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的搬运工】1939年苏联就波兰战俘问题的若干文件总结(1):前期条例,规章与制
标题:1939年苏联就波兰战俘问题的若干文件总结(1):前期条例,规章与制度准备
叠甲:小白作文,行文垃圾,资料丰富度有限,内容单一,可能的侵犯性的观点与表述,看官随意评论,只要别把专栏干没就行。。。。。时政无关,审核大大高抬贵手
前情提要
1939年9月,苏联军队跨越边界并完成占领波兰东部领土的任务,同时大量波兰军政人士被控制,他们多舛的命运从此开始被包裹在重重迷雾之中。本文意图通过些许苏方资料,简述苏联官方对战俘政策,波兰战俘(苏方文件如此称呼波兰被捕军政人士,本文沿用此叫法)自1939年9月至1940年3月枪毙命令下达期间的生活状况并参杂笔者对事件诸多要素的大胆猜测,也希望明了地展示内务人民委员部这一时期战俘事务的工作过程。
1939年9月17日,苏联第一次下达有关战俘处置的文件,提到命令内务部押解部队开设战俘接收站。18日,正式决议由联共布中央下达。19日,苏军总参谋部在命令中说明,战俘在到达苏联国境线前由方面军军事委员会负责,运送战俘不得和苏军部队共用路线,战俘的饮食由不使用行军炊事车的临时饮食供应站负责,押送人员从步兵和骑兵作战师中抽调直至内务部设立的诸接收站。
管理机构与营地条例
几乎是同一时间,内务人民委员也下令组建战俘事务管理局(下文简称战俘事务局),批准其编制及组建战俘营。战俘营共组建8个,分别为奥斯塔什科夫营,尤赫诺夫营,科泽尔斯克营,普季夫尔营,科泽利希纳营,旧别尔斯克营,尤扎营以及奥兰营(其中几个名字还会频频出现)。战俘营多由少年劳教营,休养所,修道院甚至泥炭开采场改造而来,其规模似乎很难达到1万-4千人不等的目标容纳人数。每个战俘营按命令编有办公室,特别科,政工科,登记分配科,总务科,财务科,卫生科,内部警卫队与消防队,肩负“在与周围居民隔离条件下关押战,建立排除战俘任何逃跑可能性的制度,在战俘中进行宣传鼓动和群众文化工作的任务”。与战俘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医疗给养供应交由内务人民委员部劳动改造管理总局幕后负责。命令明确责成大量相关内务部中央与地方高级干部出差或在当地帮助指导动员与展开工作,其重视程度与对工作量的预期可见一斑。与此同时,战俘事务管理局条例与战俘条例草案颁布,前者确立战俘事务局局级机构地位,明确接受战俘人员,保障战俘生活,发放战俘津贴,管理战俘日常劳动生活和领导战俘文化教育的任务。后者明确战俘定义,规定战俘法律地位,明确不得虐待,侮辱,威胁,逼问情报与搜刮私人物品的禁令,同时将该条例用俄语或“战俘熟悉的语言”向战俘宣布。除此之外,该条例还规定了战俘诸多权利和待遇,如有权投诉管理单位和发表声明等等(尤其是发表声明,这在战俘收押期间屡见不鲜)。注意此档案归类为绝密,意味着这些条例并不完全是宣传作秀,而可能是内务部高层并不主要关心的,默认的某种共识。
内务部同样也注意到了战俘的就业活动,在条例中,从事苏联国民经济劳动的战俘能够享有企业提供的住房,市政服务,苏联公民的劳动保护与工作时间,同时受适用于苏军士兵的军事法律约束。战俘被禁止在战斗行动区域和私人服务领域从事劳动。与国际红十字会等外国机构交涉事宜由内务人民委员部,苏联外交委员会与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同盟执行委员会共同协商,通过中央战俘咨询处实施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对登记工作的指示中,内务部确实就战俘中的反苏,特务工作者和各类政治激进分子进行区别对待,具体为登记至内务部第一特别处时打上“反苏分子”之名登记至内务部第一特别处。同样“享受”类似待遇的群体还包括前军官,宪兵和国家安全机构人员,这类人的数量也会单独统计。当然,这里也少不了内务部特色的线人招募工作,虽然他们在哪怕绝密的文件中存在感都相当低下,然而却很有可能对战俘的成分甄别工作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与一般的蓝帽子机构刻板印象不同,特别科与政工科可能是九个中唯二会涉及政治工作的机关,而条例中对特别科职能的描述仅仅只有“实施对战俘的肃反业务工作”一句。政工科的职能同样简单。很明显,苏联人在这一阶段实际上遵循了很常规的战俘处置原则,没有任何开展强大政治(或者物理)攻势的准备。尽管也有可能是事态发展迅速导致的,但波兰战俘这个包括了云龙混杂的各民族各阶层的人群,在此时还是受到了联共布的怀柔对待,尤其相比古拉格和强制迁移中的敌人。尽管在对内的宣传口径中,波兰民族主义政府还是彻底的波兰资产阶级及封建地主团伙剥削压迫波兰,西乌克兰及西白俄罗斯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器。



资料来源:《苏联历史档案选编 第十九卷 苏联进军波兰与卡廷事件专题》,均可在国内网站浏览
一点碎碎念:写完才发现本文缺点包括但不限于:详略不当,行文冗杂,文法混乱且资料注释引用格式不全,毕竟是第一篇专栏,写的也不长,以后还会有,只能希望慢慢改善罢,总不能是单单的学术垃圾类报告文学。。。。目标是写到枪毙命令之前,慢慢来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