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郊青门汉墓发掘简报
西安北郊青门汉墓发掘简报
《文博》 1998年04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门汉墓位于西安北郊枣园南岭南坡的青门村北侧。1993年3月,西安市市政开发公司在青门小区基建时,发现汉代墓葬群,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共清理汉墓10座,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10座汉墓按其形制可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竖穴墓道洞室墓,共7座,按其形制分为二型。
A型,墓道和墓室等宽,有Mi和M7
两座。分为二式。
AI式,墓室一侧带一小龛。例Ml,墓道位于墓室之东,方向90度。墓道长2.50、宽0.96,深5.60米。墓室为土洞、弧预,长3.20、宽0.96、高0.92米,墓室南壁、封门内侧有一小龛,宽1.40、进深0.20、高0.80米。长条砖铺底,砖长0.37、宽0.18、厚0.08米。砖坯封门,上部已塌毁,砖坯长0.38、宽0.20、厚0.09米。随葬品出土有陶罐4、陶灶1、陶甑1、小陶盆1、铁剑1、铜镜1、五铢51。(图一)
All式,墓道宽等于墓室。例M7,墓道位于墓室之西,方向265度。墓道长2.40、宽0.80、深6米。墓室为土洞、弧顶,长3.60、宽0.80、高0.88米,长条砖错缝平铺底,封门内侧有一排砖券,用长条砖砌壁,子母砖-起券,条砖长0.36、宽0.18、厚0.075米,子母砖长0.30、宽0.24、厚0.06米。条砖错缝平砌砖封门,因盗洞破坏,多已塌毁。该墓早年被盗,仅在墓室内出土有五铢4枚,盗洞内出土口含1。(图二)
B型,墓道宽小于墓室,包括M3、Ml、M5、Mg、M10五座,分三式。
BI式,墓葬平面呈“凸”字形,有M3、M5.Mg三座。例地,墓道位于墓室之南,方向185度。墓道长2.30、宽0.96、深6.10米。墓室为土洞、弧顶,长3.40、宽1.30、高1.40米。封门不详。随葬品出土有陶鼎(仅有盖)1、陶盆1、陶壶4、陶罐3、直领罐1、小陶罐2、陶熏炉1、小陶盆1、陶甑1、铜铺首2、铜柿蒂形饰10。(图三)
BII式,墓葬平面略呈“刀”形,墓室一侧带一小龛,仅虬一座。M4,墓道位于墓室之北,方向5度。墓道长2.50、宽0.95、深6米。墓室为土洞、弧顶,长3.12、宽1.80、高1.50米。墓室西壁靠近封门处有一小龛,宽1.08、进深0.60、高0.60米。砖坯错缝平砌封门,封门宽0.95、高2米,砖坯长0.38、宽0.18、厚0.09米。随葬品出土有陶罐8、陶灶1、小陶盆1、陶甑1、陶釜1、铜刷1、铜億1、玉鸟1、铜镜1、五铢40。(图四)
BIII式,墓道一壁与墓室一壁成曲折线,墓葬平面呈偏“凸”字形,仅M10—座。M10,墓道位于墓室之南,方向190度。墓道长2.56、宽0.82—0.84、深5米。墓室为土洞,弧顶,长2.64、宽1.32—1.45、高1.48米。砖坯错缝平砌封门,封门宽0.82、残高1.28米,砖坯长0.38、宽0.20、厚0.09米。随葬品出土有鼻塞2、骨蝉1、铜镜1、大泉五十28。(图五)
第二类,斜坡墓道洞室墓,包括地、Mg、Mu三座,分二型。
A型,墓葬平面呈曲尺形,有虬、虬二座。例峋,墓道位于墓室之东,方向95度。墓道上口长10.40、宽0.86—0.90、底坡长12.20、深6米。墓室为土洞,长4.36—4.45、宽1.40—1.56米,高塌陷不详。在封门内侧发现有箱状物木灰痕迹,可辩认出长1.35、宽0.88米,高不详,箱内发现有红漆皮。土坯封门,位于墓室口内侧,距墓室□0.28米,已塌毁。随葬品有陶鼎1、陶盒2、陶舫1、陶壶2、陶灶1、小陶罐1、小陶盆I、铜马衔撫2、铜柿蒂形棺饰32、五铢28。(图六)
B型,墓葬平面呈“甲”字形,仅M2一座。M2,墓道位于墓室之东,.方向90度。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上口长9.80、宽0.90、坡长11.48、深6米。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长0.90、宽0.85、高1.80米,南北两壁用条砖不错缝平砌,从第22排起用条砖起券。墓室为砖室,长3.40、宽1.80、高2米,南、北、西三壁用条砖错缝平砌,从第22排起用条砖起券。条砖长0.30、宽0.12、厚0.05米。甬道、基室均用条砖铺底。条砖横砌砖封门,宽0.85、高1.50米。随葬品被盗扰、出土有陶仓1、陶罐9、陶灶1、陶井1、五铢7、方砖墓志1。(图七)
葬具,均为木棺,已朽,仅见棺灰及铁棺钉。在 M封门内有头箱,长1.35、宽0.88米。
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合葬墓可确认的有Mm、二座,均合葬二人,推断为夫妇合葬。
二、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骨器、铜镜、货币及方砖墓志等。
陶器按质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以泥质陶为主。陶色有灰陶、彩绘陶、釉陶,其中釉陶有绿、褐、黄、红色四色,以绿釉为主。
鼎,7件,其中4件为夹砂红陶,3件为泥质灰陶,除M3出土的3件完整外,其余均残或仅剩盖。敛口,子母口沿,双附耳外折,钵形盖,上饰三乳,顶有衔环,深腹圜底,腹部有一道折棱,三蹄形足。标本M3:2,夹砂红陶,绿褐釉。通高17、口径15、腹深8.5厘米(图八,2)。
盒,6件,其中1件为夹砂红陶,绿釉,残缺,其余均为泥质灰陶。按其形制分为二型。
A型,3件,敛口,子母口沿,钵形盖,有握手,深腹,平底或底内凹。标本P4:1,平底盖与器身施红彩,已脱落。通高15、口径14、底径10厘米(图八,1)。
B型,2件,敛口,子母口沿,钵形盖,顶为一圈足,深腹,矮圈足,盖与器身施红彩,已脱落。标本Mg:9,通高15、口径15、底径10厘米(图八,3)。
钫,1件,泥质灰陶。侈口,方唇,覆斗形盖,高领,束颈,腹外鼓,高圈足,盖与器身施红彩,已脱落。标本虬:7,通高33、口径8.4、腹径18、圈足高3.5厘米(图八,5)。
壶,10件,均为泥质灰陶,通体施红彩,均已脱落。按其形制分为二型。
A型,6件,敞口,方唇或圆唇,束颈,鼓腹,矮圈足。标本風:8,器身用红彩饰鱼纹已脱落。通高25、口径10、腹径19、底径9.5、圈足高1厘米(图八,6)。
B型,4件,杯口,方唇,束颈,圆鼓腹矮假圈足。标本虬:13,半球形盖,腹部对应兽首衔环。通高42、口径16、腹径29.6、底径17.6、假圈足高5.6厘米(图八,7)。
罐,39件,其中釉陶罐5件,按其形制不同分为五型,还有大口小平底罐、直领罐、桶腹罐、小陶罐等。
A型,17件,除5件为夹砂红陶黄釉外,余均为泥质灰陶。侈口、双唇、束颈、圆肩、鼓腹、平底,肩部饰二组或三组凹弦纹。分为三式。
AI式,1件,肩部饰三组各三道均等的凹弦纹,腹最大径在二分之一处。标本虬:14,泥质灰陶。通髙14.4,口径7.2、腹径14.4、底径7.6厘米(图八,4)。
AII式,4件,肩部饰二组各二道均等的凹弦纹,腹最大径较AI式上移。标本Mi:4,泥质灰陶,通高15.2、口径7.6、%径16、底径7.6厘米(图九,1)。
AIII式,12件,肩部饰二组各二道均等的凹弦纹,腹最大径较AU式上移。标本M3:17,夹砂红陶,黄釉,通高14.8、口径7.2、腹径15.6、底径7.6厘米(图九,2)。
B型,5件,均为泥质灰陶,侈口,平沿,外斜,束颈,圆肩或留肩,鼓腹,平底或底内凹,肩及腹部饰数道凹弦纹或绳纹。分二式。
BI式,3件,肩及腹部饰数道凹弦纹,平底。标本昭:2,通高26、口径9、腹径18、底径7厘米(图九,3)。
BII式,2件,唇上有凹槽,肩及腹部饰绳纹,底内凹。标本M2:11,通高37.2、口径12.8、腹径30.4、底径13.6厘米(图九,6)。
C型,9件,均为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或斜方唇,束颈,圆肩,鼓腹,平底或底内凹。分二式。
CI式,4件,圆唇,平底,腹最大径在二分之一处,标本Mg:2,肩部饰三道、恩部饰一道凹弦纹。通高18、口径10、腹店19.5、底径10厘米(图九,4)。
CII式,5件,斜方唇,肩及腹部饰绳纹,腹最大径较CI式上移在三分之二处,底内凹。标本M2:4,通高18、口径12、腹径22、底径11.5厘米(图九,5)。
D型,1件,泥质'灰陶,敛口,圆唇,矮领,圆肩,鼓腹,平底,通体素面。标本M8:1,通高35、口径22、腹径44、底径23厘米(图九,7)。
E型,1件,泥质灰陶,侈口,平沿,方唇,束颈,圆肩,鼓腹,底内凹。肩部饰指甲纹。标本M2:5,通高18.5、口径8、腹径21.5、底径17.5厘米(图九,10)。
桶腹罐,1件,侈口,尖圆唇,束颈,留肩,桶状腹下斜略内收,底内凹,通体素面。标本M4:1,通高30、口径12、腹径27、底径21厘米(图九,11)。
大口小平底罐,1件,泥质灰陶,敛口,圆唇,矮领,圆肩,鼓腹,腹部饰一道凹弦纹,底内凹。标本M2:10,通高11.5、口径13.5、腹径17、底径9厘米(图九,8)。
直领罐,1件,泥质灰陶,侈口,方唇,直领,圆鼓腹,底内凹,通体素面。标本Mg:15,通髙24.6、口径10、腹径30、底径18.6厘米(图九,9)。
小陶罐,3件,均为泥质灰陶,分二型。
A型,1件,直口,圆唇,矮领,圆鼓腹,腹部饰一道凸弦纹,矮圈足。标本虬:13,通高8、口径4.8、腹径9.6、圈足高4厘米。(图一O,4)。
B型,2件,侈口,圆唇,束颈,圆肩、鼓腹、平底、肩部饰数道凹弦纹。标本M9:90通高7、口径3.2、腹径8、底径3.6厘米(图一。,8)。
仓,13件,其中釉陶仓7件。分三型。
A型,5件,其中2件为夹砂红陶,施釉,3件为泥质灰陶,施红彩,已脱落。钵形盖,,塔形顶,仓体略呈内弧形,饰三组均等的二道凸弦纹,三蹄形足。标本Mg:5,泥质灰陶,通高29.4、口径6、底径16.8'厘米(图一O,3)。
B型,7件,均为夹砂红陶,通体施釉。分二式。
BI式,5件,通体施绿釉。顶呈伞状,并有瓦棱,仓体略呈内弧形,饰三组均等的三道凸弦纹,三兽形足。标本M3:22,通高33.6、口径7.2、底径19.2厘米(图一O,1)。
BII式,2件,通体施绛红釉。顶呈伞状,并有瓦棱,仓体自上而下稍收敛,上大下小,上饰三组均等的二道凸弦纹,三兽形足。标本M5:6,通髙30、口径8.4、底径15.6厘米(图一O,2)
C型,1件,泥质灰陶。伞形顶,有瓦棱,仓体自上而下稍收敛,上大下小,上饰二组均等的二道凸弦纹,底内凹。标本M2:7,通高24、口径8、底径15厘米(图一一,l)c
灶,4件,均为泥质灰陶,分三型。
A型,1件,灶体平面呈马蹄形,上有三穴各置一釜,与灶体连在一起,前有火门,直口方形,火门三方饰菱形几何纹图案。标本Me:6,通高8、5、长17、前端宽15.5厘米(图一O,7)。
B型,2件,分二式。
BI式,1件,灶体平面呈马蹄形,上有二穴各置一釜,与灶体连在一起,后有柱状烟突,前有火门,直口方形,火门三方饰菱形几何纹图案。标本阻:3,通高8、长18、前端宽15.6厘米(图一一,3)。
BII式,1件,形同BI式,较BI式窄长,灶体前端出遮檐。标本Mi:1,通高10.4、长21.2、前端宽12.8厘米(图一一,9)。
C型,1件,灶体平面呈马蹄形,上有一穴,后有一小孔象征烟突。前端出遮檐,火门直口弧形,通体素面。标本M2:2,通高8、长25、前端宽24.5厘米(图——,2)。
小陶盆,8件,均为泥质灰陶,分二型。
A型,6件,敞口,平沿,圆唇,折腹,平底或底内凹。分二式。
AI式,3件,折腹在二分之一偏下,平底。标本Mg:21,通高5.7、口径12、腹径10.5、底径5.4厘米(图一。,6)。
AII式,3件,折腹在二分之一处。标本M3:15,平底。通高6、口径12、腹径10.5、底径6厘米(图一O,9)。
B型,2件,敞口,平沿,圆唇,浅腹,腹部有一道折棱,平底或底内凹,通体素面。标本虬:5,底内凹。通高2.8、口径6.8、腹径5.6、底径2厘米(图一O,5)。
甑,4件,均为泥质灰陶,分三型。
A型,2件,敞口,平沿,圆唇,深腹略鼓,平底,底有5个算孔。分二式。
AI式,1件,标本虬:20,通体素面。通高10,口径18,底径8厘米(图一一,6儿
AII式,1件,标本Mi:6,沿下饰二道凹弦纹。通高7.8、口径12、底径5厘米(图一-一,8)。
B型,1件,敞口,平沿,圆唇,折腹,平底,底有3个算孔,通体素面。标本M9:17,通高3.2、口径7.2、底径2.4厘米(图一一,5)。
C型,1件,敞口,平沿,圆唇,浅腹,腹部有一道折棱,平底,底有3个算孔,通体素面。标本Mi:17,通高3,口径7.2、底径2厘米(图一一,4)。
奁,2件,其中一件残,均为夹砂红陶,施釉。标本M3:1,直口,圆唇,筒状腹,平底,三兽形足。器表施绿釉。通高20、口径21、底径22.5厘米(图一二,1)。
灯,1件,泥质灰陶9浅盘,高柱柄,座呈盘形,通体素面。标本Mg:10,通高20、盘径10.5、座径9厘米(图一二,5)。
熏炉,1件,泥质灰陶,缺博山形顶。器身碗形,,敛口,圆唇,子母口沿,腹微鼓,柱柄空心,座呈盆形。标本的:10,通高14.5,座底经12厘米(图一二,3)。
釜,1件,泥质灰陶。侈口,斜沿,方唇,束颈,圆鼓腹,圜底,通体素面。标本M4:2,通高10、口径10、腹径14.4厘米(图 ,7)。
井,1件,泥质灰陶。井栏与井筒浑为—体。筒状腹,饰二组各二道均等的凹弦纹,底内凹。井架上有井亭,两侧有浅浮雕滑轮,亭顶为屋脊并有瓦棱。标本M2:3,通高30、筒径14.4—15.6厘米(图一二,2)c
铜器有印、带钩、弩机、铺首衔环、刷、盖弓帽、衔撼、潭、柿蒂形棺饰等。
印,1件,方形座,瓦形钮,印文左起右旋读为:“荆奉世印”。标本M5:1,高1.4、方1.3x1.3厘米(图一二,7)。
带钩,1件,“S”形。标本M5:2,长8厘米(图一二,4)。
弩机,1件,仅有弩机抠。M3出土。
铺首衔环,2件,出土时铺首与环连在一起。铺首为兽面,背面有一穿。标本昭:1,铺首长6.9、宽7.2、环外径7.2、壁厚0.9厘米(图一二,6)。
刷,1件,器呈烟斗形。标本虬:13,通长12.8厘米(图一二,8)。
盖弓帽,1件,圆筒形,中空,器中部向上翘起一钩。标本M3:9,通长1.7、径0.5厘米(图一二,9)。
衔撼,1件,衔为两节连成,每节两端成环形,互相咬住。镰全身弯曲呈“S”形。标本M6:12,衔长7.6、携长7厘米(图一二,10)。
镣,1件,菱形。标本以:16,长4.6厘米(图一三,1)。
柿蒂形棺饰,多数残,柿蒂中有一穿,出土时多与泡连在一起。标本虬:11,外经5.4、泡径1.6厘米(图一三,6)。
铁器有釜、剑等。
釜,1件,敛口,方唇,矮领,圆鼓腹,圜底。标本的:19,通高10、口径8、腹径13.6厘米(图一三,2)。
剑,1件,残断,双刃,剑身有背:剖面呈菱形c标本Mi:8,残长52.5旗米(图一三,7)。
玉器有鸟、鼻塞等。
鸟,1件,青玉薄片形,形状为一鸟,有一穿。标本虬:14,长2、宽1.3、厚0.5厘米(图一三,8)c
鼻塞,4件,青玉圆柱形。标本Mm:2,长2、径0.6厘米(图一三,3)。标本M3:11,一端粗,一端细,长1.8,径0.4—0.7厘米(图一三,4)。
骨器有骨含,3件,骨质、蝉形,正面刻划蝉纹。标本Mm:3,长4.8、宽2.6、厚0.8厘米(图一三,5)
铜镜,5面,有四乳四虺纹镜,日光镜等。
四乳四虺纹镜:1面,圆形,圆钮,圆座,座外四乳间饰四虺,宽平素边C标本M,:12,直径6.4、沿宽0.6、缘厚0.3厘米(图一四,1)。
日光镜,3面,圆形,圆钮,圆座,座外饰八或十二内向连弧纹,之外两周射线纹之间有铭文带,铭文右旋:“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字与字之间填以“◊”或饰,宽平素边或窄平素边。标本Mi:7,座外饰八内向连弧纹,窄平素边。直径6.4厘米(图一四,4)。标本M5:3,座外饰八向连弧纹,宽平素边。直径6.7厘米(图一四,3)。标本Mio:1,座外饰十二内向连弧纹,宽平素边。直径7.7厘米(图一四,2)。
货币共178枚,有五铢、大泉五十两种。
五铢,150枚,依其钱文书体可分为二型。
I型,直径2.4—2.5厘米,除少部分直径为2.4厘米外,绝大部分直径为2.5厘米,郭宽0.1、郭厚0.15、肉厚0.1厘米、重3.4—3.5克。正方形穿,穿径1—1.1厘米,穿之左右篆有“五铢”二字,“X”字中间两笔交腹比较直,铢字的金字头呈箭嵌状,中间一笔较短,朱字头方折,个别为穿上一横或穿下一星。标本NV 10,直径2.5厘米,穿四周有“四出文”(图一四,5)。标本Mi:9,直径2.4厘米,穿上一横(图一四,6)。
II型,直径2.5—2.6厘米,以直径2.5厘米为最多,郭宽0.1—0.15、郭厚0.15、肉厚0.1厘米,重3.5克左右。正方形穿,穿径1—1.1厘米,以穿径1.1厘米为最多,穿之左右篆有“五铢”二字,“X”字中间两笔交腹弯曲,其与上下两横相接处呈垂直状,铢字的金字头呈箭镰状,中间一笔较I型略长,朱字头方折,个别的为穿上一横或穿下一星。标本M4:15,直径2.5厘米,穿上一横(图一四,7)。标本峋:10,直径2.5厘米,穿下一星(图一四,8)。
大泉五十,28枚,Mio出土,直径2.6—2.7厘米,穿径0.9厘米,穿之上下左右篆有“大泉五十”四字(图一四,9)。
方砖墓志,1方,M出土,方32×32、厚5.5厘米,上书朱文,字已脱落,无法辩认。
结语
这10座汉墓除Ml、M3、M4未被盗扰外,其它各墓盗掘和破坏严重,随葬品亦多破碎。各墓之间均无打破关系,根据随葬品的特征及墓葬形制拟将其分为四期。
第一期,包括虬、Mg、虬三座,墓葬形制除M6为竖穴墓道土洞墓外,其余二座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墓葬平面呈曲尺形,不见砖室墓,流行土坯封门。随葬品组合为鼎、盒、紡、壶或鼎、盒、壶仿铜陶礼器,伴出有罐、灶、仓及车马器等,流行彩绘陶,色彩单一,均为红彩,铜钱同山东长清双乳山一号汉墓所出的五铢①及洛阳烧沟汉墓的I型相类似②。其时代相当于昭宣时期。
第二期,包括Mi、M3、也、M5、M7五座,墓葬形制为竖井墓道洞室墓,流行砖室墓,随葬品以釉陶为特征,组合形式以罐、灶、盆;鼎、罐、奁、仓(釉);鼎、盒、奁、仓(釉)为主,罐类增多,铜镜出有日光镜和四乳四虺纹镜,铜钱同烧沟汉墓的II型相类似③,其时代当在元帝至平帝时期。
第三期,仅Mi。一座,墓葬形制为竖穴墓道土洞墓,砖坯封门,出土有日光镜及大泉五十,其时代当在新莽时期。
第四期,仅M2一座,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带甬道的砖室基,随葬品组合为仓、罐、灶、井,虽出土有方砖墓志,但字已脱落,无法辩认,出土的五铢亦已残碎。灶为单眼,仓体筒状上大下小,无足,罐腹部饰绳纹,这些均具有东汉中期的特征,故时代应在东汉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