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们应当有多努力?

2019-07-08 23:33 作者:GL-DOS  | 我要投稿

    高一的时候说高一重要,高二的时候说高二重要,高三的时候不用说,所有人都知道高三重要。高中的时候说大学轻松,大学的时候说工作轻松。说重要是或许是真的,说轻松一定是假的。所有的声音、所有的说辞,都只不过是催着你努力跑而已。

    我习惯了被欺骗,接受了被欺骗,认同了被欺骗。但这究竟是心甘情愿,还是逆来顺受?

努力是唯一标准

    在整个学生时代,老师、家长、同学,你认识的人对你的评价其实只有一条标准:你是否努力。我们将成绩的起伏与努力与否直接挂钩,即使出现反例,也会参照努力做出评价。考得差时,受到的责备总脱不开"懒惰""懈怠""不求上进"的字眼,而考得好时,往往被贴上"认真""勤奋""刻苦努力"的标签。如果真的潜心学习,被老师家长看在眼里,考差了往往也能得到安慰和鼓励。反之考好了也会被警告,至少会有”下次要保持“的要求。

    当然,存在完全相反的现象。更普遍的观点也不在努力,而是我们整日挂在嘴边的"唯分数论"。但就那些真正在意你、为你着想的人而言,他们的评判总是"过程导向"的。付出努力的行动,要比收获成功的结果更值得赞赏,也更值得他人的钦佩。

    因此,作为学生的日子里,所有人都宣扬努力的重要性,于是造就了努力的价值观。而怎样才算努力呢?看时间。一要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二要在娱乐上花更少的时间。这就使得努力变得十分困难,因为人是需要休息和娱乐的。努力的困难不应被形容为:"意志力"与"坚持"品质之难能可贵,而是:长期高强度的学习、工作,少有娱乐甚至休息的艰苦劳累之难以承受。

有多努力才会被认可?

    想象这样一种情况:A每周996,B每周007。当一天周五A下班回家,发表了这样一条言论:“连着5天每天干满12个小时,累得喘不过气”。此时还在加班的B看到会怎么想呢?“你有什么好抱怨的?我每天14个小时今天还加班到现在,我还没倒苦水呢。”这是通常的反应。但我们重新来想:996难道不辛苦吗?难道过996生活的人没有资格抱怨吗?不是。B原本应当对A报以同情,但结果却是双方都一肚子怨气。事实常是:由于更不合理的情况存在,所以处境更艰难的人要求其他人承认,比他们轻的不合理情况是可以接受的。

    最糟糕的是,宣扬接受不合理情况的人范围扩大了,远不止那些处境更艰难的人。而是给了旁观者谈资。你身边的人从此有了理由:人家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人家能坚持你为什么不能坚持?偏偏这些人还是真心为你好,他们希望你更加努力更加优秀,所以才让你追赶更高的目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每个人能努力的程度不同。更重要的还有一点:这些努力可能是不必要的


每个人能努力的程度不同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努力的困难之所在。并不罕见的情况是,评价者会默认你其实并不努力。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时间是挤出来的。这句话没有问题,但我反感乃至厌恶别人不负责任地说,你想想你每天玩多久手机,打多久电脑,把这些时间腾出来不就够了。首先假定你不忙,每天玩好了才学习工作而且做不完就抱怨;然后说你这样是错的,你可以把玩的时间腾出来学习工作。这在我听来就是污蔑。先说,当你真的每天花一个小时玩手机,周末每天玩两个小时电脑,难道就都可以腾出来搞学习搞工作了吗?人是要休息的,我承认对部分人来说,睡觉就是休息,学点课外知识就是娱乐,但无人有权要求其他人也得这么干。每周的休息和娱乐时间是必须存在的,即使腾出来也只能暂时维持。更讨厌的是谁都这么跟你说,我这一个小时就同时学三样呗?再者,有时候你还真就没玩,或者是像上文所说的,你已经处在一个不合理的情况中了。即我们并不是压缩学习和工作时间进行娱乐,而是压缩自己的睡眠。这种情况下,即使说“挤出时间”也难免刺耳,因为这意味着你的休息和娱乐总时间必须再次缩减。不论最终落在休息还是娱乐,都是难以接受的。

    回到“时间是挤出来的”。前面列举的两种需要硬挤时间,这可能导致身体吃不消。就比如你每天能熬夜到1点,别人一句话,你只得熬到2点。坚持1个月,住院了。这当然是少数,但这是事实,绝不是某些人所想的偷懒找借口。身体是第一个限制努力程度的因素。第二个因素是心理,这一因素远比身体来的普遍,又最为人们所忽略,甚至更严重,轻视。

    重提一下,努力的困难不是轻飘飘的“坚持”可以解释的。人们习惯于认为,心理素质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但是没有考虑到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的影响。总是觉得,经历一次成长一次,多经历艰难困苦就能经受风雨。当真的遇到情况时,只想着挺过去就行,这是对心理问题的忽略。更有甚者,觉得所谓心理问题无非心理素质不足,更应当在艰苦环境训练一番,自然就好了。这是对心理问题的轻视。请各位细想,如果吃苦耐劳就能克服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医学家会为这二者单独立名吗?既然称作“问题”“疾病”,就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难以克服。前些天看到一则新闻,说一考生在考数学时,因为过度紧张请求离开考场,不准后最终晕倒。新闻上明确说了,考生原本就有心理问题,具体是焦虑症还是别的记不清了。但是在网上流传时,心理问题总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很多评论都认为,考生考试紧张属于磨砺不够,自身心理素质欠缺。我不妨把话说得不客气些:那请这些人帮这位考生磨砺磨砺,让他能积极面对乐观向上,不但顺利高考还治好了心理疾病,要什么心理医生呢?!

    我之所以把话说得这么重,在于我接触到的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较多。我只希望部分人明白,心理问题和疾病不是单纯的承受能力差,更不是靠磨练就能解决的。这些年学子轻生的新闻可称数见不鲜,抑郁症和其他心理疾病人数逐年走高。在这一环境下,心理健康对努力程度的影响是必须承认,不可强求的。


这些努力可能是不必要的

    我们还习惯于,每一门课的老师都会说,课下你要多花时间。习惯于英语好的人告诉你,英语提供了多少机遇;编程好的人告诉你,编程提高了多少薪资;出国的人告诉你出国带来多大进步;健身的人告诉你身体好是多重要的本钱……那么听谁的好呢?

    谁都不必听。不是因为他们说的错,而是因为你不能什么都努力。

时间是唯一尺度

    先说明,为什么没有人是错的。人们一般用做事的结果或者效应来描述这件事的用处之大,这样的好处是直观有说服力。如果从纯理论的方面来看,事件意义不需要依照结果,况且结果过于实际,情景太强,也无法量化。像马克思定义商品价值一样,事件效用的大小,直接相关于做这件事花费的一般时间。假若A和B学习能力相仿,A学习40个小时高数,B学习20个小时,那么A在数学能力上就理当优于B,从高数水平上获得的收益也更高。A用10个小时掌握了技巧p,B用了30个小时才掌握q,那么B从他的技巧上获得的收益也理应高于A。 无论从事学习、工作、锻炼等,收益都与投入的时间正相关。或许不同类别相同投入产出不同,但足以分析只针对学习的情况。

    A学习1000小时英语,获得了相应于1000小时的收获,B学习1000小时的编程,获得的也是1000小时收获。A会感到学英语非常有意义,B感到学编程非常有意义。他们都告诉你应该在他们的方向上多花时间,但你不会有2000小时兼顾两门。实际上远不止两门,谁都有自己的专长,并藉由专长得到巨大收益,每个人说的都对。而为什么谁都不必听,已经无需多言。谁都不必听,是应当这1000小时就此放弃吗?当然不是,是找到自己愿意投入1000小时的事情,最终自然会有收获。那时大约可以再告诉别人自己的专长多么重要。

    基于以上理由,很容易解释说明,为什么部分努力是不必要的。人们喜欢引用冰心的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可是部分把这种话挂在嘴边的人,却反倒没能理解其内涵。任何一次成功都来之不易,又怎么可能要求处处都如那一项的成功者呢?学英语的不必会编程,搞编程的不必出国,诸如此类。当有人用“某某某数学学得多么认真多么好”督促别人时,他也应该考虑,是否有必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来换取这一门数学。


努力>天赋?

    此时再讨论一下天赋的问题,读者会自然想到“学神哪有这那那这,他哪门都能学好”。这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属性,从一般意义上说,可以认为天赋影响效率。即有天赋的人,花费同样时间学得的内容,与社会平均水准相比更高。因此他投入数百小时就足以获得1000小时的回报。于是乎学神投入你学好一门的时间,就把语数英文理综全掌握了。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具体所花的时间,是需要折算为社会(或者学校)平均用时的。

    这时候又可能会想,如果学习效率的绝对差距摆在这里,那想靠努力赶上不就很困难了吗?学神比你学得快3倍每天还学8小时,怎么办?

    很抱歉,答案是没办法。挺残忍的。每个人在漫长的学生时代中,始终处在,也会被分配到水平相近的人群中。在一定的水平范围内,努力可以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超出我们所想的水平范围。在这样的圈子里,很容易凸显努力的重要性。然而如果你把视野放开,去关注那些完全不在你身边的人,你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天赋起决定性作用的。重点中学的优秀生无法真正理解普通学生学习的艰难,而能力不足者纵使努力也无法跨越数十万考生的鸿沟。唯一的宽慰在于,可选的道路是多样的,发现自己有一样天赋足矣。

    另外还要插几句,关于天赋的定义。根据著名的10000小时理论,在一项事业上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就能够成为专家。每天8小时,算上双休假期,最多坚持5年。这时一个很有意思(但更加残忍)的观点就来了:物理学家或许这辈子都不会读完“人生必看的10本书”,画家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研究“物理学最美的10大实验”。他们如果互换,物理学家能够成为画家吗?画家会觉得物理学枯燥吗?他们还能在新领域上坚持10000小时或者更多吗?英国曾有一项研究认为,能够坚持学习一门学业多久是取决于天赋的。换句话说,人们所鼓吹的“刻苦钻研,专心致志”,可能正是他这门学科天赋高的表现。我个人觉得可以很好地解释许多问题,但这多少有点抹杀“努力”的意思。天赋高低决定你努力与否,而无所谓真正的“吃苦耐劳”的心性。故在此不作评论,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很抱歉,时间和努力的关系有些复杂,所以标题上并列,内容上又嵌套。这在于我梳理不清,各位姑且将就。谈完了劝说努力的两大误区,即能努力的程度不同和部分努力的不必要性,接下来再谈谈,究竟怎样一个人才肯努力。

期望是唯一动力

    其他人对一个人的期望,不能成为动力。唯一的动力,只能来自于努力者本人对自己的期望。其他人的期望只能转化为鼓舞、激励或是鞭挞、压迫,但都不能转化为动力。能通过感染或者强制性手段,影响努力的程度,但不能决定努力程度。否则这世上大概不会有“不求上进”的人,“不求上进”就是典型的他人期望超出自身期望。

    人们在劝说努力时得其一而未能得其全。家长和老师知道说“你学习是为了你自己”,遗憾的是陈述这一事实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正像前面所说,自身期望决定努力程度,这一原则是贯穿始终的,即使当事人没有意识到亦是如此。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劝说努力的途径,是引导思考,究竟自身期望是什么。

什么时候才能休息?

    在学生时代,直到高中之前都不会有人回答期望是什么。那时的期望是所有人都预定好,从第一年就刻在脑海中的:考更高的分。考更高的分当然可以作为期望,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一旦步入大学,就必须突然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期望为何。如此大的跨越,当然难怪大学生感到人生迷茫,目标难寻。

    在高中及以前,所有人都为了期望而努力。“更高的分”是飘渺的,也是没有上限的,大家只能没完没了地努力,没完没了地前进。除了生活中找点乐子偷点闲,就只有老师家长口中的“大学生活”吊胃口。到了大学,没了高分的期望,又定不下人生期望,应该怎么办呢?或者是选择顺利毕业即可,或者是用另一个同样虚无缥缈的期望代替:做得比多数人好。

    于是期望做得比多数人好的发现,自己还在没完没了地努力,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息。

    这时候有人告诉你,工作就轻松了,你信吗?

    于是你想到,我们常常处在水平相近的圈子中。如果没有一个可以用绝对数值衡量的期望,就只能追求飘渺的“做的比多数人好”。而想要做的比水平相若的人好,结果很明显:你只能没完没了地努力。但是这绝不是一件好事,追求飘渺的目标没有成就感可言,并且你也无法真正投入热情和精力,结果可能是休息不好,效率低下还惨淡收场。

    人生期望一般不能是相对的,不能是“过得比七大姑八大姨好”。它应当是可量化可衡量的。人生期望可以被明确达成,之后才有休息的机会。而且实际上社会显然并不鼓励休息,社会鼓励终身学习,但至少你可控的时间变长了。另一点在于,既然有可以绝对量化的人生期望,与他人的比较就失去了意义。再也不必听到别人如何如何的唠叨,因为他们努力与否,与你实现人生期望无关。相对人生期望也存在,比如被保时捷创始人怼过的兰博基尼创始人。绝对期望能产生巨大的动力,造就各式各样的作文素材。但是,绝对期望同样会导致“不求上进”——如果你的绝对期望很低,或者更常见地,与你当前的努力方向无关。这种“不求上进”只是表面。

    那么为期望而学和强制长时间学习或工作有什么区别呢?有句话叫“Everything is nothing but self building”,一切无非是发展自身。自主控制的时间内,你的学习与工作都是为了你的人生期望服务的。强制则完全不同,将他人意愿强加在你的人生期望之上,逼迫你为了他人期望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工作为例,有不少评论说什么“无非就是加班工资不给或者给少了”,从这方面分析,也能看出这一观点站不住脚跟。自身的发展需要时间做支持,不是靠工资就可以补偿的,还要算上超出正常强度工作导致的身体透支。至于所谓“钱够多你难道不干”的言论,那是因为足够的资产可以支持放弃当前工作,重新追求自身发展。只要工作个把月就可以迎来人生的转机,又有谁愿意接着做下去,连花钱的时间都没有呢?当然,这不包括与人生理想一致的情况。

    所以,当马云口若悬河,描述创业艰难,加班加点理所应当时,人们才会嗤之以鼻。创业的艰辛是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换句话说就是自身发展。既然是为了自己,那么怎么辛苦都是自己的选择。而强制长工作时间则是另一个概念了。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认可但不必遵从他人的建议,尽早确定绝对的人生期望,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尽量努力至于赞赏也好批评也罢,随它去吧。

你说我佛系我也没意见.jpg


我们应当有多努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