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卫救援!七周横跨半个星球的自救大冒险(下) | 科幻小说


3月的主题是「异乡异客」。
新年过完,许多人再次离开故乡,前往平时生活工作的异乡。而在遥远太空中,去年人类发射的火星探测器,经过半年多的太空跋涉,也将到达终点。
不管是在地球上的异乡,还是遥远的宇宙陌生之地,异乡人总是要努力学习和适应新的规则,带给我们新的科幻故事。
本周,我们将读到两篇宇宙异乡主题的作品。今天这篇《极地求生》是一个类似于《火星救援》的故事,不过它发生在木卫三,随着中国人的探测器到达太阳系越来越多的天体,我们也有必要了解每一颗星球上的求生之道。
本文首发于未来事务管理局“不存在科幻”(non-exist-SF)公众号

氦叁 | 80后的过去式少年,写科幻是圆了少年时的梦。作品风格偏硬科幻,星辰大海向,也能写侦探罪案或是星际流浪者类型的科幻小说。
极地求生(下)
全文约24800字,预计阅读时间50分钟
日志:Day37,Ganymede6
操你,基佬星!
这颗王八蛋星球上的一切都和我作对,就是为了搞死我。
老子现在倒吊悬空,被结结实实地绑在驾驶座上。尽管疼得难受,但也得亏保险带才让我没有在车子翻滚的时候肝脑涂地。
翻车后,我不清楚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我想现在应该被活埋在什么地方了,很可能是一个新形成的峡谷。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状况,我很乐意说滑雪车以屁股向后平沙落雁的姿势,一头钻入了盖尼米得的屁眼里。
由此,我得解决这个恶心描述引出的两个问题。
1,我得从屁眼里出来。
2,由1而来,我到底有多深入这个屁眼。
介于周围都是冰或者类似的玩意,那些发射电磁波的仪器是派不上用场了。
不过,滑雪车在设计之初就预想到被雪崩掩埋的情形,探路声呐与蠕动式外壳就是为这种状况做准备的。
我只需要调低声呐工作的频段就可以探测到被埋了有多深。
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导致我如此下场和能救我命的都是次声波,科学真是一门神奇的艺术。
蠕动式外壳能否工作,我心里就没数了。说实话它彻底报废了我也丝毫不惊讶,先上天后入地的大部分冲击都是它挡下来的。
在反反复复和死神扳手腕后已经让我不再那么惧怕死亡了。抱着如此淡然的心态,我按下了启动键后,一阵嗡嗡的蜂鸣声从外壁传来,它竟然还能工作。
但效能只能达到30%左右,而且控制系统失去了左右的方向舵,只能前进后退,或是做上下运动。也就是说,在我破出冰面以前都得保持倒吊的姿势了。
贾一鸣没有被埋得太深,数百米的深度,滑雪车用了不到半小时就钻出来了。
不过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依然严峻,在钻出来以前,他以为身在谷底,现在看来是在碎裂冰层的最上方,他完全看不到下方情况究竟如何,也不知道这个峡谷到底有多深。向峡谷的两头望去,也是一眼望不到边,它太大了!
如果往下开,从谷底找出路,别说担心能耗问题了,因为地质结构还达不到稳定,很可能会直接掉入某个很深的石缝里,再也出不来。
要是往上开,现在所在的这一段残存冰层倒是以将近15°的仰角对准了尼尔森暗区的悬崖,只是直线距离足有六公里,除非能让滑雪车飞起来,才有可能到达对面。
现实是,在仅仅还有两天路程的时候,他被困死在这儿了。
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贾一鸣可不会为这两个词浪费一秒钟,他要活下去就得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且得一个一个来。
他得先把滑雪车扶正,再考虑如何从屁眼里出来的问题。他朝一个方向挖一个大坑,借助重力和杠杆作用让滑雪车侧翻,运气好一次就能转过来。
15°的坡道为他省去了大量的铲雪工作,但还是累死累活的干了八个小时,直到氧气耗光才挖出来一个近二十立方米的雪坑。
然后通过手上的指示器向滑雪车发出指令,在蠕动式外壳一点一点的震动中,滑雪车以侧身翻入雪坑,扬起的雪花直接胡住了他的头盔,他应该站远一点的。
遗憾的是没有完全扶正,不过没关系,只启动一边的滑雪翼,把角度顶起来,滑雪车就在自身重力下翻正了。
好了,现在他又可以舒舒服服(无处可去)地钻进滑雪车思考如何出去的问题了。
日志:Day38,Ganymede6
“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俾斯麦”
昨晚我想了一夜,思考了所有可能有效的方案,但唯一能让我在一周内不至于饿得失去行动能力,困死于此处的办法还是飞上对面的悬崖。
这听起来天方夜谭,怎样才能让滑雪车飞起来呢!我不是说过它不是飞行器嘛(快来看,大蠢人贾一鸣要用滑雪车飞跃峡谷了)!
其实不需要做到真正的飞行,在我的面前有一条足够长度的仰角坡道,可以忽略不计的空气阻力,以及木卫三极低的重力。
我详细计算过角度,与对面的垂直落差和水平距离,得出的答案是只要滑雪车的速度够快,飞跃六公里的距离是可行的。
所以,如何产生足够加速的关键又回到了OMS,又是它!
虽然经过简化,OMS的燃烧室改为了加热室,但依然不失为一组完整的火箭制动装置,只是我缺少燃料和一点改装。(我有液氧!)
燃料,关键是燃料,这个问题相当棘手,我想过电解水制备氢气。但太危险,稍不留神我就会把滑雪车炸了,那样就真完了。
我有没有替代燃料呢?
理论上来说,周围的冰体含有多种可燃物,氨,甲醇,甲烷,乙烷等等,甚至在我的脚底下还可能藏有联氨。
考虑到需要作为火箭燃料的比冲量,液态氢是最佳的(350N/(kg/s)),其次是联氨,但这玩意有剧毒又有强腐蚀性,储气装置根本没法储存,我首先把它排除掉了。
我还是对氢念念不忘,想到了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甲烷到1000℃能够安全的制备氢气。(CH4=(1000℃)=C+2H2)但又存在能耗过高的问题,只能打消念头。
剩下的可选择对象不多,氨的热值太低,达不到我需要的加速度。还得确保它们在我的周围有足够的丰度,也就是说它们最好是一整块的冰,而不是分散的雪花。
今天的工作就成了钻孔打洞,我干起了地质学家的老本行,拿出地质勘探钻机破坏我能看得到的一切自然造物,我就是无敌破坏王。
不过我更喜欢基佬星荒野之王这个称呼,在木卫三没人比我在野外生存得更久了。
打孔钻探是个辛苦活儿,你得完全人力地把三百多公斤重的大家伙从滑雪车上卸下来,这可一点都不轻松,和你抱起自家胖媳妇的困难程度差不多。
然后你得双手握紧两米长的大粗杆子,对着雪白透亮的冰面稳准狠地钻下去,我恨透了这些该死的冰。一边钻着还要不忘放探杆下去,可得小心那些压力指数,特殊的冰层结构硬度超过钢铁,能把钻头崩断。我可没有备用的钻子,它们都在二号观测点放着呢。
钻孔机不存在过热的问题,冰带走了一切热量,钻一个20米深的洞需要三十分钟,我可不想傻站着等,干脆给它编写了一个简单的工作程序,让它在遇到坚硬冰面的时候加热钻头减慢速度通过。
我把一些工具从滑雪车里搬出来,搭起一个简单的地质实验室,就是一张炭纤维折叠桌子,几台仪器和一支能在低温环境中留下字迹的笔,它们能帮我甄别分序挖出来的冰质样本。
就本质而言,我的工作步骤与十八世纪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淘金者一样,他们在河谷中循着水流筛淘出沙金的分布,进而探寻隐藏在地下的黄金矿脉。
每一次登上报纸的金矿发现者都意味着另外九十九人的失败,或许真实比例更高。他们作为残忍的侵略者踏上印第安人世代居住的土地起,就得为自己的贪婪与莽撞付出代价。
更多的死亡等待着他们,淘金者的内讧,匪徒的劫掠,响尾蛇,毒蝎,病疫,干旱的天气与饥荒的困扰。每一个成功者都是无数失败者的堆叠,都是幸存者偏差的假象。
希望我是那个活着说话的成功者。
日志:Day39,Ganymede6
甲烷!
当挖到它的时候,钻孔喷搏出剧烈的浓烟,当时我完全吓懵了,马上给钻机排压,用大气分析仪一探才知道这是大量升华的甲烷。
辛苦努力了整整两天的成果还算不错,我找到了一条冰封在地下五十三米处的甲烷河。它本该在更深的地底,是冰层的断裂让它暴露于浅表。
现在的气温正合适,木卫三白天的温度可以达到了-173摄氏度,峡谷里的温度要稍微低个几度,但让固态的甲烷自然液化完全不是问题。甲烷会因为地底的压力与钻头产生的热量通过探杆的阀门直接喷涌出来,这样我就不需要浪费电力来加热它们了。
但是在接近真空的环境下,液体很快就会气化跑光(理论上,真空环境不存在液体)。这也是那些浓烟的成因。而且存在杂质的问题,我不能直接用管子连上滑雪车的储气装置。
我需要一个可以中转和隔绝温度的容器,也就是说我需要一个冰箱。
在木卫三我竟然需要一个冰箱,你能相信嘛!
“巴啦啦能量·冰箱·变”,来自姨妈的古早儿童剧折磨。
我真的这么干了,虽然魔法不是我们宇宙的通行法则,某处观察我们的高级文明一定在笑话我这个愚蠢的地球人,但我乐在其中,你管不着。
魔法确实以另一种奇特的方式在我们宇宙当中运作,犯傻行为带来短暂快乐的那一丁点魔力,让我马上想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就是用另一件宇航服,把它当一个压力容器来用,而且它是可以调温的。
简单来说,我先让宇航服充满四分之一压强的氮气,然后以一端软管连接阀门,让液态甲烷直接灌进宇航服里。再把灌满了液态甲烷的宇航服带入气闸室,在氮气产生的压强下通过调控温度和过滤系统去除掉杂质。
最后拖着装满了完美甲烷燃料的宇航服安安心心地用软管送入储气装置。
实际上称不上完美,有少许乙烷残留,但OMS的设计可以解决这个小问题。
燃料的问题就此解决啦!我很棒吧!
重新改装OMS的燃烧室倒比我预计的时间更长。上一次参与火箭有关的任务还是研究生时期在火星发射探空实验卫星,也就是几个学生瞎捣鼓出来的小卫星,采集些简单的外层空间数据。
因为我把燃料算多了些,导致运载位置过高,速度过快。把一艘等待登陆的欧盟移民船吓得够呛,为此惹出一场国际风波。
从那以后我就觉得自己不适合造火箭,所以改了专业方向,读了外星地质学。
“点火测试完毕,运行稳定。”
为了确保安全,我让自动导航AI试点火了好多次,省的在我飞跃的一瞬,OMS没有点火启动,在空中可没有时间给燃烧室预加热达到燃点。
还是有些担心OMS产生的推力不足,没有飞上对面的山崖而是掉入万丈深渊。为了保险,那就只有减重了。
我对滑雪车进行了一次大手术,基本上把它里外扒了个遍。
俩个座位我只留了一个,睡了一个多月的床铺(我绝不会想念它),蠕动式外壳(高强度钛合金,它们很重,我的大救星),各种各样的勘测设备,两组干涸的电池组(又大又沉),那件帮了我两次的宇航服(它是功臣),解放我屁屁的马桶(现代文明的基石),隔音材料(吸收外壳运作产生的次声波)等等诸如此类,凡是我认为用不到的统统卸了。
要是基地的领导看到我这么干,一定会把我发配到冥王星,这些可值老鼻子钱了。
我把它们和钻机堆在一起,再插上一个信标。如果不再发生地质灾害的话,是能把他们找回来的,这些勘探设备可比剩下的滑雪车部分精贵。
离开前,我对它们敬了一个礼,虽然是些没有生气的死物,但没有它们的支持我绝不可能活到今天。
现在,我穿戴好宇航服,坐在空荡荡的滑雪车里,做了最后一遍检查。
燃料压力,正常。
OMS连线,正常。
自动导航AI,正常。
转向系统,正常。
电涡引擎,正常。
这感觉真像坐在指令舱里发射火箭,而我是那个下命令的指挥官!
我把车头对准了二分之一英里长的坡道,随时准备在太阳下山前完成最后一跃。
在这之前我还有点时间,打开了最后一盒食品包装,是一罐什锦八宝饭,我把“最好吃”的留在了最后。
在我享用完美味之后,要么死,要么卡尔·萨根站!
滑雪车启动了,电涡引擎的轰鸣声在贾一鸣的耳畔炸开。奔涌前进的滑雪车如一条视死无畏的孤狼冲向彼岸的峰峦。
“我喜欢这声音,让我想起了加州的直线拉力赛。”他双手紧握方向盘喃喃自语。
“看看跑完这段我需要用多久,会不会打破他们的记录,当然,场地原因没有任何可比性。不过在距离上我是第一个敢于飞跃大峡谷的人。”
无限速条件下,减重的滑雪车时速可超过200km/h,快于许多民用轮式车辆。它的加速性能非常优异,只花了不消十秒便跑出了四分之一英里。
“时速167,太慢了,我要加力了。”他提早启动了OMS。
六个锥体小火箭提供的瞬间推力大的出奇,它们本来就是为上百吨的飞船设计的。贾一鸣像被人狠狠的推了一把,牢牢的压在驾驶椅上,动弹不得,双手还差点脱离了方向盘。
不过他早有准备,就算滑雪车脱离了自己的控制,自动导航AI还会按照他既定的飞跃计划执行。
随着OMS的持续输出,加速度超过了8G,贾一鸣的反应完全跟不上,短短几秒之内滑雪车因为速度超过了它的设计极限变得颠簸难以操控,正前方白色坡道即将尽头。
他清楚的很,自己该是放手的时候了。是通向生的彼岸,还是坠向死的深渊,在启动引擎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
“速度397米每秒,垂直落差-1759米。”自动导航AI接过控制权。
“还不够!”被过载加速死死定住的贾一鸣变形的脸上吐出几个字眼,他的视野里早已漆黑一片,但仍努力保持神智的清醒。
“明白,全加速。”自动导航AI答复,OMS的12个锥体火箭调整了喷口方向并以全功率运行。加速度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整辆滑雪车跟着疯狂的震动,发出喀啦喀啦的金属悲鸣,还保持最后一丝意识的贾一鸣开始担心滑雪车是否会散架了。
“速度666米每秒,OMS燃料剩余19%,垂直落差618米”这是贾一鸣意识模糊前听到的最后一句话。自动导航AI切入角度正确的话,他就会安全着落。而他敢保证,AI一定能办到,这个飞跃计划他在计算机上模拟了成千上万遍,冗余误差也在他的计算之内。
停在尼尔森暗区悬崖边缘的滑雪车静静等待着求生者的苏醒,在夕阳的照耀下,雪白色的涂装分外耀眼。
几分钟后,气闸室的门被打开,求生者从里面蹦了出来,因为幅度之大,落地时滑了一跤,在连续翻滚了几个跟头后才停下,他马上站了起来,兴奋地大呼大叫。
然后双膝跪地,双手捧起地上的灰黑色沙砾,不停的向空中抛洒,直到像个顽童一样玩累了。他才又回到滑雪车,抱着滑雪车的外壁隔着头盔做了一个亲吻的动作。
最后他回到气闸室,坐上驾驶座,借着夕阳最后一点余晖驶向卡尔·萨根站。
日志:Day48,Ganymede7,室内温度-198℃
冰川地震改变了尼尔森暗区内的地理样貌,短短两天的路程我用了九天才找到通向卡尔·萨根站的路。
现在,滑雪车再也没有电力前进一公里了,自动导航AI在关机前为我挤出最后一丝电力充入宇航服。
如果早几天到达,我可以步行前往,但已经断粮九天,断水两天,我甚至没有体力爬进气闸室。
宇航服的电力还够维持两天,如果木星的强电磁辐射不减弱,美国人可能还是听不到我的呼救。
也或许他们收到了微弱的信号,在犹豫。
九天前的大地震让他们选择躲在站内,而不是搜救一个外国人。
而且他们的卫星通讯也没恢复,对外界一无所知,不知道尼尔森暗区变成了一块突出的台地。
我得做出点什么,让他们在危险与机遇之间选择后者。
Day 49
“SOS...我是CNSA的宇航员,紧急求救,紧急求救,有人听到吗?”宇航服重复广播了不知多久。
耳麦里传来回音。
“是……在哪儿?木星……减弱,信……不稳定,救……在路上,到底发生了……?”
虚弱的贾一鸣在几个小时前陷入了休克,他在彻底昏迷前把自己发现的部分科研数据,以明码的方式发向了卡尔·萨根站。
“……氧晶体,大规模……。……卡尔·萨根站建……错误……地点,……抽取……岩层……地下水,而非冰下……,……断定……二十年……一无所获,……怎么……实验……。”
“……,你听……吗?Jesus!希望……幽灵,我……很大的压力……说服……派出救……。”
“我们来救你了,千万别死!”
(完)
编者按
太空自救主题的科幻小说模式常常是相近的,本篇作品日志式的叙述方式明显参考了《火星救援》,但在宇宙中,换了一个星球,就是完全不同的故事。这篇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木卫三相关的科学资料和各种技术推演极其细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国人的太空探索之路还很长,这类故事有着无尽的拓展空间。
上海果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已获得本篇权利人的授权(独家授权/一般授权),可通过旗下媒体发表本作,包括但不限于“不存在科幻”微信公众号、“不存在新闻”微博账号,以及“未来局科幻办”微博账号等
责编 | 宇镭
题图 |《火星救援》截图
添加未来局接待员为好友(FAA-647),留言“不存在科幻”,即可进入小说讨论群,和我们一起聊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