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治感冒的历史谈西医治疗感冒的弊端。要说这个世界上无人幸免又无法根治的病,那一定
由治感冒的历史谈西医治疗感冒的弊端。要说这个世界上无人幸免又无法根治的病,那一定是感冒。现代医学称这种病症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称这种病症为“外感病”。 世界卫生组织织推测,每年流感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人死亡。历史上杀人最多的一场瘟疫,也不是什么霍乱、天花、麻疹这种烈性传染病,更不是中世纪的黑死病,而是 1918-1919年横扫全球的“西班牙流感”,约5000万人死于这次流感,死亡规模甚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阵亡人数。 感冒不仅本身会要命,还还会诱发肺炎、鼻炎、哮喘、咽炎等很多慢性病,甚至诱发一些要命的疾病,例如死亡率高达75%的爆发性心肌炎大部分的都是感冒引起的。 其实我们由中国治感冒的历史我们却发现西医治疗感冒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对于那些人体受到寒邪侵袭,机体产生抵抗排异反应,产生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疼痛、鼻塞声重、流涕、咳嗽等症状的感冒,其根本病机是伤于寒邪。 出汗能够祛除寒邪,汗一出,寒邪一除,感冒自己就好了,对于这类感冒,医生和大众都比较好把握,只是在各个年代,汗法的措施不同而已。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今天给大家总结总结感冒治疗的近代演变史,看看这类比较单纯的感冒是如何用“汗法”治好的。 1在鸦片战争以前,国人大多数看中医,用中药治疗外感病。 当时北方的中医大都用《伤寒论》或者《医宗金鉴》的麻黄桂枝类方发汗治疗。——汗法! 2到了解放前民国时期,民不聊生,普通老百姓感冒发烧,根本看不起医生,也没钱抓药。 但是感冒发烧的原理大多数老百姓都知道,所以就用“土办法”发汗,比如喝热姜水发汗,汗出后热退身凉,病就好了。 当时的姜汤就相当于一副麻黄汤!生姜作为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辛温,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汗法! 3解放以后,五六十年代,缺医少药,老百姓仍然延续用这些土办法治疗感冒,比如“喝面汤”,大多数可以一汗而解。 那时候因为穷,吃面条就是饮食生活中的巨大改善,所以面条(汤)很热就吃进去了,汗马上就出来了,热就退了。 顺口溜:“头疼脑闷,面汤一顿”。 当时的面汤就相当于一副麻黄汤。——汗法! 4七八十年代后,开始盛行安乃近、去痛片、解热镇痛片、阿司匹林等各种感冒药,主要成分都是“乙酰水杨酸”和“氨基比林”。 乙酰水杨酸和氨基比林都有解热作用,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PGE1的合成和释放,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 顺口溜:“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一包”。 乙酰水杨酸作用就是发汗,就能达到麻黄汤的效果。 乙酰水杨酸的作用就相当于一副麻黄汤!——汗法! 非常戏剧性的是,现代医学对“感冒”束手无策。现代医学治疗感冒,采用的是针对局部症状进行缓解用药,旨在让患者在自愈期间降低难受程度,从而坚持到自愈。大致是有一套格式化的治疗方案,如果患者发烧,肢体疼痛就采用解热镇痛药、例如布洛芬,复方阿司匹林等,这样可以缓解发烧,肢体酸痛;如果患者打喷嚏流鼻涕的,用抗组胺药,例如马来酸路苯那敏,它可以缓解打喷嚏症状;如果患者咳嗽,就用镇咳药,例如右美沙芬等;如果患者鼻塞,呼吸困难,就用拟肾上腺素药,例如盐酸伪麻黄碱等,它可缓解鼻塞。当然,各种抗生素,各种输液用起来也毫不手软,反正只要吃着药片打着针,患者心里就有盼头,坚持坚持一两周,嘿,你看还真好了。所以,很多人认为,现代医学能很好的治疗感冒,“科学迷信”就这样神奇的被建立起来,然后在全球撑起了几百亿美元的感冒需求市场。 在确诊感冒后,大部分大夫都会建议你多休息多喝水。几乎所有的西医医生都知道,现代医学没有有效治疗感冒的药物和方案,所有针对感冒的用药都只能是”安慰剂”,但是在患者的“科学迷信”和医疗机构的“利益驱动”下,医院诊所里是人满为患,吃药打针,热闹的如火如荼。花大几千人民币,治疗不好一个感冒,成了时下诟病医疗机构和表达人民对医疗机构失望的一种社会现象。殊不知,这本身就是个死循环,它本身就是治不好,你又非要让它治,简直无解。 可以说,感冒对于现代医学来说,就是不治之症,虽然大量的感冒类药品只能缓解症状(就药品的功效来说,缓解可以理解为无效),不感冒这个永不消失的疾病仍然撑起了庞大的医药物市场,也占用了大量的国家卫生资源。 据中国非处方药协会的统计显示,在中国自我诊疗比例最高的常见病症是感冒,占常见病症的89.6%,高出第二位3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众多的感冒药目标消费者不再去医院治疗,而是到药店自行买药。城镇居民在OTC的消费上,感冒药占到85%,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消炎药55%的比例,这种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现阶段,在中国药品零售市场中,感冒药的销售额约占药品零售总额的15%,市场规模高达约500亿元,中国应该是在治疗感冒上花冤枉钱最多的国家,浪费公共医疗资源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感冒医药市场,并形成了具特色的“感冒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