽得民心,很快发展成为中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强国,连成吉思汗的重要辅臣耶律楚材也盛赞其"颇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
西辽属于辽国的延伸,军事采用辽国的装备。其铠甲装备一流,弓弩在与宋朝的交流中也算顶级,再加上游牧民族对马的熟悉,骑兵也算上等。

战争经过
1137年,耶律大石率领契丹人进入费尔干纳盆地,他击败了西喀喇汗国的军队,取得了西征的一次大胜。但西喀喇汗国的马赫穆德可汗逃跑了,他跑到撒巴尔罕。
马赫穆德气急败坏,他在撒马尔罕总结战争失败原因,认为是帝国搅屎棍葛逻禄人帮助了契丹人。他就决定向葛逻禄人复仇。马赫穆德为何灭国,还能有实力再次反击呢?因为马赫穆德的亲戚很厉害,他的舅舅就是塞尔柱帝国的苏丹桑贾尔。国灭后,马赫穆德只能向舅舅求救。
塞尔柱帝国大军前来,葛逻禄人就害怕了。话说这个葛逻禄人也真是厉害,从唐朝开始就活跃在中亚,现在中国都到北宋末年了,阿拔斯王朝也变塞尔柱帝国了。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葛逻禄人一直没有变。搅屎棍这个时候只得求救于耶律大石。
这里还有个故事,桑贾尔苏丹给耶律大石写了信实际上就是一封“战书”,要求耶律大石认清塞尔柱帝国的强大,抓紧向他投降,否则他将派大军灭掉西辽。在这封信中桑贾尔苏丹还说了一个令耶律大石感到好笑的一件事。桑贾尔苏丹说,塞尔柱军队不仅强大,而且能征惯战,军人箭法精准,能够一箭射断敌人的发丝。看来古代人吹牛也不上税。
耶律大石当即命人取一根钢针,他把钢针递给塞尔柱帝国使者,让使者拿钢针扎断自己的胡须,如果扎不断就要砍头。使者只得用钢针扎胡子,他无论如何也扎不断胡子。
耶律大石哈哈大笑:“你们皇帝太吹牛了,你连钢针都扎不断胡子,你们军队怎么能射断我们的头发呢?”耶律大石把这个使者杀掉,预示着向塞尔柱帝国宣战。桑贾尔苏丹听说西辽杀使,而且还蔑视他,非常愤怒,他决定讨伐耶律大石,灭掉西辽。
1141年9月9日,两军在寻思干(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 (Katwan)草原会战。卡特万一战是西辽定国之最关键一战,根据现在已经知道的史料,桑贾尔的部队大致在7万到10万之间,而耶律大石的部队数量不详细。辽史中仅记载其左右两翼各为2500人,按照辽军一贯的作战部署,其中军人数估计应该是侧翼的2到4倍,因此估计西辽的主力部队大约在2万人左右,另外还有数目不详的葛逻禄人的辅助性部队。
战斗爆发前,桑贾尔将自己的部队分为左右中三路,自己亲自率领中军,其卫队及后勤辎重压后,西吉斯坦国王指挥左翼,右翼是桑贾尔的宰相指挥。面对强敌,耶律大石很镇定,他仔细观察了对手的布阵情况后,也将自己的部队分为三路,两翼各有2500名西辽精兵。
战场地形是一个依山的草原,西辽军队的背后是山脉,有一道长长的峡谷。耶律大石充分利用了这道峡谷,将自己的中军布置在峡谷的前方。战斗开始后,双方的中军出现僵持,战斗进行的十分激烈。桑贾尔的左翼西吉斯坦国王指挥的部队插入西辽军队中军与侧翼之间。耶律大石的中军和自己的左翼被迫向左移动,这样西辽军队的阵营就出现了一个缺口。桑贾尔的部队对准缺口猛攻,似乎突破了西辽人的阵营。但是这个胜利是短暂的,因为被分割开的西辽军队右翼2500名骑兵已经迂回到桑贾尔空虚的左翼,西辽左翼的骑兵则迂回到桑贾尔的后方正在攻击其后卫,而耶律大石带领的西辽主力被挤压向左回旋时,恰好攻击了桑贾尔阵营的右翼。这样战场就出现了西辽正面洞开,而桑贾尔三面受敌的格局。
桑贾尔的部队在战斗中受到挤压,只能向前继续挺进,前方正是耶律大石看中的那条峡谷,在桑贾尔的大军被积压进峡谷后,葛逻禄军队在峡谷的尽头堵住了桑贾尔军队,耶律大石的西辽两翼部队占据了峡谷两侧高地,利用劲弩(或许还有事先埋伏起来的抛石机)射杀和消灭被积压进峡谷的对手。

这次大战,是西辽定国之战,一战奠定了西亚的霸主地位,而塞尔柱帝国则再也无法染指西亚。耶律大石乘胜进入撒马尔罕,西部喀喇汗帝国与花刺子模皆称臣归附,卡特万一战在西方影响很大,当时在中东,正是十字军东征时期。卡特万战役后,在中东盛传东方一位信奉基督的约翰王(普莱斯特·约翰王国)打败了哈里发,这位传说中的约翰王,目前西方史学者都认为应当是指哈喇契丹人中的菊儿汗,也就是西辽的耶律大石。这一战让哈喇契丹扬名中亚,现在在中亚乃至俄国,称谓中国依然是“契丹”。“契丹”威名远播西亚和欧洲,从此成为中国的代称。
而塞尔柱帝国则是在逐渐由于分封军事制度带来的负面作用中逐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