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能等待别人安排,不论结果喜悲,不枉在世上活了一场
生命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总不枉在这世上活了一场。
12—15岁,是青春期早期。
此时孩子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都在经历很多变化,如激素增加、大脑神经在进行修剪和重塑。
他们情绪变化大且快,忽阴忽晴。
他们忽然有了全新的思考方式,他们有更多能力运用抽象思维。
初中的孩子,常会思考一些比较重大的主题:死亡、社会变革、人生的意义,以及其他各种哲学问题。
这些问题让他们着迷,促使他们探索、读书,同时也会带来困惑迷茫。大脑的重新整合,使得初中生学习成绩波动大、做事常有各种疏漏。
别急着评价孩子的行为。
当家长为孩子的表现感到羞辱、暴怒时,要先把自己冷静下来,后退一步。

要努力了解真实情况,把孩子的表现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去观察。
要给孩子界限,但是,双方都先冷静一下,要有耐心,沟通才能进行。
12岁以后的孩子,自我在成长。
他们要挣脱父母的控制,走向同龄人群体。他们会把依恋从对父母,转向对同龄人。
遇到困扰,他们更多会与同学倾诉,而不是父母。
休息日,家长不一定能叫得动他们,但是同学约他们,一喊就走。
这时他们对于家长特别强制要他做的事情、要强加给他的东西,都会强烈反抗。
有时,明明心里知道那是对的,但为了表明自己有自己的观点和决定权,他们会故意做出与之相反的事情。
你越是反对早恋,我越是要找机会早恋。
改变互动模式,给孩子空间与信任,建立新的亲子连接。
孩子大了,家长不要再按老模式与他相处了:不要再把他当作听妈妈话的乖宝宝,他不再用单纯的大眼睛仰视你、把你看做神一样的存在,家长不再是孩子的天。
他不愿完全按照你的做法做事,他渴望摸索自己的新方式。
他不想时刻听到你的叮嘱和指导,他要自己试错,哪怕碰壁头破血流。
家长要放低自己一些,和孩子更加平等相处。
与他沟通时,不要用强硬的语气,不要搞权力争夺战。
你可以明确告诉他,你的底线要求是什么,他在怎样的范围内可以自己有权决定。
在此范围内,你尊重他的决定。
用行动表示:你理解他、信任他,愿意去了解他的感受。
把生活重心更多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
对孩子,抓大放小,不要事无巨细地监视。
家长控制过严,孩子就用很多能量来与你对抗。
家长要百分百地控制,孩子就会拿出整个生命来对抗。

家长给孩子一定空间,他就可以把这些能量用来思考、判断、发展,通常他反倒会做出更好的决定。
不断去尝试,以新的姿态,和孩子创建新的连接方式。
给他的群体活动提供场地、资源和帮助。
偶尔把自己的事情征求他的建议。
家长学习并且请教孩子。
请他以大孩子的身份来参与你和亲友同事的聚会,给他更重要的职责。
用间接的方式去影响他。
这不是说家长对孩子要大撒把。
我们除了直接与他谈话之外,要更多学会用间接的方式去影响他。
对于小学的孩子,你仍然可以与他讲很多大道理,他都会认真听进去。
但是对于初中生,他们会反感道理的灌输。
要提供一些资源,让他自己去探寻,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来。
家长此时影响孩子的技巧特别重要。
要有技巧地做,如果不做,就是把影响权完全教给了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