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笔记 |《病因赋》白话讲记(三)
第三课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外伤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破伤原有三种,治别三经,中暑有动静之异,受湿有内外之分。
内伤脾胃者辩有余与不足
实则泻之——保和丸;虚则补之——参苓白术散。
四时的感冒方有所区别——春用柴胡,夏用香薷,秋用杏仁、枇杷叶,冬用养藏的药材。
朱丹溪讲过六气当中,湿热为病,十之八九,如果把湿热搞掂,治病就过半了。
外感而得湿者
居卑湿之地又喜食鱼虾之物造成的腿肿——四君子汤加四妙散升阳除湿。
早行雾露时含一片姜,能壮肺,抵抗外邪。
人出现周身有湿气的情况,最好就是发一场汗。
汗流浃背,不换衣服,衣服一凉感冒了——三仁汤。三人爬竹竿,扑通滑下来。善用三仁汤,上中下三焦都能把他理通。
内伤而得湿者
肆饮酒浆,过食生冷。
人性有两个弱点,其中一个就是好了疮疤忘了痛,明知对身体不好还去做,这叫理明念尤侵,道理虽明白,但是真正对境的时候,这些邪念还会侵扰你,身不由己。力量只有从对境中才能练起。
治湿六论
《时病论》卷之六:秋伤于湿大意属性:土寄于四季之末,四时皆有湿气,何独经谓“秋伤于湿”乎?盖一岁之六气者,风、君、相、湿、燥、寒也。推四之气。大暑至白露,正值湿土司权,是故谓之“秋伤于湿”。鞠通先生列湿温于夏末秋初,诚有高见。丰谓因湿为病者有六:一曰伤湿,一曰中湿,一曰冒湿,一曰湿热,一曰寒湿,一曰湿温。盖伤湿者,有表里之分焉:在表由于居湿涉水,雨露沾衣,从外而受者也。在里由于喜饮茶酒,多食瓜果,从内而生者也。中湿者,卒然昏倒,颇与中风相似。冒湿者,因冒早晨雾露,或冒云瘴山岚。湿热者,夏末秋初感受为多,他时为少。寒湿者,先伤于湿,后伤生冷。湿温者,湿酿成温,温未化热,最难速愈,非寒湿之证,辛散可化,湿热之证,清利可平之比也。此六者,皆湿邪之为病耳。喻嘉言先生又谓秋伤于燥,发出秋燥之论。其说未尝有谬。据按六气而论,其实湿气在于秋分之前,燥气在于秋分之后,理固然矣。姑附秋燥一条,以备参考。
治湿第一:汗出一身轻。湿气在皮肤,皮肤困重,宜用解表药,像麻黄、桂枝、防己、苍术。吃完后,会汗出涔涔,“譬如六合阴晦,非雨不晴”。
治湿第二:“水湿聚于肠胃,肚腹肿胀者,宜攻下之药”,如大黄,牵牛子,槟榔等,“譬如水满沟渠,非导不去”。牵牛子炒香打粉给小孩用稳妥。牵牛是通大小便的妙品,是胱肠并通之药。治疗肚肠积水用导水法,而牵牛子和大黄就是导水法的代表。
治湿第三:寒湿在于肌肤筋骨间,拘急作痛,麻木不仁,宜用温辛之药。比如干姜,附子,丁香,肉桂之类。凡是太阳光照不够的时候,病痛加重,都属于阴寒。治疗阴寒要用离照当空,阴霾自散的办法。制阳光最快速的三味药——姜桂附,肉桂暖心阳,附子暖肾阳,干姜暖脾阳。寒病夜痛用四君子汤加姜桂附。寒凝痹痛,非温不去。
治湿第四:湿气在脏腑肌肤之间,微而不甚,宜健脾燥湿之药。如苍术、白术、厚朴、半夏、木香。睡觉流涎,脾有湿,口水是清的,不怎么臭,是脾寒。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用理中丸。
治湿第五:湿热在小腹膀胱间,或肿,或泄,或小便不通,要用淡渗之法,挖沟渠。如猪苓、泽泻、茯苓、滑石、茵陈、车前子。小孩子难治性泄泻——舌苔水滑、白,拉肚子,是因为水不能从小便出,所以从大便出——五苓散加车前子,一吃一气化,小便量多,大便就干了。
治湿第六:湿在皮肤,宜用渗湿之药。如防风,羌活,独活。羌活胜湿汤,专门对治风湿在整条足背膀胱经,一派风药,使风气一鼓动,一流通,湿气就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