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评论(04)】极端性别之杂谈与宏观科幻(中)
以书籍评论为主,偶尔掺杂其他内容的完全业余评论,评论内容取决于我最近拿什么东西来消磨时间。
懒得翻书,打开豆瓣评论页就能写。
没有客观,全是主观。
打了上课铃就停笔,没写完的下次写。
————
亏我还记得上次写了什么。
没错,接下来我要分析一下,一个宏观科幻故事是怎么构思的。这里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从没写过科幻小说的人,我怎么如此胆大包天,妄图去复刻伟大作家的内心呢?唯一的答案就是——简单。这些作家的心思在作品中从不遮掩,以他们的文字为基础来猜测他们的内心就像1+1=2一样简单,就算单纯站在读者的角度,那也是白纸黑字一般清晰无比的事情。
我当然明白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大概大刘就有人们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吃惊,这是他科幻小说看得太多造成的。尽管他没说出来,但是我还是能复现一下的。
请允许我以《索拉里斯星》为例,简单复现一下莱姆的内心。当然,不保证准确。
为了让案例变得更为简明,姑且设定所有的资料收集工作都已经完成,莱姆看了一部和外星探索有关的科幻电影和一本悬疑小说。
首先,请想象自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造物主,尽可能地把“自我”这个概念遗忘。去掉了自己身处的环境和旁边聒噪的人群,同时忽视自己的身体,接下来是年龄、性别、种族和国家,最后只剩下纯净的意识,漂浮在没有时间的虚无之中,这种虚无本身就是由意识组成的。祂是一个冷酷无情的造物主,高高在上地俯视着自己的造物,唯一的情绪就是淡淡的兴趣。但是,这种傲慢不是主观的态度,因为神明没有自我,只是一种客观的状态。
虚无之中只有造物主的存在,但是这唯一的存在不是死的,不是静止的,相反,祂在极度活跃地运动着,从信息中提取信息以供思考。活跃的思维好似磅礴的大海一般永不停歇,有序且混乱。
关于造物主的一切都是在下意识中极其迅速地形成的,是非常自然的转变。
此时,虚无之中,思维正在高速运转着,回顾着一部科幻电影的内容,接着,它突然抓住了什么,就赶紧思考下去。
至今为止,有关人类文明与外星生命接触的电影、小说和理论都只考虑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人类和外星文明和谐相处; 第二种是人类文明与外星生命发生冲突。这种情况之下又产生了三个分支:
邪恶的外星人入侵地球,勇敢的人们英勇抗争。
人类发现了淳朴原始的外星文明,于是乎侵略该文明造成了悲剧。此分支常常展现对帝国主义的厌恶,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赞美。
人类和外星文明相互周旋和侵略,多展现文明的复杂性。
但是,无论是童话般的和平,还是和外星生命的对抗,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人类文明能够与该外星物种做到最基础的理解和交流,拥有相互理解的可能性。所有人都承认,在宇宙范围内,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从空间观念上看,外星文明的构造与生命形式可能与人类千差万别,从时间上看,外星文明极有可能非常先进和高级。
生命形式与文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理解。如果连最基本理解都无法实现,合作和冲突根本是无稽之谈。
事实上,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有智慧的外星生命,其不可沟通的可能性会远远大于能沟通的可能性。
非常可惜的是,作家和科学家们却对如此明显的可能性置之不理,转而去谈和外星生命可沟通的可能性,这种极度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大简直是让人无法理解。
那么,如果人们发现的第一个外星生命是无法理解的,那又会发生什么?这个外星生命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人们为什么会发现它有智慧?人类是怎么对待它的?它的存在对人类文明造成了什么影响?
(题外话,在这里作家很有可能拿自己的思维形式和人类的大脑当做了外星生命的原型,不过他当时很有可能没发现)
它应该是一片海洋,一片唯一的海洋。它不是死的,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变形。但是人们能发现它的智慧痕迹!……它不需要生活在宜居带,他应该在一个双恒星的星系的类地行星上。一般而言,双恒星的星系中不可能产生生命,,因为行星的绕日轨道是不确定的,每过几百万年,行星的轨道的磁极都会发生变化,行星轨道的对日距离的不确定会为生命的成长进行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它能存在。它能够用自身的运动和精密计算来调整行星轨道,使其和行星对日距离保持在稳定状态,而这种古怪的稳定能被人类观测到,他们就会来到这里。
没错,人类会对它进行研究,并且建立相应的学科,这个学科的名字叫……这下不得不要为这颗星球命名了,就叫索拉里斯星吧。在进行最基本的记录后,人们会去寻找星球上的文明痕迹,他们不可能第一时间就发现星球上只有一个智慧,尽管他们总会发现,这片海洋不仅仅是一个生命,还是一个智慧生命,因为它的运动和变形是有迹可循的,它的运动表现出非常复杂的数学结构。索拉里斯学学者们会为这些千奇百怪的形状进行分类,并且分析其意义,而不同的分类和解读会形成各种学派,它们之间相互辩论。这是横向的分类,随着时间的推进,索拉里斯学还会形成旧的学派和新的学派,到最后,单纯的技术性、自然性的科学会转向哲学和史学,因为所有人都想知道这门学科背后的意义。史学中会记录各个知名的索拉里斯学家和社会影响,而索拉里斯哲学又可分为乐观派、悲观派、中间派,和一些小众的派别……
而从与这个生命进行互动的手段上看,人们最先希望进行的是对其的控制,控制建立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最激进和最温和的手段都会运用,包括核武器与取样分析,对着海洋用发射天线从各种各样的波段全天大功率发射信息。海洋的回答只有一个——沉默,没有任何的回应,也不会去侵略地球。同时,人们绝望的发现,从这个高级智慧中他们得不到任何资源。索拉里斯星上没有可利用的矿产资源,人类最顶尖的智慧也只能发现其运动是有智慧的,对于其中的含义完全无法理解,更不用说学到什么先进技术了。
人类来了又离开,其存在没有为索拉里斯星带来任何影响,只有那片海洋在永不停歇地奔涌着。
…………
接下来需要把故事讲出来了,拿就需要人物和情节来承担。到这里,我不得不把自己“摘”出来,描述一下造物主干了什么。因为想起了之前看的一个悬疑故事,祂姑且决定把故事写成悬疑风格,就定作死而复生好了!在设定人物时,祂很随便地就像从箱子里拿螺丝钉一般,从“刻板印象大全”(可能是当时社会和自己刻板印象的糅合)里掏出了几个形象,为了方便起见,这些形象被设定为索拉里斯学家,还有有一个美丽的女人。深刻的人物需要创新性和大量的精力,祂才懒得做这种无聊的事情,偏见和刻板印象才是最经济的。都没有把形象间区分一下,塞进故事,一个科幻故事就写完了,对于这样一个对个人毫不在乎的造物主而言,所有人和一块橡皮泥没什么区别。
当读者翻开这本科幻小说的时候,就会很明显的发现,海洋和索拉里斯学的内容与人物剧情有着很大的风格差距。作者很喜欢写作前者,内容非常详细且精彩,后者相当敷衍。
我要指出的是,人们所说的yan女和男性中心主义的内容通常是后者,前后两者的区别不仅仅是质量,还有时间顺序。精彩的设定通常是非常愉悦地在构思小说的最开始就完成的,应付的内容是作者不得不在最后才去写的,它们通常可以进行简单粗暴的时间分割。这种分割是一种暗示,没人会说出来,因为读者心知肚明。在阅读时,他们也会对着两种内容进行分割。
当这本小说受到yan女和男性中心主义的指控时,且不论否认小说中存在该内容的言论,就算承认这种性别偏见吧,读者包括作者本人往往会辩护道:“可是他们都是工具人啊,不影响的。”能够作出这种辩护,是因为精华内容和性别偏见的内容在他们心中可以进行完全的区分。就如我在复现作者创作时展现的漠然的造物主视角,小说最核心的内涵都是在这种去性别化的情况下完成的,它们不可能存在男性中心主义,因为性别不存在。即使是发现书中存在让人不爽的性别偏见的内容,就像剥橘子皮一样轻轻剥掉就可以了,果肉还是那么丰满甜美。
发出性别偏见指控的人们眼里,花生糊混进芝麻糊里,搅拌一下,还能分得出来吗?既然存在yan女内容,其他部分再好也是受到污染的。在此,我必须指出,yan女也好,男性中心主义也罢,都是在传统的文学视角上发动的攻击,因为无人则无女性主义,人是文学的核心,对人的否定当然可以在文学上判一部作品死刑。但是,这种宏观科幻中,具体的人根本就不是思想的核心,人的地位被人类的地位所取代了,所以具体的人的内容当然可以和人类的内容——思想核心相切割了。
或者说,传统文学这种认为人高于一切的前提,在宏观科幻看来才是不合理的。大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论述他心目中的科幻和传统文学的不同,大意是“和宇宙相比,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传统文学弃无比广阔的宇宙不顾,只专注于人的价值,是傲慢和狭隘的典型表现”之类之类,尽管我忘了那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不能粘贴在这里了。
总之,这种宏观科幻就是对传统以人为中心的文学形式的一种反叛,它的创作过程是人类与人能完全分割的。所以,再回到“yan女和男性中心主义的内容是否能否定作品的全部价值”这个问题,已经能发现其中的滑稽之处了。对于一种力图脱离人的核心地位的文学形式来说,用传统人本视角来进行批判其不够尊重人的地位,这真的很可笑……
而因为“工具人的性别偏见”不断争吵的科幻读者和女性主义者,只能说两者基本上就是鸡同鸭讲了,简直是无效沟通。
(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