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小米造车的第一性原理思考,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小米的少年精神~

2021-08-21 15:51 作者:X_LAB  | 我要投稿

西塞罗有过这么一句话,“我们越来越接近人生的终点,有什么比在这时仍然财迷心窍更加荒唐和没有意义的事情吗?”


我始终认为,企业家的本质是当前的世界尚不存在容纳你以及和你有类似信仰的人们的场所,所以你要创立这样的企业,让这样一批人得以凝聚,让这样的精神得以传承。这样的精神当然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改变世界、提升人类的认知、通过科技让人类生活更美好、使人类成为跨星种存在的物种等。


所以我有次看到雷军当时演讲PPT上的两句话,非常能够理解。


“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

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


小米在创业初期,依靠在刷机业务上和用户的深度交流,通过不断改进和发布用户提出的一些需求,在论坛上积累了极高的人气。


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小米初始创业团队也深刻体会到了当时国内手机的乱象,明明可以用2000元做一款配置上达到目前售价4000元的手机,让更多的用户可以享受科技的便利,为什么没有人做呢?既然没人做,那么就我们来做吧。他决定做手机的时候,他有手机硬件设计人员么?没有。他有手机供应商资源整合经验么?也没有。更别说现在大家都很看重的拍照和AI技术了。


他有什么?除了一腔热血,他有和用户深度交互的平台,也就是之前说的通过提供刷机服务和用户建立起来的连接,基于这样的平台,同样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了解了痛点、了解了80%用户的80%的需求,进而给出了产品定义,推出了第一代小米手机就大获成功。此后的很多代产品,其实都是这个思路的继续。包括现在不断追求拍照、快充、轻薄等,这些都是用户的诉求。例如,米10 pro和米10至尊版我都用过,米10的拍照在色彩呈现方面是远不如华为的,但是到了米10至尊,至少在照片的视觉效果上,我觉得已经赶上了。


所以虽然很多人说耍猴或者什么,我始终觉得小米的根本在于"赢得人心",或者说参与感经济,粉丝文化等等。


那现在的电动车其实也是很类似的,来到了当年MIUI到手机的路口了。所以雷军才有那句话,我们还有没有十年前的勇气?十年前,他们也是来到了一个他们过去都没有经验的领域。


随着使用小米产品的用户越来越多,随着小米的产品不断覆盖到各个领域,那么这些用户是不是也会经常建议小米去覆盖也是用户高频使用的、但是小米还没进入的电动车领域?而且考虑到买小米产品的很多年轻用户,可能也要到买一台电动车的年龄了。当时雷军宣布造车的时候,弹幕一下增加好多,而且下面也有很多这样的留言,比如有条大概意思是:泪目,等小米造出车的时候,自己也快毕业了,正好可以买小米的车了,想想真幸福。还有包括类似只要小米敢造,我就敢买之类的。当然很多人把他当段子理解,但无论是不是段子,品牌影响和传播力能达到这样的企业,真的不是多花钱做广告、多请明星代言就能达到的。对于小米的许多用户而言,当他们想起小米的时候,已经不再是冰冷的硬件设备了,而是会唤起用户一定的情感共鸣。


所以,当用户的声音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公司是不是要给他视之为朋友,称之为米粉的群体一个交代?让大家知道,你们期待的小米精神并没有消失,我们没有忽视和逃避你们的问题,你们想让我们干的事情,我们决定干了,而且是真的干(全资来干,避免过早引入投资后,被投资人的意见所左右,导致无法承受造车的高风险)。小米宣布造车,还是很多人欢呼的(当然反对声也很多),但不像有些企业宣布造车的时候,基本上大家都用脚投票。这就说明小米的客户群体中,确实有不少比例是希望他造车的。


关于全资,如果亲自作为创业者在高风险领域创业,就能明白刚开始全资的意义。当你要做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的时候,大多数人一定是极力反对的,甚至你会遇到全世界人的反对,只有你一个人坚信你必须要做。过早引入外部股东,等于就是过早引入了这样的反对,真正愿意承受风险的,只有创业者本人,大多数人是只可以同享福,无法共患难的。所以既然要造,那我就全资,尽可能排除杂音,把动作做好,避免动作变形。适当的时候,再引入其他资源。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雷军也充分意识到了造车的高度风险,也预计了可能很多投资人是无法承受这样的风险的,而这也是几乎业内人都知道小米应该会造车,但小米迟迟没下定决心下场造车的原因。


就像马斯克为什么特斯拉上市了,但是space X一直不想过早让他上市?马斯克要让人类在火星上生存只是因为那个东西很赚钱?将来市值很大?或者看到了成功的可能性?马斯克当然也有商业方面的考量,但我觉得最底层的反而是他看到了这件事情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没人愿意做,但是是人类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他又不愿意苦苦等待别人来做,所以自己来做。而不是说因为我要超过苹果的市值,所以我要做个什么公司。这是最根本的逻辑,甚至都不是逻辑,而是精神,类似第一性原理般的存在,本身无法被其他公式所推导。不是因为能成功而创业!而是因为必须要去做,才创业!这就是商人和企业家的本质区别。有人会说好好的在地球上,干嘛要去火星送死。那你要知道,我们现在能生活在中国,人类能生活在甚至远达南北极的地方,就是因为我们的前辈,离开了当时最适宜人类居住的赤道一带(非洲),仅仅凭着自己的双脚,就走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想象下,以当时弱小的人类而言,他们这一路是面临着各种危险和死亡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智力得到了不断的进化,从而有了今年的我们。而和人类类似的没走出非洲的物种已经被淘汰了。未来,如果人类能在宇宙中各个星球上繁衍,也会感谢那个让人类踏出地球的第一人。(当然,我目前的思考并不觉得世界是以这样的形式存在的,包括人类也不是以我们认为的C、H、O这些原子组合的方式存在的,或者说他只是感知到了以这样的形式存在,但这是是一种投射的产物,是一个影子,但并不是真正发出光的光源。这里不在展开了)


回到小米,既然小米是家很尊重用户声音的企业,那就不能漠视这样的意见,比如先偷偷干,先把车子造出来再说,毕竟造车要调动的资源更多、时间也更长,这段时间难道一直不响应用户的需求?何况他还是家上市公司,重大决策还要通过股东会、董事会决议等。


所以,小米的基因不太适合这样干,也许有的企业合适。这也是我当时不太认同缓称王那个帖子的主要依据,不同的企业要不同的做法,没有任何一种思维模式适合一切企业的。虽然高调宣布造车,确实会给后续的成功带来许多障碍(比如此前其他手机对他像素级的模仿,长期压制了小米),但正如10年前他这么做了,现在这样做,依然是适合他的最好的做法。


而且从好的地方想,这其实对于他其他产品线也是种巨大的营销帮助,那些认可小米精神的人,会觉得小米还是他们熟知的那个少年,敢于为了用户的心声就去探索未知海域的少年,然后进而消费他的各种IOT产品+手机,为他的造车事业提供更多的现金流支撑。


所以,小米不是一个手机、一个电视机、一个空调,哪怕未来的电动车,这些东西都只是载体,小米更多的代表是一种精神,一种让用户感觉到有参与感、感觉自己一直是少年的创业公司文化。怎么样的人才算是少年?为什么有的人27岁就死了,只不过72岁才被埋葬?少年与否和年龄无关。从你停止学习、从你停止探索新事物的时刻开始,你就不再是那个求知欲满满的少年了,你就已经死了。


这种精神决定了,米粉(这个名字也是MIUI论坛用户自发形成的名字)要做的东西,就是小米要做的东西,哪怕这个东西小米目前也不懂,也需要学习、也需要交学费。这不挺好么?我们少年时期不是就在干这种事情么?所以进击中的小米会让大家怀念自己的少年时光,哪一天,小米停止进化、停止探索、停止倾听用户声音,那就是小米衰败和老去的时候了。


说个题外话,这也是我不认同说小米不是消费品公司的观点。很多人觉得消费品赛道好,因为消费频次高,复购,可以长期增长实现复利的价值等。但是,不是所有消费品可以有这样的属性的,有复利价值的消费品本质也是要和用户建立情感联系的,人们喝可乐,只是因为解渴?如果只是解渴,那应该很早也被其他品牌替代了。对于爱喝的人来说,是不是你还没喝,你就会有种愉悦感?如果没有这样的情感纽带,很多消费品也并没有什么很深的护城河,也是可以被替换的,或者不具备高的品牌忠诚度和复购率。茅台也是,多少人是因为那个酱香型啥的口味消费他?是不是茅台放在那,和一个不是茅台的酒放在那,还没喝,你感觉就不一样了?


小米的有些产品实质上已经和用户建立了一定的情感连接了。所以,我觉得小米是具有面向消费端的消费品属性的,当然他不只是消费品企业。而且未来也不只是实体存在的东西才能算消费品,要每月续费的软件不可以算"消费品"属性?


顺带反驳第三个观点,认为小米AIOT+手机业务已经面临失败,所以要去发展造车业务。不能因为AIOT目前还找不到变现途径、或者今年增速放缓就认为这是个失败。创造高的连接数并且提高连接的有效性(便利人们生活),这就是成功,因为这是符合人类生产力进化的方向(人类是自私贪婪但又很懒惰的物种,但人类可贵之处又在于总有批人能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进而带领人类向认知提升的方向进化),生产力的进化就是高度契合人类懒惰的属性。现在一切的技术进步,哪一项不是和人类的”懒惰“有关呢?符合人类生产力进化方向的企业长远看,会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他的利润最终会赶上他增长的市值的。但等什么都兑现了,你才进入,还有机会么?我之前帖子说过,连接人与信息诞生了市值万亿的google,连接人与人同样诞生了市值万亿的腾讯,连接人与商品同样诞生了市值万亿的阿里,连接人和万物的企业呢?这个领域中只能诞生苹果一家万亿的企业么?


插座、水笔、彩虹电池、电蚊香,自动窗帘、这些用户觉得有痛点的东西他都做了,并一定程度改善了痛点。电动车为什么不能做?为什么不应该做?如果很多用户让你做,你做不做?ps:我开始真正接触小米产品还就是从这个电蚊香入手的,最早买过小米4,体验很不好。后来用的一直是苹果手机,确实体验很好,所以刚开始家里收到小米台灯,夜灯等,虽然用着还行,但先入为主的印象还是没有被改变。直到朋友推荐了电蚊香,买来后发现确实挺方便,不像那种带液体的要找个插座去插,而且还担心液体出来等。这个不需要插座,用起来很方便,可以随意放在有蚊子的地方。甚至可以很方便携带,有次和女儿去公园路上,我就随手把它放在共享单车上,放在公园凳子上,一点都没被蚊子咬到,以往路上骑车就会被咬个包了。然后一点点的又通过陆续其他小件改善了对他的印象,最后接触了米10,不过1亿像素我觉得是个失败,真正的用户大部分看的还是直观的肉眼的感觉,所以当时的拍照还是挺让我失望的,也去小米论坛留言过,发现很多用户都留言了类似的问题。后来发现他推出的米10至尊,像素低了,但整体拍照效果提升很多了。


理解了以上,至于5G手机业务达到天花板什么的,AIOT增速缓慢都只是现象,并不是底层的原因,用这些东西来解释小米的发展,未免有些刻舟求剑了。AIOT今年增长8%,明年也可以回到20%,也可以下降20%,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过度盯着短期的KPI数据,只会让自己的动作变形,导致无法发挥出企业家的最大能量,企业家要关注的是自己到底还有没有当年那颗少年的赤诚之心,你还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对用户的爱去做一款产品,而不是考虑如何收割韭菜。我觉得以雷军的年龄、以雷军的财富积累,不太会只是考量资本市场市值等做出这样的决定,而确实是源自于用户的需求本身。只是需要把握的是,这样的精神能否一直传达到公司的各个触角,使得业务最终落地的时候,这样的价值观不至于产生很大的扭曲。


我自己虽然也会关注财务数据,但是我的帖子里几乎从不分析。因为我觉得除了要看到财务数字本身,更多的要看到财务数据背后的逻辑。我的第二专业也是需要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应用统计学、期权衍生品定价、估值方法等。但这些年经历来看,一切商业模式的本质还是人,这就导致经济学很多理性人假设、有效市场理论等都是无法实操的。


最后,回到西塞罗开头那句话,“我们越来越接近人生的终点,有什么比在这时仍然财迷心窍更加荒唐和没有意义的事情吗?”。要相信,对于一个财务自由且50岁的企业家而言,他所追求的是远超过金钱的意义。

关于小米造车的第一性原理思考,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小米的少年精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