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笔记·李白(1)——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2023-10-06 19:08 作者:春日之酒  | 我要投稿

李白是一个不羁的天才。

按叶嘉莹的话来讲,李白是“仙而人者”。这个不受拘束的天才不幸落入人间,可人间到处都是罪恶、处处都是约束,他不论身在何处都是很痛苦的。所以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诗歌,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之中的一种腾跃的挣扎。可无论他怎么拼命地腾跃,始终都无法突破这个网罗。

他的一生,都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

*

回溯李白的成长经历,他从小接受的是一种不受拘束的教育。“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他广泛地接触各家学说,其中也包括儒家思想。

对儒家思想,李白有肯定的一面,也有否定的一面。

《论语·述而》中记载了孔子对颜回的一段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被任用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任用就收起自己的主张,只有我与你能做到这样。这句话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于仕与隐、进与退、入仕与出世的政治选择和人生态度。

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向外或向内的追求。一个人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去完成自己的追求与理想、施展才华与抱负固然很好;可当对外的追求无法成功时,至少也要完成自身,“自我完成”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自己。

所以,“用之则行”是兼善天下,是仕;“舍之则藏”是独善其身,是隐。这两种观念在儒家思想中是互补的。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心中都有“仕”与“隐”的情意结,各人的情况也有不同,单就李白来将,他是把“仕”与“隐”结合在一起去追求的。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中可见李白是极为推崇鲁仲连的。

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高士,当秦国围赵,魏国不仅袖手旁观还劝赵奉秦为帝时,鲁仲连挺身而出,义不帝秦,大大鼓舞了赵国士气,最终竟逼得秦将退军五十里。此士何等豪壮!当赵相平原君以千金酬谢鲁仲连时,他又坚持大义,坚辞不受。不慕名利,何等高风亮节!

李白曾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以鲁仲连自比:“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他希望建立一番功业,但又认为追求名利是可耻的。他的理想是在建立功业之后飘然而去,不接受任何名利和禄位的奖赏。

李白这个“不羁”的天才,不愿去遵守那些死板的礼法,故而他否定的是拘守礼法的“俗儒”,而他内心怀有建功立业后拂衣而去的理想,他又肯定儒家用世的意志。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人生在世,总要为这个世界贡献点什么,这是儒家所追求的“不朽”的愿望。

叶嘉莹将李白求仕总结为三个原因:

(1)受儒家影响,追求不朽;

(2)他是一个天才,他不愿使自己的生命白白落空;

(3)李白生活的时代,前有朝纲败坏,后有安史之乱,是一个亟待拯救的危乱时代,他将拯救时代危乱视为自身使命。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笔记·李白(1)——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