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雄心4个人游戏记录03:芬兰的巅峰——“血的四年”

卖了足足两篇的关子,这一篇我决定从头到尾仔细地谈一下当时击败苏联的经历。
本人承诺本篇披露的数据基本不存在大误差。小误差是由于有限记忆的偏差。

第二次对东方的战争,是我玩芬兰最骄傲的一战。《拉普兰之鹰》的系列本来就是想根据这场战争进程来写,可惜后来感觉写不下去了QWQ。
先大概说一下我的四类作战部队,这些部队的附加部队只有维修连和支援火炮部队是优先组建的,其余附加部队大都在战争中慢慢补齐:
独立骑兵旅:原国防军编制,没有裁撤,1个旅,编制2骑1侦察。

国防步兵师:国防军改编的,固定编制为9步1炮、1支援炮、1工兵连、1后勤连、1维修连。

国防装甲掷弹兵师:国防军中训练最好的主力部队改编的。第一批改编了3个师,战争期间视装备情况又对更多的师团进行了升格,战争结束时共5个。编制为9步3炮营、1反坦克炮、1轻装甲营、并配属工兵、野战医院、维修连、后勤连和通讯连。

国防山地师:仅成立一个,战争中期组建,仅包括6个山地营和一个野战医院。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编制很寒酸,但是说句实话,这个编制应该是芬兰1936年开局差不多能拿出的最好的作战力量了,也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成立装甲师,而是把轻装甲营配属到3-5个师里面。装甲师如果只有3个轻装甲营(后来新组建的另外两个是在缴获量和生产量加在一起基本上超过需求的20%左右才组建的),这个效果真的就不怎么样了。另外一方面,我也难以否认这种编制很消耗组织度上限,但它的确让芬军在战争期间维持了良好的突击和装备情况。
另外,9步的配置并非是我为了刻意搞宽度,而是个人喜欢按照三个团(9个营)的三三制进行编制,并没有更多的考虑。
我的游戏截图记录了战争其中一个时期部队的番号情况,和个人以往的习惯一样,不仅翻译了番号,还自己赋予了各个师代号。


后来又组建了第22“沃洛格达”步兵师和第23“列宁格勒”师,战争结束后这两个师全部予以裁撤

(一)初期
这场战争是在苏联延后了苏芬争端之后实现的。芬兰加入了反苏同盟。1941年2月,苏芬战争爆发,一个星期后德军参战并进入芬兰,宣告全面战争的开始。彼时的芬军配置,一共是18个师,包括1个骑兵旅、3个国民装甲掷弹兵师和14个国防步兵师。

这场战争在前期基本上还是和预想中的相差无几——北线的3个师在萨拉向后边打边撤,作为主力的第7师边打边撤大约一个星期,另外两个师撤的太快,甚至跑到了罗瓦涅米南面。这主要也是因为当时没有考虑德军什么时候才能参战的问题。南线的情况非常稳定,个人稍微收缩了战线并转入防御,根据既有的地形和攻势让苏军无处可破。一个星期后德军全面进攻苏联,苏军部队也开始从北线部分抽出,减轻了芬军的压力。开战后一段时间,德军的几十个师基本上填上了北线的各个缺口。第7师早期发起了一次反击,失败了,后来集结了三个师也没急着进攻,很明显和上一次一样,北线还是个不好突破的地方。因而我也尽量用和上一次一样的策略,在南线沿着拉多加湖两岸突击,试图在斯普里河一线合围苏军。
很快,德军突破了普斯科夫并继续前进,已经开始逼近诺夫哥罗德,南线便按照既定计划发起了进攻战。这一次比上一次还要轻松,南线的7个师几乎是一次性的攻占了列宁格勒和周边的全部地区,一部向南和德军在诺夫哥罗德会师,一部沿拉多加湖东进突击季赫温。需要指出的是,在列宁格勒的进攻基本是芬军独立实施的,德军的大部队尚在拉普兰和卡累利阿北侧的东部前线。

在卡累利阿一侧的进攻还是按照既定计划实施,比较顺利,还是攻占了彼得罗扎沃茨克,南线还是封锁了斯普里河,只是这一次歼灭的比较多,达到了11个残破的苏军师。
北线的第一次围歼战发生在部队转进向北的过程中。奥涅加一带,被驱赶的苏军(6个师,4步2骑)缓慢地撤退,结果被2个芬军师分进合击地封锁,随后便是歼灭战。这是北线的第一次歼灭战胜利。当时以为很不得了,但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始!果不其然,很快在斯普里河一带芬军就扑杀了11个被击溃的苏军师(3骑8步,其中应该包括了NKVD部队)。
在基本上控制了摩尔曼斯克和北线大部分区域后,我将科拉半岛留给了德军去占领,全部18个师全力挥师南下,以最快的速度在季赫温以东、斯普里河以南集结。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山地师被组建。当然,在等待北线部队抵达的过程中,第一场超大型围歼战已经开始了。

当是时,德军从两翼直扑加里宁,然而苏军却形成了相当坚毅的一个突出部。芬军在南线集结了4个步兵师和一个山地师,首先在加里宁西北侧打了一场小包围战,联合德军歼灭了2个苏军师,然后2个师在侧翼佯攻,另外三个师直插苏军侧背,并在加里宁西面和南线德军会师。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围歼我都完全依靠德军等部队填补我后方的缺口。
这一场围歼战不算最开始的小战役,直接切断了24个苏军师的退路,这些部队后续大部分被德军解决掉(佯攻的也2个师参与了歼灭),而其余芬军部队则继续突击加里宁。

随后,北线部队抵达,集结起来的芬军攻占了沃洛格达。这一期间由于必须转入阵地战,付出了一定的伤亡。很快地,我又遇到了和上一次一样的僵局。但这一次我终于意识到补给的问题的,因而更改战略。
首先是尽快补齐维修连的装备缺口。在开战时,各师的维修连装备尚未做到完全满编,在战争中更是经受了一定的消耗,此时我第一时间将国内生产火炮储备的工厂进行了产能转移(原计划是保证50%的后备火炮储备,此时仅仅储备了15%左右的火炮,但是顾不上那么多了),在一个半月内,全部国民装甲掷弹兵师和大部分国防步兵师基本补齐了维修连的缺口。
其次是将部队后撤修整。芬军在沃洛格达一带集结了近20个师,但无力进攻,与其在前线徒留消耗,不如全部撤回补给完善的区域再行补充,再转移到敌军薄弱点,以高组织度发起作战。
第三是升格国民装甲掷弹兵师,在战争前期的几次作战中,国内的轻型坦克生产刚好补齐了储备需求,此时距离开战也过去了一段时间,不妨先对几支作战经验较高的部队予以升格,因此对两个师进行了升格,这两个新扩编的部队后来也成为了作战中的新主力。
在这些完成之后,芬军轰轰烈烈的大反击开始了。

(二)坦波夫-古比雪夫战役
芬军第一批修整完毕并投入反击的部队共12个师,在这一时期新组建的两个师和另外七个组织度和装备缺口较大的师团在后方休整。当时的德军进攻线和上一篇的局面区别很大,他们还没能突破坦波夫一带的苏军,因而喀山等等也是有些遥遥无期的感觉。
当时,德军在南线仍然无法攻破乌克兰,而北线则在沃洛格达,中线在坦波夫-伊万诺沃一线。当时的苏德两军,主要在南北两线交火,在中线则兵力薄弱。如果按照常理,应当考虑走伏尔加河一线先歼灭南线的苏军,但当时德军的问题是不少部队因为低组织度被迫大量堆叠以应对苏军,因此拉长战线反而能比较好的恢复组织度(补给状况从红色转为黄色的话,单区域组织度的变化也会变化很多)。于是个人决定,率先突击坦波夫正面的苏军。

当时苏军刚刚在沃洛格达发起了一次攻势,但是状态不好,而大批新到的新编苏军也开始从中东部向乌克兰前线前进,如果能先干掉这一批预备队将多有利好。
在坦波夫作战前,芬军首先在伊万诺沃附近对一处苏军的小突出部发起进攻,迅速切断了苏军的后方,歼灭了几个师。接下来,全军以最快的速度在坦波夫集结,分为两个集群,一部从萨兰斯克向东偏南突进,另一部自奔萨向东发起进攻。首先,芬军在奔萨以东合围了一部苏军,然后再次兵分两路,一路穿过伏尔加河在对岸建立桥头堡,另一路从南面突袭萨拉托夫,很快在伏尔加河西岸再次合围了一部苏军并予以歼灭;接下来,部队沿着伏尔加河向上游方向兵分两路进攻,在古比雪夫(参考地图上的萨马拉)南面再次合围了一部苏军。三个包围圈总计歼灭了大约17个师。
在突破萨拉托夫之后,少部分师团渡过伏尔加河向东南突进,并在萨拉托夫东南侧发起激烈作战,一度攻占乌拉尔城,然而随着苏军重兵集团的集结,德军跟进不力,芬军决定后撤。北侧大部则向古比雪夫发动两次强攻,击退了苏军的师团级反扑,等到德军也抵达古比雪夫之后并建立新防线后,芬军部队开始有秩序地撤出前线,除小部分部队集结在萨兰斯克继续协助防御之外,大部队在萨兰斯克以西重整向南侧的防线,准备下一次进攻。

(三)伏尔加河破袭战

随着坦波夫-古比雪夫战役的结束,德军的突出部进一步扩大,更加拉长了苏军的战线,同时,德军也开始在乌克兰的又一次进攻,苏军因此开始收缩乌克兰的前线,此时正是收网的机会!集结在萨拉托夫周边的芬军,开始准备一场大胆的作战。
首先,芬军部队再次渡过伏尔加河,在萨拉托夫的对岸发起了几次小进攻,苏军的部队果不其然开始向这一区域调集兵力。此时,由国民装甲掷弹兵师为主力的部队立即开始沿着伏尔加河向斯大林格勒方向高速推进,一路上只打河防,不急着围歼,后续步兵师拼命跟进补充后方。第一次突击以最快的速度迂回到了斯大林格勒,正撞上在此防御的苏军装甲师。然而在数个配备了反坦克炮的装甲掷弹兵师面前,已经损伤不小的苏军迅速被赶出了斯大林格勒城。

然而,苏军的重兵集团仍然有大部集结在萨拉托夫以西南的地带,多达近20个师。在步兵师尚未完全抵达的情况下,后方部队迅速打出一个回转,侧翼的3个师也开始发起突击,先后将数个师的苏军包围在两个包围圈内。接下来,这三个师飞速推进,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方向猛打猛冲受损的苏军部队,并不断发起短切突击,又歼灭了数个师。此时,斯大林格勒附近的战线逐渐稳定。而此时城内组织度恢复的芬军部队也做好了战时准备。此时,战机出现了——沿伏尔加河向下直到阿斯特拉罕一线,苏军兵力极其有限!于是芬军立刻开始了目前为止最疯狂的一次突击。
数个师的兵力再一次高速南下,为了保证速度骑兵旅也投入了战斗,在伏尔加河东岸抢险建立腹地,避免被回转的苏军包抄,正面突击线一路上仅有3个半残的苏军师能够予以阻拦,近3个师的部队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到了阿斯特拉罕面前。
非常不巧的是,在斯大林格勒占领后不就,土耳其就加入了战斗,在高加索一带的苏军迅速被向北压缩,而乌克兰的苏军则因为斯大林格勒西北的歼灭战损失过大,被迫抽调部队填补缺口,结果弱化了前线水平,德军一路穿过了克里木和东乌克兰,开始将苏军向伏尔加河压迫了!
苏军南方部队要逃了!

此时,我被迫命令东岸的骑兵部队和步兵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有被包抄的风险也要进攻到阿斯特拉罕东面,阿斯特拉罕正面的部队则需尽力击溃城内的苏军和正在回撤的部队,封死南方的口袋!
于是,东西两岸的部队与苏军展开了对这一座城的赛跑。苏军为了保证阿斯特拉罕的安全,甚至将在后方预备的整编师送入城内,正面的部队攻击缓慢,还险些被紧急撤退的苏军包抄。然而,骑兵师马不停蹄的前进,步兵师拼死的进攻,终于彻底攻占了阿斯特拉罕。抄袭到背后的苏军也被芬军后方的步兵师击溃,南方苏军的大口袋终于被封死!芬军没有参与这次的围歼战,因为部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借助苏军大部被歼灭后形成的无人区加速东进。苏军具体损失不明,但仅就包围线形成一线上看到的苏军兵力来看,至少有50个整编师在这场战斗最终形成的包围圈中被全歼。

(四)乌拉尔-车里雅宾斯克战役
芬军在封死南方口袋之后,在后侧的3个师率先投入到封死包围圈的作战中,而此时在伏尔加河两岸约8个师的兵力,以及在萨拉托夫的部分部队则以最快的速度立刻穿过伏尔加河向东猛攻。
苏军之前的部队完全配属在乌克兰前线,在这一区域内仅有从古比雪夫方向开来的新编步兵师穿行,然而由于过宽过广的战线,芬军的作战师又太少,向乌拉尔山方向的追击战速度始终极其缓慢,但无论如何还是在路上不断破袭残敌,并击溃形单影只的新编步兵师。在这一追击战过程中,稀少的苏联守军很快在芬德联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

此时,我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因为此时还没有考虑到山地地形是部分可通行的,误以为封死乌拉尔山脉最南侧的一个山口,就能将苏军北线部队完全扣死在北侧,于是非常愚蠢地仅仅以推进到山脚下为目标。于是芬军先头的4个师立刻抢占了山脚下和山脚边的多个要点。

此时,我慢慢等待芬军后续的几个师抵达,并开始筹划沿着乌拉尔山脉东侧山脚北上的计划。然而此时,山上忽然出现了正在向东撤退的苏军部队。我大呼大事不妙,立刻命令前线的两个步兵师仰攻山头,切断退路。然而晚了,苏军向南线抽调了数十个师,同时收缩了北线战线,大批组织度居中的作战部队开始穿过乌拉尔山脉南侧的较矮的山地向兹拉托乌斯克、车里雅宾斯克和马格尼哥托尔斯克方向增援,而在这一区域,我们的兵力只有一个先锋步兵师的兵力攻占了南侧的马格尼哥托尔斯克,在大批敌军的面前完全败下阵来。同时,山上的苏军部队立刻增多,甚至出动了2个山地师,很快我发现,封死山口的机会已经错过了,苏军的部队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向乌拉尔山以东推进。
北线的德军虽然在继续前进和进攻,但是如果计算胜利点的话,德军现有兵力仍然不足以攻占彼尔姆这一重镇,兵力在南侧除了跟芬军相连外,大体上只能固定在伊热夫斯克以西南的突出部上,控制喀山和下诺夫哥罗德附近。也就是说,芬军至少需要突破乌法、车里雅宾斯克周边的诸个要点,才能达到迫使苏联投降的地步。

实现这一计划兵力是绝对不够的——芬军部队此时也仅仅才集结了6个师,不足以突破乌拉尔山两侧超过20个师的苏军部队,地形所迫,展开包围战也几乎不可能。因此,此时的芬军只能向东和东南方向巩固打到乌拉尔山的突出部,在德军后备部队抵达之前,避免被苏军集结的部队反包围。
从这里到最终的战争胜利,芬军始终被迫卷入一次又一次的突击战,也是在这一期间芬军的伤亡达到了高峰。然而,随着部队逐一跟进,在乌拉尔山南侧集结的芬军也达到了13个师,德军也有大约10个师的部队填补了南侧的缺口,这一次我终于可以发起进攻了!
进攻部队分为两路,相对完整的几支国防步兵师沿着山西侧上溯,突进乌法,让山上的苏军形成突出部,主力则在山东侧急速北进,同时还要有大约2个步兵师不断对山上的苏军进行牵制性佯攻,避免他们增援两侧的部队。

战斗打响了,芬军第一次突击基本攻占了马格尼哥托尔斯克,并建立了坚固的防御,然而向北继续进攻车里雅宾斯克的难度就高多了,不仅要渡河,还要面对优势兵力,因而部队无功而返,但想办法控制住了兹拉托乌斯克,挡住了西面山上苏军的支援。然而此时,西侧部队在大批德军的跟进下也突破了乌法,随之和苏军的部队开始在山侧和乌法以北展开大规模的缠斗,最终在战争结束前大约一个月彻底歼灭了苏军在山上的两个集群,成为战争的最后一次围歼战(歼灭大约10个师的苏军,但这些苏军伤亡已经很大,因而战果一般)。
然而苏军此时在乌拉尔山东南侧发起了大反击,集结了十多个新锐师的兵力突击芬德联军仅5个师的部队。此时的局面极端危险。如果芬军溃退,不仅会丢失阵地,还会意味着在乌拉尔山东侧的几个师面临被歼灭的结局,而如果奥尔斯克失陷,芬军恐怕就会彻底失去突击乌拉尔山以东的机会,同时剩余胜利点也不足以迫使苏联停止抵抗。
关键时刻,芬军北侧部队和在乌法的部队立刻向东突击或增援,此举牵制了部分正在增援的苏军,他们开始在车里雅宾斯克西侧和南侧建立防线,机会来了。我一边寄希望于守卫奥尔斯克的芬军继续坚持,一边两面夹击车里雅宾斯克。德军的2个预备步兵师到来,挡住了苏军向北的突击尝试。
随着车里雅宾斯克被攻占,苏军胜利点终于低到了极限,芬军在这一天继续向北面的叶卡捷琳堡推进,但时间不足以进占。1945年8月26日零时,苏军全线停止抵抗,战争结束。

(五)战后总结
到战争结束时,芬军总损失为24.6万人(246k),依照当期征兵法案,剩余人力为138.46k(13.8万人),前线作战部队21个师,大约30万人左右,其中少部分来自占领区征兵(大约5000-10000人)。在苏军一栏,仅显示为大芬兰战果的数据为2.2M(220余万),而苏军总损失为12.14M(1214万),意味着芬兰仅独立作战和歼灭的直接战果就达到了超过六分之一的损失数。而在这其中,芬军实施的多个歼灭战,实际上由盟军参与歼灭的战果,恐怕还会更多一些。

在当期参战的部队中,芬军仅21个师,不到东线德军的十五分之一(假定德军的近600个师仅有350个师集结在东线),仅有意大利的八分之一(假定其231个师在东线集结了160个师)。而伤亡在各参战国中几乎是最低的(参战最晚的土耳其伤亡也超过了100万,而基本上没派出什么部队的保加利亚本来一共就只有5个师,战果也几乎全都是和保加利亚叛军作战的结果,因而其10.6万的伤亡无法纳入统计)。然而尽管如此,由于大芬兰直接参与的对城市和工厂的作战行动极其有限,且在南方的诸多作战行动属于在德军控制区内实施,最终判定的战争贡献率仅6%。当然,考虑到芬军的军事成功是基于德军后备部队的跟进填线,这个评估还是十分合理的。

当然,这次作战中也存在着不足:
1. 装备不够好。芬军尽管在战争中损耗了大量重装备,但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实际上各部队的装备基本是齐全的,而后备生产也不算很小,本该在战争期间将步兵师炮兵配属从一个整编营加一个炮兵支援连升格为两个或两个半营,但是没有实施,事实意义上富余的反坦克炮储量也没有成为我再升格新的国民装甲掷弹兵师的理由。
2. 无谓消耗仍然较大。在伏尔加河破袭战结束后,为了策应芬军向乌拉尔山脉的进攻战,北线的9个师也调回到沃洛格达前线发起进攻,这场进攻严重缺乏组织度和补给的加持,因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损伤,这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北线的进攻最终还是归于停滞且毫无战果!
3. 战争筹备仍不完善。针对阿斯特拉罕和乌拉尔山以东的突击可以看出来,芬军经常要进行赌博式的突击战,前锋不够多,不够强,作战筹备仍然不够周密。尤其是对地形的罔顾,失去了彻底切断乌拉尔山两侧苏军联系的机会,这绝对是最大的失误,如果能够两侧封锁,车里雅宾斯克一侧极其稀少的苏军守军很容易被击溃,而不是让苏军西线倒抽部队,加强力量,完全耽误了突击的时间,加大了双方差距,让战争结束延后了5个多月(1945年1月19日进抵乌拉尔山,按照战斗力推算本应在3月左右结束战争)。

然后,经验方面:
1.通过建立维修连补充装备损失
2. 集结新锐突击力量进行突击包围和歼灭战,制造和清理突出部。
3. 通过扩大突出部稀释敌军在前线的单区域部队量,但同时也要保证己方有能力填线。
4. 严禁超过5个师的兵力集中对一点攻击(除非是在进行歼灭战)
5. 对后方以戒严令镇压,适时调整地方守军的规模。
6. 尽量避免低组织度作战。比如坦波夫-古比雪夫战役和乌拉尔-车里雅宾斯克战役基本都在补给状态为绿色或黄色进行的作战,保证了较高的组织度。
战后,芬兰通过谈判获得了苏联大片的野地之外,还取得了列宁格勒、乌拉尔山以西的部分较富裕地区。在和德军赛跑后还是获得了拥有近亿人口的土地,以及乌拉尔山以东的大部分远东地区。在战后苏联移交的作战装备中,仅缴获的苏军中型坦克,就足以编成3个标准装甲师,至于轻重武器和火炮,即使除去已经过时的型号,仍然超过了芬兰军队武装量的三倍,在轻武器上更是达到了数十倍。

以上便是我用芬兰作战的回忆录了,以后可能会写一写其他的高光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