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缝合怪:“民营经济31条”再为民营经济发展“撑腰”:扩内需促消费,民营企业大有可为

2023-07-27 16:21 作者:潜水的柠檬  | 我要投稿

当我们谈论民营经济,离不开一组数据“56789”——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但一段时间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变化,不少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受到一定影响,迫切需要完善一批基础制度、出台一批管用举措、推广一批经验做法。

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共有31条,进一步明确了民营经济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7月20日,国新办举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将于近期推出《意见》的“1+N”配套措施。尤其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促进民间投资”两方面的政策文件将很快出台。通过政策措施的集中推出,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切实推动《意见》落地见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细数了过去20年中央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从2005年出台“非公经济36条”,2010年出台“民间投资36条”,2019年出台“民营企业28条”,再到如今的“民营经济31条”。他说:“这一次更多地从问题导向、着眼长远发展的角度来部署,既要解决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对现实的关切,也在为未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制度性基础。”

多位民营企业家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媒体表达了自己的振奋:“这是值得所有民营企业振奋的一件大事”。

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是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瓶颈的有力举措

“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对国内国外均有积极意义。”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公平问题曾让不少民营企业有怨言,此次从顶层设计层面强化落实公平竞争,有助于激发民企积极性;也向国际传递积极信号,增加外资企业来华投资信心。”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指出,中小企业虽然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极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因此需要发挥政府在公共品供给、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势力抑制、改善营商环境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本次《意见》指出,要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备案、注册、年检、认定、认证、指定、要求设立分公司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准入障碍。同时,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机制,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强化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反垄断执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也在会上透露了更多相关落实工作,力争通过扎实举措,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比如,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持续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的清理,对市场准入和退出、强制产业配套或投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以及政府采购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另外,在市场准入方面,推出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开展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的通报。在招标投标领域,修改完善招标投标公平竞争的制度规则,制定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条例》。

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满足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

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发展所处环境不断变化。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28570亿元,同比下降0.2%,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民间投资减少5.17万亿元。

“民间投资近期表现不尽如人意,这显示民营企业家或者说民间资本的预期和信心仍需继续提振。宏观政策要发挥出效果,必须作用于微观市场主体,必须作用于市场主体信心的提振,否则政策容易陷入空转。”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当前应持续推动改革开放,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从理论认识、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上解决微观主体积极性不高、信心不振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平等获取投资项目相关的资源要素的投资环境甚至比公平的投资准入环境更加重要,更能够调动民间投资者的积极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指出,各地区要进一步推动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公平、透明配置,让民营企业平等、有效和相对低成本地获取投资项目所需的资源要素,从而也为不同所有者主体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各地可以主动作为,拿出一批盈利前景明朗的重大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形成标杆效应,切实解决“明放暗不放、虚放实不放”问题,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企业内生动力

人才是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招”,对此意见提出,要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完善民营企业职称评审办法,畅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渠道,完善以市场评价为导向的职称评审标准。“通过畅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渠道,规范了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有助于企业用人留人。”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院长鲁储生说。

良好的社会也氛围有助于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对此,《意见》提出要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大贡献和重要作用,培育尊重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在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方面,《意见》提出,将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立佳也在发布会上回应道,全国工商联接下来将一体推进产权平等保护与优化法治环境。深化法治民企建设,推进重大涉企立法。会同公检法司机关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推动沟通联系机制。

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民营企业,尤其是县域民营企业发展的一道难题。近年来,部分省市通过对接产业需求,发挥科技专家服务团作用等,打好组合拳,强化创新人才引培,畅通人才“引用育留”全链条。在《意见》领导下继续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和平台支撑,打造特色鲜明的县域人才发展高地,带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有助于民营企业创新突破。

持续推动改革开放,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中国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内生增长动力还不足,民营经济的信心仍有待进一步提振。”徐洪才说。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正在平稳复苏,但内生增长动力还不足。尽管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增长比较明显,消费支出却并没有明显增长,“也就是说老百姓还囊中羞涩”。

《意见》开篇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徐洪才表示,这是首次出现的表述,将民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到了战略高度,彰显出国家对于增强民企信心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这给民营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分析,《意见》建立了良好、稳定、正面的预期,稳定了市场信心,其中关于鼓励公平竞争、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等条例,有效减少针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多地发挥决定性作用,让民营经济有信心,积极参与到国内经济建设。

关于民营经济未来的机遇在哪里,徐洪才阐释,因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潜力大家都看得见,中国经济本身可持续发展、平稳向好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未来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速值得期待,民营企业可积极参与进来,其中有三大机遇:

第一,城镇化还有下半场。目前城镇化率刚刚达到65%,预计到2035年前后达到75%左右。未来十几年,还有后半场发展的机会,这是发达国家、西方国家没有的。

第二,数字化转型也赶上了一个机会窗口。全球性的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的应用是蓄势待发、刚刚起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这一块不仅将拉动新的投资,也会促进一些新的消费,像数字化的消费,一些数字技术的应用、消费的场景也会不断的创新。

第三,老龄化社会来临。从供给端来看,养老健康服务体系还是短板,未来有望加大这一块的投资,改善供给,也会创造新的商机。

徐洪才分析,中央的政策强调“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力度是空前未有的。

“民营企业家可以趁势而上借着政策的东风,抓住新的商机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就业还是收入增加、促进消费等等,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徐洪才进一步分析。


缝合怪:“民营经济31条”再为民营经济发展“撑腰”:扩内需促消费,民营企业大有可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