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领导值不值得追随,就看这3点 & 赶时间的人

2023-10-30 15:38 作者:月影sh0  | 我要投稿

最近,有粉丝后台私信问:什么样的领导能称之为好的领导?   是团队中能力最强的?是最会照顾大家的?还是能够冲在团队最前的?   小逻辑认为,都不是。   拥有这些能力的人会是个优秀的员工,但不一定是值得追随的领导。   那么,什么样的领导不值得追随?什么样的领导值得追随?这些人有哪些共性?小逻辑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01三种会阻碍员工成长的领导

 

 

人对了,连空气都是对的,这句话用在选领导上也非常适用。

 

对于职场人来说,如果想事业有所发展,就一定要擦亮眼,选择对的领导,才华和努力才会有真正的输出结果。

 

但遇到不对的领导,麻烦事一件接着一件。

 

以下这3种领导,会严重阻碍员工的成长:

 

1、保姆型领导

 

保姆型领导都有一个明显的特质“不放心、爱操心”,他们不放心把工作交给下属,担心下属完成不好,或者怕下属耽误进度,所以为了尽快做完,他们通常会为了替下属完成工作而忙得脚不沾地;

 

但是长期在这类型领导下工作,不仅会让下属的自信心严重打折,长期的“包办”更会让下属失去成长的机会。

 

此外,大操大揽的领导,很难有多余的时间来思考和规划更高层的工作,当领导把眼睛对着下属、屁股对着客户时,团队也很难有突破,一直拿不到结果,目标形同虚设,团队变成一盘散沙。

 

2、自恋型领导

 

自恋型领导是组织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领导类型,但大部分领导会很好的把握自恋的度,极少部分领导则过于沉溺欣赏自我形象、能力等;

 

这类领导偏好于吹捧他的下属,在这类型领导的带领下,团队里的人日趋把重点放在如何“拍马屁”上,劣币驱逐良币让会“拍马屁”的人也更容易得到升迁,反而其他认真努力工作的人被掩盖。

 

3、什么都对型领导

 

这类型的领导不允许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凡事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倘若下属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反而会被斥责,这类领导大多专权蛮横,难以沟通;

 

在这类领导身边办事,受到的掣肘非常多,难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在这类领导的长期PUA下,也会自闭。

 

 

02值得追随的领导都有这3个特点

 

 

一般而言,值得追随的领导不一定工作技能很强,但是管理技能一定会让人信服。

 

时常听到人说“遇到好领导,工作幸福指数增加100倍”。

 

值得追随的领导,一般有这3个特点:

 

1、自信不自大,带团队打胜仗

 

绝大部分优秀的管理者都会做到这一点,他们自信,但不自大。

 

稻盛先生说过:领导者必须时刻保持谦虚,切不可骄傲自大。

 

如果管理者眼里只有自己,那么团队就会产生排斥力,让人越离越远;

 

强悍的能力以及充分的准备,让他们每次都能够以昂首挺胸的姿态带领团打胜,帮助下属拿到绩效;即使在危机面前,他们也依旧能够有自信去抵御风险。

 

2、敢啃硬骨头,不爱捏软柿子

 

优秀的领导者绝对不是爱捏软柿子的人,他们大多都把精力放在啃硬骨头上,放在提高团队效益上。

 

A是一位雷厉风行的女领导,人送外号“女魔头”,她说一不二,不达目的不罢休,对工作只有两个要求“精”“准”,“精”是完美的结果,“准”是准时准点的交付。

 

大部分人都会很害怕跟到这样的领导,怕稍有不慎就被踢掉,怕成为领导眼里的软柿子任其拿捏;但她却不一样,比起拿捏能力不够的下属,她更愿意去提升下属的工作能力,带团队去啃硬骨头。

 

正是因为如此,她的下属都很信赖她的行事风格,也更愿意追随她。

 

3、愿意培养人,珍惜团队羽毛

 

值得追随的领导都非常珍惜团队的羽毛,也更有远见,敢提拔比自己能力强的人。

 

他们从不惧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反而更加愿意授人以渔。

 

就像维珍创始人所言:“栽培员工,让他们强大到足以离开;对员工好,好到让他们想要留下来。”

 

聪明的领导都知道一个团队光有一个高能力的人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们更加愿意去培养人,形成巨大的合力。

 

愿意培养人的领导,更值得追随。

 

 

03遇到无能的领导如何自救?

 

 

前段时间,我们薪酬训练营的一位同学和我们抱怨说:他们老板不懂法,总是想一些歪门邪道,比如员工上班途中出车祸,为了少赔偿,老板让她去伪造一份假的车险……

 

这种领导就是典型的不值得追随,甚至要快马加鞭的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值得追随的领导贵而难求,无能的遍地开花。

 

借此机会,小逻辑给大家分享几个遇到无能领导的自救指南:

 

1、不给领导发飙的机会

 

B入职新公司一段时间后,直属上司开始经常PUA她,但她还是不敢轻易离职,一是大环境的原因,二是怕简历不好看;

 

所以她快速的思考后决定留下来,用业绩堵住领导的嘴。

 

她每天都很认真工作,销售业绩一直稳居前三,让公司的大领导对其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而她的直属上司也不怎么发飙找她茬了。

 

2、学会向上管理

 

大部分人都会更加注重向下管理,但其实向上管理是每位职场人的必修课。

 

管理领导的期望值,能够让工作进展得更顺利,也能让领导和下属的关系更加的融洽。

 

例如,领导临下班给你一个至少需要3天才能完成的项目,但他要你明天就给结果,如果你想都不想就答应了,到明天又交不出结果,那他更有理由去批判你。

 

但若你能够根据项目的情况,向领导说明项目的需要的时间、支持,降低领导的期望值,就能给自己争取更多的空间。

 

3、避免误会,减少内耗

 

前两天有位粉丝和小逻辑倾诉:感觉领导处处针对自己,比如前几天迟到了一分钟,昨天公司就颁布了员工迟到处罚制度……

 

听完这位粉丝的倾诉,小逻辑想说的是:如果你觉得你领导故意针对你,也许是他对你有什么误解,你可以找个机会与其沟通,看看是否存在误会,把话说开,才能减少内耗;

 

若领导故意挑软柿子捏,处处为难针对下属,这样的领导并不值得追随。

 

4、做好跳槽准备

 

若遇到严重阻碍你成长的领导,就要当断则断,否则只会无穷无尽的内耗。

 

前段时间,在我们第二期的双证班里看到一位HR询问:“被领导PUA到中度抑郁算工伤吗?”

 

大家看到这个问题后,异口同声的建议她离职,因为遇到不靠谱的领导不仅没有前途,还会让人身心疲惫。

 

与其无限的内耗,不如做好跳槽的准备,摆脱现状。

 

04写在最后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领导有很多,但真正值得追随的却很难寻得;

 

若遇到能够让你打胜仗、热衷于钻研、愿意培养你的领导,紧紧追随,更能成长!

 

最后,祝你遇到一位值得追随的领导。

赶时间的人

有没有发现,我们一直在追着时间跑,被带得气喘嘘嘘,看似在加速,想要完成的事情,依然没有满足预期。

比如:

有位朋友,最近不知受什么刺激,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跑步,我真佩服这种决心和毅力。

不过,每次到午后,开始频繁打哈欠;下午2-3点时明显精力不济、犯困,工作效率大大折扣。

还有一个朋友做短视频自媒体,刚开始单干。中午和下午用来拍摄,早晨7点爬起床来写脚本。我原本以为这样做是为了利用早晨的宁静时间,进行创作。

后来发现,他在逼迫自己尽快完成脚本,为下午拍摄做准备。这种工作模式,不仅忽略人的生物钟和自然作息规律,还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疲劳。

......

说实在,以前我也这样。朋友都开玩笑叫我“好忙同学”,约吃饭都无法诱惑我,不在赶稿子,就在赶方案。

他们总以为赚很多钱,真相是,我好像把自己置于一个永无止境盲目状态中,没赚多少还挺累。所以,说到底,大多数人,都是低效赶时间的人。

01

为什么做事越来越赶时间了?我觉得,有四点。

首先,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空前。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也越来越快,就像人们手机打开APP,新闻资讯、商品信息铺面而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餐时代,不仅做事要快,还希望周围的人同自己一样快,这无疑加剧了时间焦虑。

其次,文化价值观起关键作用。

大家似乎喜欢「成果至上」,遇到朋友、同事,很容易用对方开什么车、做什么职、有什么成就,家庭背景等条件去评判。

前几天,我在一个聚会中与朋友聊到这个话题,一位富三代分享他参加的相亲局,不仅收费,还要验资质。

什么资质?

有没有公司、毕业学校,家住哪个区。简直太赤裸了。这种方式,虽然有助于找到相似背景的人,无疑也强化了对“成果”的过分追求。

普通人圈层更不用说,太多“年轻有为”的故事在网络上流传,让人们觉得时间更紧迫。

再者,人天生具备比较心理。

每当看到身边人展现出“完美生活”,如,旅行照片、名牌物品,我们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这样?”

这种始终觉得自己落后,再加上设定的高标准,总觉得时间,没有被利用好。

最后,宏观角度看,时间焦虑算人类生物性的一部分。

过去,反应迅速、动作敏捷的生物更容易存活下来。因此,这种对时间的追逐是基因中的一种古老机制,用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

虽然现代人不再面临生死的抉择,但这种追赶时间的心态仍然根深蒂固,使我们时常感到时间的压迫,仿佛每一刻都不能浪费。

值得一提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让大家对时间存在误解,普遍觉得快速行动是高效,慢下来意味着浪费。

例如:

前几年技术迭代期,随着各种平台如豆瓣、微博、快手、小红书等崛起,大量创作者涌入,那些早期入驻并抓住机会的创作者,的确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巨大的流量,成为网红。

这种现象,进一步强化人们“抢先一步”的思维,多部分人一致认为,错过某个技术、平台黄金发展期,等于错过整个行业机会。

近两年,大模型崛起又是一个例证。很多人一旦发现图文处理的潜力,纷纷投入其中,开发应用、推出知识付费产品。

大家观点是,只要能在技术迭代的早期快速入场,就能享受到前沿的红利,获得丰厚的回报。

显然,赶时间,已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固有模式,然而,这种对时间的过度追求,并不一定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价值或满足感。

02

以此为例:

根据2023年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2023年的大众平均每晚睡眠时间为7.40小时。

报告还显示,有近半数的民众(47.55%)每晚平均睡眠时长都不足8小时,而16.79%的人,每晚平均睡眠时长更不足7小时。

此外,某知名平台健康研究院发布的《这届年轻人不好好睡觉研究报告》中也提到,近4成95后和00后几乎每天都熬夜。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46%的失眠人群属于“主动失眠”,并且这些人当中,多达60%是00后。另外,80后因为压力和焦虑导致的失眠比例已超过70%。

数据的确有些枯燥。

然而,它在警示我们,赶时间所带来的心理、生理问题都不能忽视。话说回来,人们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话题。拿我来说,我认为赶时间会让大脑一直紧绷。

为什么?

我的日常生活几乎被写稿、见客户、喝咖啡、谈商务所填满。每天几乎一样,不停与时间赛跑。这种循环,经常让大脑高度警戒。

虽然向来属于“年轻就是好,倒头就睡”的人,但最近发现,即便在梦境中,思绪依然没有停止。经常梦到“那个客户的稿子,是不是根据简报再调整一下”;或那个客户的需求,我需要不要再次沟通?

这种状态,不仅影响工作质量,还总会处在焦虑边缘。

焦虑什么呢?冷静下来反思下,似乎也没什么,无非是手头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要么是,把这些完成后,接下来是否还会有新的任务等待着。

说白了,觉得没事可做就慌,有事可做又因忙碌太烦。

我还注意到,当时间过于紧迫,创造力和理解力都会受到影响。以前,我可以轻松、迅速处理大量信息,不会觉得累。现在,我经常感到大脑反应迟钝。

举例来说:

最近,客户给了我一份详尽的PPT或一大堆采访稿。过去,我可以迅速捕捉到其中核心内容。但现在,这对我来说,感觉有点困难。

有时,我需要花费好几倍时间来消化这些信息,甚至这样也不能确保完全理解了其中的内容。这对提高工作效率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在前天,我在社群中分享了一个链接。

昨天,当我准备再次分享时,我还特地问了大家:“我昨天是不是已经分享过这个链接了?”这让我意识到,我的记忆力似乎也开始退化。

连续挑战以及认知上的变化,的确令人沮丧。对了,我还发现,心流时刻也变短了。那种短是什么样呢?

你深知某件事特别重要,真的很想全身心投入,就是找不到那种沉浸其中、与世隔绝的状态。明明内心迫切地想要专注,却总浮现出其他杂念。

这种感觉犹如,晚上睡觉进入梦乡,明知道有一个美好的梦境在等你,却听到蚊子在耳边嗡嗡响,这只小蚊子像极了杂念,打破你的宁静。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过于匆忙地让自己被时间、事务所推动,确实不是明确之举;所以,难道大家不知道赶时间不好吗?

当然知道,因为无法避免。

许多情况下,时间像一个无情的赶路人,不等任何人。

医院救人、上班迟到要扣款,这种紧迫时刻的确无法控制;不过,从更长远时间尺度看,大多人根本原因在于战略无知(strategic ignorance)。

03

什么意思?

个人或组织,故意选择不了解某些信息。这不是真正无知,或对某事完全不知晓,而是为了避免承担责任或维持现状,故意忽视这些信息。

比如:

公司层面,管理层每天都要求员工提交详细工作报告以展示工作进度,这种做法对于工作实际推进,并没有太大帮助,反而导致大家浪费时间。

虽然,有人提出这种做法对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但领导选择忽视。在他们看来,这种方法让自己,随时查看每个人的状态,从而验证管理是否得当。

从个人角度,你在职场拥有稳定收入,经常听到周围人聊到“35岁中年危机、职业天花板”问题。你知道自己也将遇到,却不愿思考未来怎么办。

每当有人劝你提前做计划,增加职业竞争力,你总以“现在还早、还有两三年着什么急”为由推开。

实际上,内心非常清楚将来要面临的挑战,但害怕变化和失去当前的稳定性,所以选择车到山前必有路。

这,正是战略无知体现。

无知,不是不知,而是知道不想行动,有研究指出,大型群体中,人们经常选择避免某些信息。

按照主流道德观点,这是保护策略,帮助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避免心中产生道德上的纠结和冲突。

说白了,有些信息我知道,不想给未来带来焦虑感,所以我间歇性忽略它。就像,吃甜点有高热量,知道不健康还会偶尔买几次。

问题就在这。为什么?

从时间范畴说,时间压力会提高战略无知患病率。

一方面,大家都在低头赶路,每一个步都显得非常紧迫。

如果在这种环境中突然停下来,哪怕短暂几天,你都会被深深的负罪感所包围,担心因此失去进步的机会,尤其在大型企业,工作环境变化快之又快。

比如:

前段时间我一朋友说,休息半个月重返工作岗位,明显有点社恐,发现部门与部门之间已经流行起新名词,我有点像局外人,这种恐惧不安,搞的不敢停歇。

另一方面,即便你有长远视角,也会陷入“短视漩涡”。

拿写作来说,你是否觉得专职做自媒体日更是明智的?答案因人而异,有人觉得有必要,认为频繁更新可以保持用户粘性,有人觉得没必要,质量大于数量。

你很坚持自我观点。

可当你发现周围大多数人都在持续更新,你会开始不安,质疑自己的决定;同样,看到某些优质作者,不日更却仍有大量用户高度认可,你又会开始疑惑,之前决策是否有效。

很明显,一个人很容易被环境影响,失去自己的判断。

了解这些后,你会意识到外部时间是一个框架。想要从镣铐中挣脱出来,自己必须超越时间,深入内心的暗时间。

这种“暗时间”是内在力量。

如愚公移山,在追求效率、性价比时代,愚公选择最贵最费力的方式,一铲一担地去移山。正因为他的坚持,激发了内心深处的力量,最终以神仙之助达成了目标。

04

因此,有没有一种可能,不赶时间,依然可以活出精彩的一生?我有三个感受,分享给你:

1.灯塔人

你是否曾经遇到过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他们不追随大众足迹,像一座孤独的灯塔,坚定矗立在自己领域中。

比如,科学家,花费一生探索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为人类知识库打开一个新篇章。工程师,一生可能只为建设一座经久不衰的桥梁。

寿司大师,每天只为制作一片完美寿司,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艺。这些伟人,塔尖上的人,你也许都没有亲眼见过他们,网络上流传的成果足以深深打动你。

2.花园人

与塔尖上伟人不同,还有一种人将自己的生命雕琢得宛如花园,花园魅力在于,除非亲自走进当中,否则很难察觉它的存在。

只有当你真正翻开一本书、观看一部电影,或踏入一个画廊,才能深深感受到其背后的生命厚度。这样的人往往是艺术家、导演、作家。

其中,我尤其敬重的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若非《自卑与超越》,我恐怕不会对这位个体心理学的奠基人有所了解。

他深入研究了自卑的起源、进展和如何实现自我超越。

尽管在像经济学这样的领域里,他并不为众所知;但只要你接触了他的思想,你就会,如同进入了一个魅力四溢的花园,被其中的景色所吸引,流连忘返。

对了,他们当中有的人一开始学历不高,背景不好,没有金钥匙出身,但却用半生、一生的时间持续,精心地堆砌花圈。

3.堆积木

如果将时间想象为积木,每天代表一块积木。观察周围,你会发现有人将时间堆砌成了高耸的塔,有人则建成了如花园般的生活,而那些总是追逐时间的人,积木却堆砌得乱七八糟。

我们并非不珍惜时间,而是未能进入深沉的暗时间,没有培养长期的视角。表面上忙忙碌碌,似乎每天都在追赶,实际上已经陷入战略盲目中。

假设人的寿命为80岁,那我们将会有约29,200块积木。

想象出生之时,命运赠予我们一盒乐高积木,整个人生就是如何组合这些积木的过程,而如何选择,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偶尔一块、两块、几百块积木没有堆砌好,并不重要。

如果好几年浑浑噩噩、毫无目标,当岁月流逝,会发现虽然做了许多,却毫无成果。

因此,当你感到疲倦时,放慢脚步去休息,恢复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步调,努力搭建人生城堡;记住,只有将所有积木专注于一个方向时,才有机会进入神秘的暗时间。

这三点,没有明确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但我觉得,它像一辆从远方驶来的车,初显模糊,答案已悄悄靠近。

总结而言

不赶时间,也能成事。

大多数人90%方面有所相似,剩下的10%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用10%的独特,加一生的时间,去构建一个事情,完全可以雕琢出一片花园。

一个领导值不值得追随,就看这3点 & 赶时间的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