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一挖中国民族主义者嘴中“华夏”的历史本义
《左传》襄公四年里,晋悼公与贵族魏绛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戎”有过一番讨论。魏绛称: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也。意思是:戎人居无定所,看重财货,轻视田土,那么我们可以用财货收买的办法扩张领土(从戎人手里买地,拿来开垦)。
在这段结论之前,魏绛以“华”称呼400mm等降水量线以南(大致是这个位置)的国家/人,用来与“戎”做对比。还举了夏代后羿喜好射猎,荒淫政事(指疏于管理农奴,记录粮仓)来警告晋悼公不要沉湎射猎,把扩张来的领土开辟成猎场,而不是田地。
这些对比,使得“华”字拥有一个深层内涵,即指以农耕为业的国度是能够被称为“华”的。华,是农耕民族的意思。
“夏”字的含义就更加直接,《国语·周语下》中,太子晋劝谏周灵王不要壅塞谷水、洛水的河道,陈述了禹治水并得到上天垂赏的事迹: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禹之所以被赐氏为“有夏”,是因为禹治水能够保证农作物的继续种植。直接把“夏”和农业搭上关系。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尔雅》中对”夏“是这样解释的: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助长农作物成熟长大。扬雄在其语言学著作《方言》中更是直言:夏,大也。因此郑玄注《尔雅》时就要写上”假,大也“的字样。“夏”的含义依旧是与农业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用“诸夏”来称呼中原诸国,亦是借用此意。
由此可知,“华”和“夏”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同义字,“诸夏”和“诸华”是同义词,孔子也是这样用。它们都指的是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国家,比唐代才出现的“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这种说法要更久远,也更体现“华”、“夏”两字的本质。唐代的这种说法,显然是鸠占鹊巢式的解释,把“礼”的内涵生生套用在“华”、“夏”两字上面(也是把当代观点,硬生生套用在古义上)。不讲清这点,是不妥的。
而至于用“礼”来区分中原民族和边疆民族,形成民族歧视也是后来者,最开始只是战争借口,为了报复游牧民族对农业社会的掠夺。而且“礼”从来不会成为已知族群的固有产品,“礼”的受众向来是扩张性的。荀子曰: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积靡使然也。楚和越是当时标准的非中原国家——也即蛮夷国家,但蛮夷之所以为蛮夷,只是环境使然。孟子曰: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只要学到中国之道,也可变为“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