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第④弹!初唐时期的文学家及其作品
文学史第④弹
今天给大家梳理初唐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及其作品!
1.卢思道

卢思道(约531—582),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北齐时,为给事黄门侍郎。北周间,官至仪同三司,迁武阳太守。入隋后,官终散骑侍郎。卢思道的诗长于七言,对仗工整,善于用典,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已开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有较高地位。《听鸣蝉篇》抒发客愁乡思,讥讽长安权贵“繁华轻薄”的生活,词意清切,寄托较深。《从军行》以刚健激扬的旋律刻画边塞军旅生活,改变了南朝此类题材多写思妇相思之苦的缠绵笔触,展现出贞刚之气与苍劲的骨力。
2.薛道衡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 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其诗虽未摆脱六朝文学浮艳绮靡的余风,有些作品却具有一种刚健清新的气息,如与杨素唱和的《出塞》第二首就写得雄健有力。其代表作《昔昔盐》描写思妇孤独寂寞的心情,细腻传神,尤以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最为新警,甚至传说隋炀帝因嫉妒薛道衡的才华而将其杀害,而最令炀帝嫉妒的就是这一联。薛的小诗 《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构思巧妙,情思婉转,也是脍炙人口。
3.虞世南

虞世南是贞观宫廷诗人最杰出的代表,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少年受到陈朝文学家徐陵赏识,陈朝灭亡后,与其兄虞世基一起进入长安,时人比作吴亡入洛的陆机、 陆云兄弟。虞世南在隋时是隋炀帝的文学侍臣,入唐为弘文馆学士,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公,又工书法。其作品亦多写景咏物之作,饶有生气,如《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芬芳禁林晚,容与桂舟前。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然。绿野明斜日,青山澹晚烟。滥陪终宴赏,握管类窥天。”又如《发营逢雨应诏》中的两句“陇麦沾愈翠,山花湿 更然”,描绘雨中景物,用词新警,刻画极工,杜甫名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然”就受到虞诗的影响。虞世南的咏物诗也有特点,如 《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寓意巧妙,刻画入神,后人把这首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同题之作,推为唐人咏蝉诗的“三绝”。
4.李百药

李百药(564—648),字重规,博陵安平(今河北饶阳)人。7岁能属文,隋文帝中授东宫学士,兼太子舍人。隋炀帝即位,贬桂州司马。降唐后,被高祖贬为泾州司户,太宗即位后召拜中书舍人,寻为礼部侍郎,曾撰《北齐书》50卷,兼擅史笔、文才。李百药也擅长咏物、写景,其《咏蝉》《咏萤火》是很出色的咏物诗,两首咏物诗都有较深的寄托。他的《火凤词》二首和《寄杨公》,在声律形式上已符合五律的“粘对”要求,内容情调上近于梁代宫体诗。
5.上官仪

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移居江都(今江苏扬州)。唐太宗贞观初,举进士。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转起 居郎。常参与宫中宴集,奉和作诗。高宗时,为秘书少监。龙朔二年(662),拜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因建议高宗废武后,为武氏嫉恨。麟德元年(664),受诬参与梁王李忠谋反,下狱死。上官仪工于五言诗,他的诗多应诏、奉和之作,辞采华美,对仗工整。如《奉和秋日即目应制》“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以飘忽动感的意象,表现季节迁变之无常,极具匠心。这些作品笔法独到、情思婉转,极大地提高了五言诗的体物写景的艺术表现力,时人谓之“上官体”,成为当时人争相摹仿的对象。上官仪又撰《笔札华梁》,将六朝以来诗歌的对偶方法归纳为六对和八对,各以名物、声韵、造句、寓意定类相对,利用汉字特点使之程式化,对五言律诗的定型有积极意义。总的来看,上官仪的诗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在唐诗发展史上,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6.初唐四杰

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四杰都生活在高宗武后朝, 他们才华过人,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皆以文章擅名,史称“初唐四杰”。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有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糜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他们的作品表现了积极的人生理想,歌咏新朝的宏伟事业,展示了刚健的气骨。对诗歌声律的发展趋势并不排斥,其诗作的律化程度较之高宗朝前期的宫廷诗人有所提高,对歌行的创作有较大贡献。
7.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他在武后时期登上文坛,诗文兼擅,今存诗120多首,文110余篇。他追求复古,其创作与当时宫廷文人的文风,有着极大的不同,他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在这篇诗序中,陈子昂指出晋宋以来文学“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主张通过恢复“兴寄”与“风骨”来继承风雅传统。这一主张,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他还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美学理想,通过“风骨”与辞采的融合,创造新的美学境界。总之,陈子昂在艺术上追求汉魏风骨,注重比兴寄托,确有助于荡涤初唐诗坛的齐梁习气,开创了唐诗的刚健风貌,这些都是他的贡献。同时也需要指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实践也有对南朝辞采过于否定的片面性。
8.文章四友

宋之问(约656—约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宋之问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他曾以善作应制诗,得到武则天恩宠,但诗意较为深沉的,是他在流放途中创作的作品,如《度大庾岭》,刻画贬谪途中,去国日远、归期无着的茫然心情,感人至深。五绝《渡汉江》也很善于刻画内心复杂的情绪,诗人长期远贬,离乡多年,返乡时复杂微妙的心绪,只通过寥寥数语,就获得真切的传达,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功力。
9.沈佺期

沈佺期(约656—约716),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沈佺期的诗很讲求技巧,如《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诗》“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人日重宴大明宫赐彩缕人胜应制》“山鸟初来犹怯啭,林花未发已偷新”等,都是构思精致的作品。其获谴下狱和流放岭外时,坎坷的遭遇和更为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其作品更具深度,如《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声律谐畅而蕴含深厚,融入了丰富的人生感慨,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他的乐府古题之作,也多佳篇,例如《古意赠补阙乔知之》。
10.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约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宋之问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他曾以善作应制诗,得到武则天恩宠,但诗意较为深沉的,是他在流放途中创作的作品,如《度大庾岭》,刻画贬谪途中,去国日远、归期无着的茫然心情,感人至深。五绝《渡汉江》也很善于刻画内心复杂的情绪,诗人长期远贬,离乡多年,返乡时复杂微妙的心绪,只通过寥寥数语,就获得真切的传达,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功力。
11.吴中四士

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