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宅文化
一、定义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宅文化呢?首先我们得理解“宅”字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解释宅文化。 在第十版《新华字典》上,编者只给了它一个可怜的名词释义——“住所”;第十一版上也不过简单增加了名词义“墓地”和动词义“居住”。 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玉篇》:“宅,人之居舍曰宅。”即“住宅”。字原从宀( mián),乇( zhé)声。 《说文解字》:所托也,託者、寄也。从宀( mián)(屋形),乇( zhé)声。 《汉典》:形声。从宀( mián),乇( zhé)声。本义:住所;住处 词性变化:动词,居,居住。例:我王来,既爱宅于兹。——《书·盘庚上》
然而在“宅文化”这个现代词里边,“宅”字的字义很明显是区别于以上任何一种释义,我们通过各种词典,都是无法解释“宅文化”的。 现在网上常用的“宅”这个名词起源于日本,是“御宅族”的缩略,最早是由日本著名漫画家中森明夫于1983年通过漫画作品提出的,主要描写那些对动漫等着迷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后来“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称呼。 何所谓宅文化呢? “宅文化”是相对私人的空间里专注自己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亚文化,现代政治经济形势下,以消费文化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前提而出现的新文化。(我认为虽然这个概念传自日本,但我国国内本身也有宅文化源头和发展) 在这里,我想顺便解释一下亚文化。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亚文化在1950年由(《保守资本主义》作者)英国人大卫·雷斯曼提出,并且他将亚文化诠释为具有颠覆精神的文化。 二、象征 宅文化具备比较强的象征意义。 “宅文化”既是一种超越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型社会关系的象征,也是个人化消费社会的一种象征。而今天我暂且不对它的象征意义做过多论述,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留言讨论。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宅文化”追求个人感受和独立,实际上,从现代化开始后,人类就越来越“宅”了。但这种“宅”文化如果陷入极端就会瓦解人类的集体概念,现代文明病在“宅”上达到了极致。随着时代的发展,宅文化已经逐渐脱离传统的“御宅族”及与之相关的低幼化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走向广义化和多元化。 宅文化在内容上得到不断扩充,由单一的“宅”走向集体的甚至是产业性的宅,由个人的生活文化到社会的生活文化,主题不断深化,可谓之广义化。 而它形式上的多元化嘛,例如: 1.轻小说上:日本于1993年创立的“电击文库”,是主要的轻小说文库之一。(官网网址:http://dengekibunko.jp/)该文库上有许多优秀的全年龄向的轻小说。像是竹宫悠由子的《龙与虎》,成田良悟的《永生之酒》、《无头骑士异闻录》等等。其中,《龙与虎》是就我个人而言非常喜欢的比较写实的校园青春恋爱作品,《永生之酒》是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有利于学习高超叙事技巧的不二之选。我个人在阅读此作后,与芥川龙之介大师的《罗生门》的“竹林中”篇作了对比,深感讶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两部作品都读一下。 PS:轻小说是一种盛行于日本的通俗文学体裁,可以解释为“可轻松阅读的小说”。轻小说是以特定故事描绘手法所包装的小说,其手法的特色在于提高故事传递给读者的效率。它通常是使用漫画作为插画的一种娱乐性文学作品。 2.我们90后这一代,基本上对排行榜上那几部民工漫是耳熟能详的。当然,民工漫本身就指着那种人气比较好的漫画。像是《海贼王》《火影忍者》《死神》等等作品,陪伴我们当中好些人的童年,甚至陪伴到现在。这一路走来,里面的各种人物不知给予了我们多少酸甜苦辣...... 3.而优秀动画方面,有番剧和电影等等。长篇番剧自然就有从民工漫转战过来的,这不用说;而电影界,便有诸如大师宫崎骏这般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千与千寻》《龙猫》《天空之城》等等。 而国产的动画呢,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里,我国曾涌现了诸如《西游记》、《葫芦娃》、《阿凡提的故事》等等优秀作品......而近些年来受文化部方针政策和广电总局的某些限制的影响,电视上播出的动画呈低龄化逆潮流趋向,我国电视动画发展前景不太乐观,网络动画发展态势倒是还好,我也不好评价过多,只能说感觉还行。 4.游戏方面呢,二十年前的《拳皇97》和《街霸》可是引领了一个时代啊,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各类网游手游层出不穷,我们在软件市场随便逛逛,便能感受到应接不暇。可以说当下的游戏生活比起以往的确是丰富了很多。 三、区别 前面我们提到了两次“御宅族”这个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网络上碰到它或者在平日里听人谈起。这个词从日本传到中国之后,常被人误解为“家里蹲”。而这两个词是有根本差别的。 家里蹲:指人处于狭小空间,不出社会、不上学、不上班,自我封闭地生活。此词源于日本,适用学科为社会学。 御宅族(日文假名:おたく,罗马音:otaku)常直接称为OTAKU。一般指对ACGN具有超出一般人知识面,鉴赏,游玩能力,对此文化热衷并有深入了解的ACGN特殊群体。而所谓ACGN为英文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是从ACG扩展而来的新词汇,主要流行于华语文化圈。 目前,OTAKU一词早已作为1个世界公认的词汇,被收录入各大英语词典中(如上海交大出版的英汉大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的各类牛津词典) 在权威词典中,OTAKU的定义为:(日本的)计算机迷,网虫。 但这只是1个较为狭义的定义,实际上,OTAKU一词的覆盖面是很广的,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最出名的OTAKU:日本第92任首相——麻生太郎就是一个因热爱ACG而被冠以“宅男首相”称号的OTAKU。 PS:御宅族也泛指热衷于其他形式亚文化,并对其有深入研究的人,比如“体育宅”、“音乐宅”、“汽车宅”、“铁路宅”、“军事宅”、“枪械宅”、“摄影宅”、“化学宅”、“植物宅”、“方言宅”等等。 就“御宅族”而言,“宅”须具备的三个定义: 一、有着高度搜寻参考资料能力的人 二、拥有对这个映射资讯爆发的适应力,有跨领域的资料搜寻能力,对映射创作者所提示的暗号,一个也不漏的加以解读与研究。 三、永不满足的向上心和自我表现欲。 如今华语媒体上所说的宅男宅女多指的是家里蹲,和御宅族无太大关系,纯属非此流人士误解其字面意思为国语的“宅”,并误以为是“居住处”的意思从而造成的用词错误。且由于简易思维与长期误用,使部分坚持将“宅”理解为“御宅”简写的人士对以上用法提出异议且较为反感。所以,建议大家以后在用词时慎重一些。 四、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受“宅文化”影响所带来的一些现象。 “宅文化”,在世界上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 “每天家――办公室――家,如此三点一线的生活,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没有人打扰,也不用看人脸色,打开电脑,一切都有了……”现代人猛然发现,自己的生活似乎越来越和人们说的“宅一族”靠拢了。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生活压力的加大,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更喜欢“宅”在家里,沉迷于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中。尽管这种“宅文化”一兴起就频频遭到“与社会脱节”等各种指责,但“宅文化”在世界上似乎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如今“宅文化”不仅引领着电影、动漫和网络文化的潮流,而且意外地促进外卖、快递等行业的兴起。而当下我们青年学子中的大部分人,不正是热衷于或者说习惯于外卖、快递等行业的消费者吗? 洗澡、刮胡子、打开电脑。东京29岁的大学毕业生松本就这样开始了他平常的一天。在电脑启动的当口,他给自己冲了杯咖啡。然后一边喝咖啡,一边上网。他先是接收了一些邮件,并浏览一下在线社交网络的消息。松本经常登陆的社交网络主要都是有关动漫游戏的网站,那里有他的很多朋友和游戏迷。之后,他一边回答朋友们的各种动漫问题,一边玩起网络游戏。松本住在父母家,靠着制作动漫游戏和参加网游大赛的奖金过活。 这是日本“宅一族”的典型生活。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他们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他们中许多人没有固定职业,甚至很多人表示,在28岁前绝不参加工作。这一人群的理念不再是为挣钱而挣钱,而是在需要挣钱的时候去挣钱,从事自己兴趣所在的一些弹性很大的工作,包括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和艺术家。 实际上,这种“宅文化”首先在经济发达及消费文化成熟的西方社会兴起。上个世纪的80年代,大批的英国年轻人被称作是“沙发土豆”:下班后唯一做的就是躺在沙发上,吃炸薯条看电视。然而事隔20年后,新一代的英国人虽然知道“沙发土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但仅从沙发上站了起来,还没能走出家门,“宅一族”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报道说,英国18岁到30岁的年轻人当中,约四成都是“宅男宅女”,他们当中除了学生外,有一半是自由职业者。32岁的乔治是记者在伦敦的一个邻居,也是一个标准的“宅男”。他是一个网络法律顾问,通过在线视频功能,他安坐家中就可以工作。乔治告诉记者,他为人内向,不喜欢喧闹的外部环境,因此更多选择“宅”在家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安静地读读书,并且和朋友在网上沟通。“我不认为这样的生活会令人乏味。‘宅’绝不是蜷缩在家里当懒虫。这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看报纸不需要去商店买,因为网络上的新闻更新更多。要健身也可以在家里的跑步机上进行,如果要买柴米油盐都可以登录当地超市的网站让人送到家。更重要的是我在网上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我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免去了在户外的奔波。” 德国近年来还出现了以“宅一族”为主要成员的网络政党。海尼是一个“宅一族”的网络政党积极分子,他们倡导自由、安全的网络。她曾是一次网上请愿打击儿童色情网站法案的幕后策划人。仅在几天之内,他们就通过网络集齐了5万个签名。这也被德国媒体称为发动时间最短的请愿。海尼后来在网上留言称,他们要让联邦议会听到自己的声音,让他们这群“宅”在家里的人也拥有发言权。 我个人认为,我们是可以通过观察社会现象,研究“宅文化”的诞生、发展以及文化现状的。 (一)诞生 在开篇,我们探讨宅文化的定义时,我有说过: “就宅文化而言,“宅”这个名词起源于日本,是“御宅族”的缩略,最早是由日本著名漫画家中森明夫于1983年通过漫画作品提出的。” 但这是它的名词本身定义的诞生,并不是文化的诞生,该文化诞生的具体时间并不可考证。不过可是确定的是,“宅文化”是随着动漫和计算机游戏的出现而诞生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动漫、夸张的电动玩具等给当时的孩子以强烈的刺激,逐渐把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导权。这些孩子长大后,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让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导的世界。日本网络上每年都有“御宅族”的俳句(日本短歌)大赛,某一年的获奖俳句是“虽然我不富有,但在网络世界里,有温馨的家”。 (二)发展 说起来,作为一个亚文化,宅文化的发展态势还是比较乐观的。 日本一名社会学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今的青年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有比较高的欲求,即“共感欲求”,“收集欲求”,“显示欲求”,“自律欲求”,“创作欲求”,“归属欲求”等6种欲求。 当这些欲求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无法得到满足时,这些人更有可能成为“宅一族”。他们的稀奇古怪的想法,不一定都是荒诞无稽的。这位专家认为,事实上,世界网络产业的发展如此之快,也是“宅文化”推动的效果。 随着“宅文化”兴起,再加上人们收入提高,以及余暇时间增加,各种与“宅文化”相关的产业也高速发展。野村综合研究所不久前的一次市场调查称,目前日本电子游戏、动漫、追星、连环画等与“宅文化”有关的市场规模高达2900亿日元。 在韩国,成为“宅一族”的人中不仅有很多青少年,还有很多成年人,而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韩国的因特网普及率超过75%,网络游戏产业十分发达。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2009年底的总结报告称,2009年度韩国文化内容产业输出额预计达30亿美元,相比前一年增加25%。其中,最受“宅一族”欢迎的网络游戏产业的输出额是15亿美元,居世界第二,占整个文化内容产业输出额的一半。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取消了出门旅游计划、选择“宅”在家里玩游戏。和电子游戏相关的产业一枝独秀,成了这些年来的经济增长亮点。而任天堂的WII游戏机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在许多美国商店脱销。心急的美国“宅一族”甚至自发建立查询网站,保证自己抢到从集装箱到岸后的第一批游戏机。 “宅文化”在美国、日本发展比较早,传入中国大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的事了。但在中国大陆发展速度之快,影响的人数之多,是其他东亚地区无法相比的。这个亚文化的载体主要是“80后”、“90后”,但也不乏一些中年人的参与,只是领域不同。年轻人一般主攻ACG(动画、漫画、游戏)等项目,中年人则把精力和金钱用在音响、汽车等个人消费行为方面。在这方面,中国南方发展非常快,相关社群、各种活动都已经形成规模,并吸引了日本及中国港台企业投资。 (三)文化现状 一些中国的精英文化研究者们认为,日本的御宅现象,是一种商业经济集体炒作后产生的社会群体表现,在它背后牵系着太多厂商眼中的经济利益,而非真正的社会文化体现。而在中国,我们的文化素来推崇“凡事不过度”——爱屋及乌乃至产生“瘾文化”,势必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譬如游戏瘾、网瘾等都是一种文化过剩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国内不存在真正的“御宅族”。无论是御宅,还是御宅手里的“玩具”,甚至御宅秉持的观念,完完全全都是“舶来品”,认为一项本土元素无限接近于零的“事业”不可能持续长久地存在下去。与此相反,一直以来,国内的动漫迷所做的好像就是奔走呼号:“漫画并不是给小孩看的东西!”希望借此获取一般大众的认同。可是我认为:整个问题的重点并不是在动漫本身有没有内涵,而是爱好者个人的行为能否令大众接受。 对于御宅族,比较大众化的看法是认为他们精神年龄低下。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日本现实社会中御宅族的真实情况: 御宅族和一般人相比异性朋友的人数较多。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人拥有的异性朋友数平均为2.8人,而御宅族则为6.9人,是2倍多。即使不分男女,御宅族拥有的朋友人数也很多,算是社交广泛的一个特殊群体;御宅族总体来说收入较高。二十几岁的御宅月均收入为22万7千日元,而一般情况下二十几岁青年的平均收入为16万6千日元。御宅族中不乏工程师、医生、律师、警察等引人注目的高级知识分子或高薪阶层。 御宅族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们的早熟使他们拥有了比一般人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敏锐的判断力。因此他们并不热衷于时尚和流行,如果因此说“御宅族对流行一点都不敏感,是一群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那就错了。实际是因为他们觉得追逐那种由大众媒体制造出来的流行并没有多大用处。不变的原则使御宅族往往成为引领潮流的人而不是追逐潮流的人。在手工艺品开始流行起来的时候,有多少人知道很多年前御宅族就一直对手工艺人和手工制品存在着相当的敬意和憧憬?无数年轻人因为模仿别人那些“看起来很有意思”的事情而失去了自己的原则和方向。与此相比,被说成“缺乏社会适应力”的御宅族深知自己喜欢什么并忠于自己的爱好。他们总是能在生活中发现又意思的东西,并从中得到乐趣。他们小时候玩大人看不懂的游戏,背大人听不懂的名字,把大人搞不明白的图画收集起来,用零花钱买下大人可能在无意之中扔掉的塑料玩具,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注意到除了自己热衷的爱好以外,还能够突破这些表现形式的局限,从不同种类的事物中得到乐趣。 不过近年来在日本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许多年轻人都更加认可御宅是一个褒义词,并且以御宅为荣。原因何在?在御宅族的故乡日本,御宅族的地位也开始有所改变,其主要原因来自于经济价值。 相关学者在调查研究后指出“御宅”的市场有着两兆日元以上的规模。而如果当初没有狭隘定义并歧视御宅族,这个市场规模应该更大。在日本,御宅族与相关产业相互滋养着,形成了一个健全成长的产业环境;而在中国,玩家们更容易体验到那种随着年龄增长,当面对现实生活时,年少时的梦想逐渐远去的那种无力和痛心感,选择做个御宅便成了逃避,但这有时反而显得更加艰难。 五、性质 有关宅文化发展的内容呢,就先告一段落了,咱们再聊一聊它的一些性质。 (一)争议性 由于许多“宅一族”都是沉迷于社会大众一般难以理解的动漫等亚文化之中,并且很少与社会沟通交流,“宅文化”从一开始就受到质疑。《韩国日报》曾报道称,韩国大约有10万名以上的“宅一族”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关系,存在自闭的倾向。首尔市青少年商谈支援中心的郑老师介绍,曾经遇到过一个女孩,虽然已经18岁了,但一直“宅”在家中上网不愿意上学,现在的语言能力比小学生还要差。 英国萨里大学社会心理学学者鲁斯特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宅文化’的兴起和科技传媒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年轻人因为可以通过在线购物、聊天或是收看媒体节目来节约时间或是降低消费成本,越来越喜欢上这种生活。” 对于青年一代的“宅文化”,不同年代的人看法明显不同。《环球时报》记者在伦敦向几位当地人了解对“宅文化”的看法。 47岁的杰森认为,这些年轻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会让他们无法了解复杂的社会,不擅长同他人在事业上合作,更使得个人孤僻性格的滋生。他回忆说,自己年轻时选择在假期或是大学毕业后去陌生城市打工旅游,既培养自己的谋生能力又能够增长个人的见识,这些亲身体会的经验远比在电脑上获取的信息更加的宝贵,他奉劝这些“宅男宅女”们应当走出家门,更积极地面对真实的社会。 30多岁的珍妮则认为,“宅一族”并没有错,很多人偏爱网上交流,并不能证明互联网疏离了人际关系。他们在网上论坛和虚拟社区中往往能找到更多兴趣相投的朋友,通过网上平台联系到了生意伙伴,甚至很多人通过网上交友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宅”生活后,他们会重新走向社会,取得成功。 (二)两面性(有利性和不利性)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事物有阴阳之分,宅文化的性质里自然也存在两面性。 “宅文化”是典型的现代化的产物。从现代化开始后,人类就越来越“宅”了。在口耳交流的时代,人类过着集体生活,社会化生活是主要形式,西方人去教堂,东方人逛集市。印刷术出现后,人类开始利用阅读获取知识,独立化、个性化成为持续发展的方向。电脑和网络普及后,人类生活从没像现在这样发生如此大的改变。现在如此多的人乐于接受“宅文化”,说明它有其合理的一面,这是现代化注重个人生活和个人价值的积极表现。 中国某些地区“宅文化”是一种超越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也是中国个人化消费社会的一种象征。把“宅文化”简单地看成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并不合适。真正的“宅一族”,都希望拥有独立思维和行为,具有引领时尚潮流的作用。随着市民社会的成熟和消费文化的提高,中国人在私人空间的建构方面也会不断前进,“宅男、宅女”现象就会普遍起来。实际上,他们的许多想法和行为都基于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只要引导得当,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什么事都不能过度,“宅文化”也是如此。一年365天都“宅”起来,那就有问题了。虚拟总归离不开现实,有的人却分不清两者而陷入极端。这种极端可能会使人类的社会集体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作为群居动物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正在被颠覆,因此它必然将造成一些社会病,如抑郁、消沉、暴躁等,带来社会伦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文明病在“宅文化”上达到了极致。 最后,我想再总结几点: 1.宅文化是一种新生的亚文化,其象征意义强,对社会影响较大。 2.不求大家都能够认可接受宅文化,但可能的话,还请区分好“家里蹲”和“御宅”。 3.我们可以过宅的日子,但需遵循适度原则,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我的分享到此为止,如果大家觉得我的分享让你有所收获的话,可以给我点个赞。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谢谢! 写于2017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