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成绩公布前,这4项复试内容要准备好
年过得真快,我又开始忙碌了。从考研初试结束到现在,你们该玩也玩得差不多了,所以咱就收收心好好准备复试。
考研初试成绩大概在2月21日左右陆续公布,还有20天的时间,所以今天给大家说说咱们可以先准备哪些内容。

2月下旬公布初试成绩
3月中旬公布分数线
3月上中旬公布复试方案
4月左右开始调剂
4月下旬复试基本结束

大家都知道,英语是个慢工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准备。
尤其是口语不好的学生,更需要花时间准备,而且还不能是默默准备,你得出声,你得去说。
大家可能会在笔试中遇到英语,比如人大;也可能会在面试中被提问到或者抽到英语的问题,这两种是绝大多数学校的考查形式。
那应该怎么准备呢?从简单的英语自我介绍和介绍自己的大学生活这些生活类的简单主题,到专业问题,都需要准备。
01 专业词汇
考研难度与日俱增,原先大多都是问一些很常规的问题,但现在各个院校提升了难度,会考查专业问题,会掺杂很多专业词汇。
比如询问你对终身教育的看法,首先就会用到专业词汇lifelong education;也可能会问你人工智能加教育,也可能会用英语问你怎么看待惩戒权。
其实如果把惩戒权的英文摆在大家面前,可能咱还能猜出来是什么意思,但如果是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口语表达,那大家可能就不知道他在说啥了。
所以,大家首先需要准备英语专业词汇,教育学的英语词汇或者你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比如学科教学物理或者化学等相关的专业词汇。
02 准备问题
虽然可能会涉及到日常类英语问题,但复试英语考试大概有60%的概率会考查专业问题,而非那种唠家常的问题。
提前准备心理就有底,所以大家要早做打算,生活类日常类的问题要准备,自我介绍和常见的可能的专业问题也要提前准备。
大家要把该整理的专业词汇、专业表述整理出来,该写的写出来,该背的地方背一背,多练习口语表达。
03 练习对话
如果你能找到外教或者和你一样的专业和方向的考研同学,最好每天都一起进行英语对话,每天练上半个小时,这种练习对你未来的复试帮助巨大。
据我观察,投入的时间和持续性越高,在正式复试的时候能输出内容和熟练程度就越好,考上的概率也就越高。

补充一下,凯程复试课程中有专门的英语辅导。
第一部分
初试成绩公布前有英语通选课,会为大家介绍难度、讲解题型,还会带大家准备自我介绍、常见的非专业和专业问题。
第二部分
等初试成绩出来后,也有针对性的英语实训课供大家选择。

今年疫情放开了,今年也有线下复试的可能,这就意味着除了面试,还可能会恢复笔试。
如果有笔试的话,题目就会出得很丰富,需要大家认真准备。
往往各个学校在招生简章的专业目录中,会说明初试的参考书和复试的参考书;也会有一些学校像北师大不给定复试的参考书,这就需要去询问师兄师姐,应该提前去看什么复试参考书。
举个例子,如果我是学前教育或者学前教育学,复试要专门看学前教育学原理以及发展心理学之类的很多内容;如果是比较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就会考查相关的著作。
大部分院校都会对各专业规定复试参考书,那大家就得去读。一个专业的基础性科目和知识,大家需要了解。
当然我不能给大家说,所有考题均来自于复试参考书,因为我看到很多复试笔试题还有很灵活的、开放性的问题。但如果你一点都不看复试参考书,笔试和面试会过得更加艰难。
有同学说自己看不懂,那就回想一下自己是怎么准备初试的,迁移学习方法去准备复试。
大家不能想着,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有人细细地嚼碎了讲给你才能学下去,这是小学生的学法。已经走过了初试,自然而然就学到了很多学习方法,要学会利用它们自己搭建知识结构,把复试的书读下来。
这样等到你真正确定自己可以进入复试之后,再请师兄师姐给你指导一下,画画重点,说说往年的真题形式等,给你做一些参考。
如果说让师兄师姐非常详细地把书中每个知识点都讲下来,那至少需要30个课时,甚至需要40个课时,不然讲不清楚。但复试备考的时间很紧,需要大家快速准备,而且通知复试到正式复试的时间非常短。
所以你最好自己提前读完,让师兄师姐画龙点睛,师兄师姐的作用就在这了。

关于面试的准备,不同学生群体是不一样的,得分类来说。
01 学科教学类专硕同学
学科教学类各专业的考法都不一样,大家要按照自己院校专业的方式准备。
试讲说课
比如东北师范大学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大家可以每天站在镜子前练习讲课,流畅的表达和仪态都是练出来的。

抽题回答
可能是某学科教学和课程类的知识,会靠近我们在初试所学的课程与教学,但又结合了你的具体学科;也可能是直接考查学科里的具体知识。
比如说学科物理询问初高中和大学物理知识,学科数学询问数学定理,这与每个学校中老师们的教学风格紧密相关。
有的学校上来就考说课试讲,来确认你有没有教学的潜质;有的学校认为老师的知识量必须过关,与其问你空洞的教学与课程类的知识,不如全部考查学科类的知识是不是过关,知识掌握得非常好,范围足够大,才是当老师的料。
还有的学校以抽题的方式,既考学科知识,又考课程与教学类的知识。
因为考查范围大、考查侧重点不同,所以一般同学们会寻问师兄师姐做一些答题的信息了解,缩小范围去准备。
比如说课试讲的抽题教材范围,大家就按照学校规定的来,那么多教材一定要多花时间提前准备好;如果你们学校是抽题,一定要问抽的是学科知识类还是课程教学类,然后努力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总之,不管是哪一类,准备工作都不轻松,大家要多给自己留时间。
02 学硕/非学科教学类专硕同学
你们主要关注抽题,而且会非常灵活。
可能会让你汇报一本名著,还有比名著考频更高的政策、热点、事件和现象等随机性的问题,这时你读的论文、分析类文章越多,可能对你的帮助就越多。
大家的准备应该趋向于自己的专业。
比如比较教育学应当读几本专业范畴内特别关注的东西,课程与教学论的同学就多去读一些课教论方向的名著,因为老师们在专业方面看的书籍文章更多。
年前给大家推荐了复试书单,凯程的名著导读课到今年也积累了各个方向的相关名著,能够引导大家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更高效地读书,一点书都不读是没办法应付考试的。
说起凯程的名著导读课,我来给复试班学员说件事儿。
大家可能都看到了,之前我们开了一个免费论文带读的活动。这段时间我又想了想,论文带读确实拓展了大家的教育视野,但没有展示出阅读论文的过程。

我也确实看到有同学说看完之后还是有点迷茫,或许这种阅读论文的能力也是需要给大家一些指引的。
所以,最近我们针对23考研的凯程复试学员,除了对论文重点内容进行文字版批注外,我还联系西贝老师和山海老师来录制了论文带读的视频小课。
希望可以通过视频来带领大家学会如何阅读一篇论文、如何学习一篇优秀论文中体现的学术思维,以及当前学术前沿所讨论的相关问题及其拓展内容。
凯程23考研复试学员从23学员中心的名著导读入口进就能看到了,原来的教育名著系列课变成了教育名著、论文导读系列课。

读名著很花时间,研究生导师对于读名著一般是有要求的,可能一周读一本,有个别书很厚的两周读一本,研究生都叫苦连天。
现在有很多同学说一个月只能读一本名著,好家伙,三个月过去读了三本名著,有可能还没读完,更没有读透,怎么给老师做相应的汇报。
我最怕的是,有同学到了考场上,老师的问题是请谈谈你读过的名著,并就其中一本进行汇报。如果你体现出只读过一本名著的感觉,老师一听就明白,你读书不多,印象就不好了。
所以,请同学们根据每个人自己的专业和方向去选择你的学习范畴,认真做好复试准备。
03 复试面试高频50问
为了让同学们的准备更有方向,今年凯程做了一个很辛苦的工作,我们针对各个专业,准备了全国各校在本专业里最常见的50个问题,当然有的学校可能就40个问题,有的学校它可能是要到60个问题。
我们就是搜集各校的面试题,再进行归类讲解,让同学们知道大多数院校会问这样的问题,有方向有准备就有底气,也有更多上岸的把握。

每个专业里的常见50问的讲解,近期就陆续跟大家见面了,我觉得这工作做起来很辛苦,但是是同学们需要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准备一份好的个人资料是很花时间的,但是有同学不知道个人资料的重要性。
个人资料是对自己上大学以来优秀内容的全面展现,是老师选择研究生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他会感受你的大学有没有虚度,你有什么能力和潜质等。
不管是不是跨专业考试,你都得认真对待,但一份好的个人资料是需要长时间来进行准备的。
也有同学会说学校没有要求要交个人资料,注意,据我所知,全国只有大概10%都不到的学校,只需要你带着一张嘴上考场,不收个人资料,剩下大概90%的学校都欢迎同学们上交个人资料,其中大概60%的学校直接会说明请上交个人资料。
可见个人资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线下面试的时候,同学们可以直接带着个人资料现场展示。
个人资料都包含什么?有的学校要求提交简历,有的学校要求提交个人陈述,有的学校要求PPT汇报,有的学校没有具体要求,形式还是多种多样的。

我在凯程往往要求同学们上交个人资料不能只有一份简历,要准备得多样性一些。
你有论文可以附论文,有读书随笔可以附读书随笔,有自己的观察日志、实习报告之类的都行,总之能够丰富地展现自己就可以。展示个人资料是一个绝活,好多同学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特长都展现进去。
我会在复试课上专门讲解个人材料,还会展示以往凯程学生优秀的个人资料,展示得越多,对你的启发就越大。
历年没有人觉得这样的课程是多余的,因为很多同学都很纳闷,简历都写不明白,还能准备些什么。往年也有师兄师姐简历不丰富就不准备简历,准备其他可以证明自己优秀的材料。
其实这件事情可以非常个性化,也非常考验你对自己创造性的安排,个人资料这块我将在课上单独给同学们来说明。
1月初的直播中,我也给同学们说了复试备考的一些具体情况,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去看看直播回放,后期我也会分具体的主题来给大家更详细地指引复习。
凯程拓展阅读

复试准备不要一边觉得早,一边又怕迟,焦虑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总是想得多做得少。行动起来就对了,细水长流就是准备好复试的主要方式。
诸位同学,今天我就先说到这,后续我们再单独来介绍复试当中的一个个小主题,欢迎大家关注,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