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记陕西长安沣西新发现的两件铜鼎

2021-09-30 10:07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记陕西长安沣西新发现的两件铜鼎

张长寿

1982年1月,在陕西长安县洋西公社新旺村大队村南的断崖上发现一个铜器窖藏坑,坑内有二件铜鼎,一大一小,出土时,小鼎置于大鼎腹内,大鼎倒扣在窖穴中。这个窖藏坑挖在一个西周晚期的灰坑中,可以确定这两件铜鼎是在西周晚期时埋入的。

大鼎(图版肆,1)为圆口深腹,双耳为绸索状立于口上,三足上端稍粗下端略细,一足稍有残损。口沿下有一周饕饗纹,分为六组,三足上部为兽面纹,其下有二道弦纹。器通耳高74、口径55厘米。重54公斤。器壁上有二行铭文,凡七字(图一,1)。

父乙宝?

铭文末一字已磨灭不清,但仍依稀可辨。此字在金文中都作鼎(或鬲)下有火之形,而鼎中所实之物略有不同。有从匕从束,如木工册乍妣戊鼎(《三代》3-8-8)、戍嗣子鼎(《考古学报》I960年1期)、芙方鼎(《考古》1974年6期);有从匕从量,如污乍文父丁鼎(《三代》3•14•6)、乃孙乍且己鼎(《三代》3•21-3)、堇鼎(《中国古青铜器选》25)和本器;有从匕从量从米,如亚舲龚母辛鬲(《三代》5-30•3);还有从齊,如亚页戍国鼎(《三代》4•7•2)。

关于此字的考释,吴大激释为鼎字象形④。孙诒让释为鬻之异文,或从食作鯨②,后人多从孙说。郭沫若先释亚餘龚母辛鬲之同是篇字之异而同读为粮。盖龚被每子纳之以粮,故作器以祀其母也”⑥。迨戍嗣子鼎发现后,又释该器之字为鼎,以为“鼎字颇奇特,在象形文鼎字之外,上从匕、束,下从火。束殆表示鼎实,用匕以取之。此种繁文,如不在鼎铭中发现,必将以为另一字,而不可复识也”④。

此字在铭文中都为“乍某某娄”、“乍某某宝羨”、“乍某某溥娄"、"乍某某宝随意"、“乍某某宗宝谐雲”,无疑应作器名解。亚餘龚母辛鬲的"龚入1于每子",应是龚纳廣器于每子,因而作器,盖谓纳鼎也。

除亚舲龚母辛鬲外,其它自铭为龍者共八器,均为鼎形器,其中有图象可査的凡六器,方鼎一,圆鼎五,而五件圆鼎的器形都和西周初年的大盂鼎相似国。这类鼎的器形都比较大,戍嗣子鼎通高48、斐方鼎通高52、堇麴通高62、本器通高74、汚乍文父丁鼎(《通考》图版22)通高81.6、而乃孙乍且己鼎(《故图》下上17)通高达81.8厘米。可见,雲、賣、震逐均应释为鼎,而且或以为有此类字者均为殷代晚期器⑥,琉璃河发现的堇鼎以及这次新旺村的发现,都表明这种鼎的年代确是可以晚到西周初期的。

铭文首二字是一种复合的族徽铭记。通常是后一字在前,如本器那样字序颠倒的很少。关于这二字的释文,历来众说纷纭。前一字唐兰以为乃蜥蜴之象形,释作哭⑦。或以为“盖象节足动物之形"⑥。第二字旧释举、冉,或释作贵,读为赛,谓土笼也,为共工氏之族徽成。以上诸说,均度征信。

有这种复合族徽的铜器,包括发掘品和传世品,共十一器,其中有图象可査者凡七器,兹列举如次。

1.父乙鼎《三代》2・37,8(图一,4)

2.乍父乙鼎本器

3.父丁鬲《三代》5・14・6(图一,8);

4.乍父乙毀《三代》7・15・2(图一10)

5.遍乍父乙殻《三代》6・47・1(图一,3);《西清》13•36

6.遍乍父乙尊《三代》11-32-3(图一,2);《故图》下上114

7.父丁卤《文物》1964年7期;上海博物馆收藏,缺盖(图一,6)

8.父丁卤《考古学报》1980年4期,陕西长安洋西张家坡西周墓葬出土(图一,7)

9.父乙解《三代》14-50-9(图一,5);《小校》5•80•3为全形拓

10.父丙孵《小校》5・90・4(图一,11)

11•父丁牌⑩《三代》14•51•4(图一,9)

以上各器铭文大都很简略,除复合族徽外,仅有父某或作父某宝彝三二个字。其中一毀一

黑,铭文略长,身

辛葢遂'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史(使)遗吏(事)又(右)

泉,用乍父乙宝

博彝。何槊。

尊的铭文为:

公易退贝,对

公休。用乍父乙

宝隧彝。辑凍。

这两件器均是退一人所作。据图象,殻为侈口,双耳有珥,口下饰夔纹,中央有兽面凸饰,腹部为斜方格乳钉纹,圏足上也饰夔纹(图二,6)。尊为侈口鼓腹,周体有四条扉稜,饰兽面纹、夔纹和蕉叶纹(图二,2)。臬,或释为息,以为即息国之族⑰。传世有泉伯有,铭为“隹王八月,泉白易贝于姜。用乍父乙宝隧彝”(《三代》13•36•4;《颂续》52)O由器形、纹饰、铭文考察,可以确认这一殷一尊是西周早期器。

父丁鬲为分裆款足,双耳立于口沿,通体无纹饰(图二,5)。容庚认为其年代约在商代,似失之过早。父乙鮮腹饰兽面纹(图二,3) ,这种解是西周早期常见的器形。

在这群铜器中,最重要的是1967年张家坡西周墓中出土的父丁百和这次发现的父乙鼎。它们都是发掘品,不仅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地层关系,而且有共存的器物,因此,对于探讨这群铜器有重要意义。父丁囱(图二,4) 为椭圆形,鼓腹,圈足,腹两侧有环形耳,连以绸索状提梁,盖顶有尖锥形纽。器口下有一周夔纹,中央有兽面凸饰,上下夹以联珠纹,盖上也有一周夔纹。此囱出于一座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同出的有鼎、殷、瓠、爵、尊(有"辑父辛”铭文)等一套铜礼器和陶鬲等。张该族之重器一直保存到西周晚期才因某种原因而埋入地下。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父丁囱,铭文和张家坡所出的完全相同。此卤花纹瑰丽,口下及圏足饰一周长尾鸟纹,腹饰大鸟纹及直棱纹,周身有四条扉棱,通高37.9厘米(图二,1)。关于这件面的年代,或以为是商器,而过去之所以把这种形制的卤断为西周早期是由于受到校禁一组铜器的影响©。现在,由于张家坡和新旺村的发现,可以证明具有这种复合族徽的铜器大都是西周早期的,而上海博物馆所藏的父丁百以及同类的校禁中的卤之断为西周早期,原本是不错的。

在传世铜器中还有另一种复合族徽铭记,作何爰状,由于它和上述复合族徽辑菁很相似而常被误认为是同一种族徽。其实,两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即前者缺少一对强壮的前肢,它们各自所象形的动物也不会是相同的。有这种复合族徽的传世铜器约有十件,其中有图象可査的有鼎(《美掠》A35)、鼎(《双剑古》1•1)、卤(《攀古》2•19)、囱(《泉屋》72)、方彝(《猷氏》19)。从这几件铜器的器形来说,大都是殷代晚期的。因此,可以推测在两种复合族徽相似的铜器中,这一种的年代略早。

新旺村窖藏的另一件鼎比较小,通高32、口径32厘米。重7.5公斤。器敞口,双耳立于口上,圆腹,圜底,三足为歸状。口下饰一周大小相间的环带纹,其下更有一道弦纹(图版肆,2)。铭文在器壁,仅“册傷”两字(图三,l)。从器形而论,它较大鼎为晚,大约是西周中晚期的遗物。

或横书,略无区别。按此字之象形或即表示该族所司之职守。传世铜器中有此种族徽的计七件,其中鼎(《三代》2-4-4;《贞图》上6)、廠(《三代》5•2-3;《通考》图版178)、规(《美掠》A486)、蚕(《三代》14•4•4;«故图》下上173)、壶盖(《三代》12•3•2;《西清》8•17)有图象可査。这几件器有的年代较早,如MS,容庚断为商器,也有年代较晚的,如鼎,与新旺村所出的小鼎形制、.纹饰都相同,也是西周中晚期的遗物。

'册员也是一种复合族徽,大概是由询族中之受命为作册者分衍出来的。传世的册鏡铜器有尊(《三代》11•29•3)、觥(《三代》17•28-1)和晅(《图释》121)。前二器彝"(图三,2、3),但二器均无图象。匯是陕西省博物馆1952年收藏的。器形前有流,后有螭首鎏,四足。口部一周重环纹,腹为瓦纹(图二,7)。铭册员二字,在腹底(图三,4)o通高17、通长32厘米。此匯和这次发现的小鼎铭文相同,器形风格和纹饰也完全一致,显然是同时的器物。这件匯的出土地

沣西一带曾经多次发现过西周窖藏铜器,而新旺村就是出土铜器比较集中的地点之一。据传,解放前就曾不断有所发现,但均已流散,而村中长老至今犹能言之。近年来的发现有以下诸起。1967年,在村西北发现一个窖藏,出土一盂一匾,出土时,铜盂倒置,便在盂内。盂有长篇铭文,器归陕西省博物馆甲。1973年,在村北又发现一处窖藏,出一鼎一盂,两器器形很大,花纹精细,唯无铭文。出土时,盂在鼎内,两器均倒置,器归西安市文管会⑭。1979年2月,又发现一处窖藏,出土三鼎一壶,器归西安市文管会。1980年冬,又在村南的W?崖上发现铜钟一件。而这次发现的窖藏则在铜钟的西南不及百米处。围绕新旺村发现这么多的铜器窖藏,这个情况值得重视,对于探索丰京遗址的中心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记陕西长安沣西新发现的两件铜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