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2-09-28 18:14 作者:Sernaxif  | 我要投稿

我想回忆起这一切的源头,但是找来找去,已想不起当时的我在想些什么了。

那就从头说起。

2016年,中考结束。我在家里实在没事,天天刷知乎度日,有意无意地,总会刷到几个和就业相关的问题。那时候计算机的热度已经起来了,只是还远未到今日这般狂热的地步,大家当时认为第一的专业,还是金融。

如今想来这应该归功于2016年是2008年之后我国流动性投放最高的一年,大批救市资金进入市场,房价和金融学的高考录取分数不约而同地走高,有关投行、四大的神话氛围开始塑造,知乎上的问题也言必及定制西装、精算师、进口咖啡、操盘手、陆家嘴云云,把我迷的神魂颠倒,恨不得立马学了金融,化为陆地神仙去了——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考虑过职业的问题。

而在知乎聊有关金融的话题时,很难不聊到两财一贸。

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不仅是2016年,哪怕在金融已经略显式微的如今,这三所大学依然有着其余211难以比拟的超高话题度,凭借其优势的地理位置和在财经领域深耕多年的积累,在金融专业上的地位使得大部分学校难以望其项背。在金融领域内被誉为“清北复交人”下的第一梯队。

在2016年,两财一贸更是收到热捧,高考录取分数线达到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高峰期,其中上财隐约摸到南京大学的边缘,如今看来这已难以想象。

看了这么多回答之后,很自然地,从上高中起我就打定了主意要学金融,也因为还没有对北京祛魅,更加想去中财和贸大(这些都是建立在我自知上不了前五所的基础上的),我还记得我在数学必修一的前言下的空白里写了“CUFE”和“UIBE”,分别是中财和贸大的英文缩写。我也记不清我在高中写了这8个字母多少次了,可能每本课本上都有,想起来之前看到考上北大的学姐把“北京大学”四个字摆在书桌上鼓励自己,当时觉得不屑一顾,现在想想,自己也不过俗人一个罢了。

高中三年和金融有关的事情不多,略去不表。而高考分数出来后,我自知自己已经没有可能上两财一贸了,但是学金融的想法还没有变(在读了三年理科后事实上还加强了不学工科的想法),甚至连西财、中南财也比较危险,所以第一、二志愿分别报了西财中南财收分偏低的专业,寄希望于冲上这两所财经211,将来转到金融去。

幸好,我被第一志愿第一专业直接录取,成为了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的一名学生。

与此同时,本省当年高考大暴冷,贸大、上财纷纷断档,但因为我没有报,所以遗憾错过了。

如今想来,报志愿时还是比较死板,只着一步,难看全局,没有看到财经类院校整体下滑的趋势,只是凭借去年的分数线在报,有所失误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今说来云淡风轻,但是当时要说我不难受,那确实是假的,直到大二,我才逐渐摆脱了这种苦恼和遗憾。

来说说西财吧。

本来我是只报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个财经211的,但是我父亲说,既然报一个,不如俩都报上,把更中意的放在前面,我想了想,觉得成都比武汉好一点,西财名字比中南财更简洁,双一流学科也是应用经济学,就把西财放前面了。报的是保险学院,只是因为保险学院是前一年西财金融大类里分数线最低的学院而已。事实上,现在的我对当时自己在报志愿时的一系列决策是比较满意的,除了没有看清财经211的趋势之外,剩余的判断都是准确的,在人生的这一次重大选择中,我表现不错。

而西财也成为了我所倚重的母校,我将以财大人自居,并为之而骄傲。

刚一入学,我还抱着转到金融的目标,参加了CFA实验班的选拔,最后成功录取,但因为其五位数的学费放弃了,打算大一结束后转专业到金理实验班去。结果因为在保险的大一GPA排名还可以,担心转过去后排名大幅下滑,就压根没去转,留在了保险。事实证明这两个选择都无比睿智,但凡选错一个,我的生活都将翻天覆地——因为金融学院作为财大第一大院,内部竞争非常激烈,保研排名更是采用全院通排这种恐怖的模式(今年金院某专业第一没有保研资格,盖是此制度的作用),相比之下,保院整体气氛比较友好,大家躺的都很平,两者权衡,显然还是后者更加适合我一些。

不过如今保院正式划归金院,还是值得叹惋一番,以后的保险学生,恐怕也无法躺平了。

在我求学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让我留下很深的感情的,因此财大才更显宝贵。在财大的三年,我基本上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无论是授课老师、辅导员、相关资源,还是后勤、食堂、基础设施,财大的表现都非常不错,疫情导致的封校我也可以理解(大四上学期最大的一波封校我没赶上,也没办法),因此我没有厌恶财大的理由。

闲话一笔,2019年的国庆,我的父母来到学校看我,从而也能够陪着父母在校园里转一转,如果是在如今防控措施下的学校,恐怕一桩心愿难了。

接下来,就谈谈保研吧,这也是此文真正想聊的。

高考报完志愿,我就了解到了保研这回事,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多么美妙的一个词,其背后所隐含的机遇和诱惑,哪怕在当时我看来也足以令人倾羡,所以就有了保研的想法。一件趣事是,当时我问一个高中朋友,他是不是也打算保研,他给我纠正说“什么保研,那叫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他的态度也是自在不言中了,最后这位高考失利的朋友保研去了中科大,我衷心地祝福他。

在2019年,财大还是有直升推免的机会的,比如美模拿到F和O奖,全队都可以保研,我当时就有了参加数模的想法,后来也机缘巧合地组了队,比较幸运地拿了F奖,可惜刚拿奖学校就取消了直升推免的规定,美赛也不加分了,每每想到这点,还是略感遗憾。

不直升的话,正常保研是70%GPA+30%综合加分,GPA自不用说,综合加分主要由比赛、荣誉称号、论文三大项目构成,所以在我研究了一遍保研细则后,打算从这三个方向同时下手。

比赛基本都是和数模队友一起打的,国创、本创、挑战杯之类的,但是最后加分的比赛却是和另外一队人一起参加的保险竞赛,只能说命运无常。荣誉称号基本是通过比赛和论文堆出来的,感谢为我投票的同学,我认为我班在这方面的处理还是公平公正的,起码我没有见到明显的舞弊现象。

其余的诸如志愿者、北大暑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等等活动,虽然和保研无关,但是做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收获,不再一一细表了。

论文真正的开始写作应该是在大二的下学期,我选修了杨进老师的《STATA软件应用》,更加规范地了解了STATA的操作之后,写了一篇实证的文章,请老师为我修改了一下,在大三上学期投出去了,结果因为邮箱打错了,导致我一直认为我投递失败,沮丧了很久。2022年2月又一次投递才终于成功。这篇文章因为我任第一作者,教授任第二作者,担心会不会受到学校“和职务明显高于自己的作者一同发表的论文不加分”规则的影响,在2022年3月紧急赶了一篇论文,投给了另一家杂志,也是有惊无险地在保研之前发出来了,最后是用的这一篇。

本科期间,我零零碎碎也写了不少的论文,但是对于我是否真的有能力走向科研道路,却一直徘徊不定,因此我拒绝了中财夏令营的直博offer,学校是好学校,只是直博这个选择对于我来说还是太过冒险。

剩下的就是GPA了。

实话实说,我在大一、大二第一学期的GPA表现还可以,都拿到了奖学金,但是之后的三个学期,我一次奖学金也没有拿到了,每次的排名大概在40/100左右,是很差劲的表现。事实上,在2021年暑假,因为我的GPA只排在20多名,我一度怀疑自己没法保研了,花了一笔钱报了考研的辅导班,考研和保研之间巨大的落差在不断地折磨我的身心,导致大三上学期我过的非常煎熬,甚至想彻底摆烂,转向考研,最后GPA的结果也是惨不忍睹。在2022年寒假返校之后,应该是保研的前景最黑暗的时候,排名在20名以后,刚刚知道美赛不加分的消息,几无可以拿得出手的奖项,我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在论文的加分能使自己来到15名左右,然后保到本校罢了。

在这样的浑浑噩噩中,又过了半个学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排名其实包括了5名交换生,实际的排名是十来名,我大受鼓舞,因为这样可以通过加分进入前十了。

之后就是疯狂地投递学校,不断地面试,争取拿到offer了。当时还没有考虑过想了三年的两财一贸,觉得能搏上厦大就算赢,上财压根就没有报,但是中财的入营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所以之后也报了贸大。总体来看通过率大概在30%,比我原本设想的要好得多了,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南开拒了我三次。托此洪福,这个夏天基本上是我经历过的最煎熬的夏天,每天都在各种压力中度过,每一天都在焦虑。如果展开来讲,又能聊一篇文章,所以还是我自己慢慢收藏吧。

感谢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以及母校西南财经大学,愿意收留一个排名两位数的学生。

感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最终给了我最满意的结果,毕竟我想去这地方想了六年了。

感谢给过我帮助的所有人。

如今再想到2016年那个想学金融的自己,既不打算嘲讽,也没觉得不堪,人嘛,有个想做的事情挺好,毕竟现实和自己的想法,基本都不会太一样的。

在我上大学之前,我曾写道有一天要学李白出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如今看来,我是做到了的。


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