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tlebots2021 第5集 赛后分析总结

勘误、补充等请见评论区
以下来源适用于不止一场:
第五集赛后讨论贴:/r/battlebots/comments/sivlsv/go_here_to_discuss_the_early_showing_of_episode_5/
RoboCast每周访谈#106: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w0-ucReruA
(本周嘉宾是P1领队,自述本届比赛中的红蓝二队很难相互在比赛进行中沟通,连对方的倒数裁判都见不到)
————剧透警告————
1 Free Shipping vs Uppercut
二队都没有专门的分析,但是Uppercut于周末举行了自由问答(AMA),确认了左行驶系统确实出了问题,应该是电调烧了。但是我真的很想知道为什么Uppercut竟然能打飞Free Shipping的前铲们……

(我默认motor controller和ESC是一回事,都是负责输出电流的部件,如果写错了请指正)

可惜了这次连赛后图片都找不到,只好抓一张官方推特上的截图凑数。FS的燃料箱爆炸太厉害,有的火焰都暂时形成了龙卷风形状。

来源:
Uppercut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UppercutBattlebot
自由问答:/r/battlebots/comments/sk6k7a/ama_with_team_uppercut_2022/
2 Blacksmith vs Shatter!

Shatter!赛前准备里换了前叉,新前叉的设计意图拒敌万里之外,和第一场里的设计思路相似,但长得更加过分。另外,考虑到Blacksmith的构造,他们把侧轮防护换成了安在前铲上的那两块白色小垫,这样能把防护的重点变成前轮。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机身1/8英寸厚的顶板底下垫了整整一英寸厚的橡胶层,希望这样就不会被打穿。橡胶层材质是健身房瑜伽垫那种,能吸收攻击(把能量转为形变),同时考虑到吸收攻击时可能导致的形变,他们用了特制的螺丝来让顶板可以活动。在下面甚至还有一层UHMW的顶甲,用另一套螺丝固定住,以防万一,毕竟Blacksmith的武器转速可以达到顶格的250mph。

本场武器叫Hail Mary,因为灵感就是队员Mary的。它造型如此奇怪的原因有二:1 以前带尖端的武器头时不常会因为震动或攻击而脱落,所以这次干脆做成一体化的武器;2 武器造型里的许多尖头也利于刮掉对方的皮带或传动链。这第二点节目里也说了。第一点节目没说,但是导致他们上一届输给Malice,毕竟挥舞一个没有榔头的钛竿竿拿不到攻击分。另外,Blacksmith的攻击方式不会对武器产生威胁,Shatter!不用担心武器被横向或从后面打掉。

不过,比赛一开始,两队就同时挥舞了武器。Shatter!的武器更快,所以反而处于不利的境地:上图这个状态正好让Blacksmith能用动能武器攻击到Shatter!的武器。还好这次的武器用的是AR500,可以承受一些攻击。但是赛后武器已经弯了,之后也将不会作为首选武器。

下图说明本场武器的打击范围和上一场打SubZero的锤子基本一样。这个设计相对来说提高了整体的重心,在打击力度方面能弥补一些失去的能量,但可能不能像之前的武器那样凿穿顶甲了。另外,这个武器更轻,省下的重量就被用在了上文提到的前叉、顶甲之类的部件上,不过就这样,Shatter!还是差点超重,甚至不得不去掉一些螺丝来凑。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武器的尺寸。下面的侧视图很明显:这武器比Shatter!主机身还大……整个机器本场的配置比HUGE还长一点,难怪不愁打到对方的武器链。这样子的后果就是:他们把机器推出走廊的时候,打翻了好多东西……

因为换用了动能武器,Blacksmith突然多出来许多电子器件,机身里突然要放下6个马达和3款不同的电调。为了能切实做出攻击,这些改变迫不得已;但是因为重量限制,这些改变或许要以一些结实性和稳定性为代价。

本场他们换上了3/16英尺厚的AR500顶甲,并因此不得不使用短小的前铲。顶甲厚也促使Shatter!选择了攻击武器链而非机身顶板的策略。

话是这么说,但赛后Blacksmith发现自己的燃气罐居然有了一点点凹陷,毫无疑问是Shatter!这武器透过顶甲打到的……这威力简直不可小觑。

Blacksmith的武器虽然强势,但是此类武器有两个可能出问题的系统:一个是挥舞武器的臂,另一个是武器的转盘本身。比赛开始的时候,Blacksmith挥出了武器,但是电子器件出了点问题,导致武器臂没能及时收回。之后Shatter!便抓住机会打松了转盘的传动皮带。然后Blacksmith的电子器件重启成功,依然能凭借传动链收回武器,但是武器再也转不起来了。比赛才过去不到半分钟。

整场3分钟之后,Blacksmith武器的滑轮和传动链也都受到了损伤。

那么本场胜负就定了吧?并没有。别忘了Blacksmith的驾驶也是很厉害的。Shatter!的前叉虽然管用,但是也被本届突然变宽的机关槽坑了(先前这玩意已经坑了Tombstone和Pardon My French等)。在卡住时Blacksmith跑到后面雪上加霜,把Shatter!继续往深里拱,不过在大锤的威胁之下提早溜了。
幸运的是,Shatter!前叉设计里那两个小凸起阻止了叉子进一步伸进槽内,在Blacksmith后退之后,Shatter!得以倒车脱身。如果Shatter!没有用这种专门拒敌千里的叉子,恐怕有被KO的危险。

还有一点:虽然Shatter!用的是抓地力不强的万向轮,但机身同时携带了磁铁,使得它不易被对方推动。下图中Blacksmith并没能推动Shatter!,只有在用前铲撬起Shatter!之后才得以继续控场。Blacksmith本场剩下的胜算基本就是比操控了,不过最终并不是太够。

下面是一些Blacksmith队长Al贡献的许多抖机灵瞬间,大家来看看这位电视上不苟言笑的老将皮下有多欢乐:



经典自黑:

……但如果是别人瞎嘲讽Blacksmith的话:

来源:
Shatter!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BotsFC
网站:https://www.botsfc.com/
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BotsFC/videos
Blacksmith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Teamhfa
自由问答:/r/battlebots/comments/sm51n1/ama_with_blacksmiths_least_talented_human_7pm/
3 Jäger vs P1
Jäger大概是本届为数不多可以参赛的欧洲队了,队伍本来有6个人,一半在摄制前因为别的事不能参加了,剩下的3人里又有二人因为英国签证问题而不能成行,只有Ralf一人幸运地因为实现搞好了NIE签证而来到了录制现场。因为时间和人手紧迫,最终只有两台机器上了节目,也就是本集出现的一红一绿(少了一台蓝色的)。甚至本来制作好了的队衣都没能及时送到,在录制结束了之后才抵达……最终Slammo!的队长Craig Danby帮他分担了维修建造的工作,还拉来了Big Dill的驾驶员/队长Emmanuel来驾驶另一台机器。

P1一边的行驶链轮倒是在一开始被Jäger红色的分机打到了,轮子空转但并不能挣脱。在解决了僚机之后,P1完全掌握了主动权。这个轮子部件最后也赠给了Jäger。比赛对P1的损伤不大,之后的时间都在维修Valkyrie那场遗留的
来源:
P1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AberrantRobotics/
P1网站:https://www.aberrantrobotics.com/season-6
Jäger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jagerrobot/
Jäger赞助商Fractory的采访:https://fractory.com/aiming-for-battlebots-case-study/
4 Hydra vs Gruff
本场并未看见有队伍发汇总,所以就算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讨论:BB今年的新规则里多加了一条OOTA(掉出场外)的规定,传言规定说是只要A方将B方故意扔出场地,那么A方将被自动判负,理由是将机器扔进角落不利于场地防护,塑料防护板更是怕火,开门取出机器时也不安全。
当然,如果光从这些描述来看的话,这个规则无疑是很白痴的一条规则,直接夺走了控制系和炒菜系很重要的一种获胜方法。节目里并没有介绍这个规则,但比赛结束后,Hydra的社媒还专门录了个短视频问观众对此规则的看法。当然,基本没有人喜欢这条规定。
在另一个讨论贴里,Hyperchock队给了更详细的解释:被判定“故意”的条件其实很苛刻。比如说,如果B机器此时正巧很接近场地大门的话,A机器不必因为惧怕违反规则而停止攻击,如果如果攻击造成OOTA的话,不会被认成是故意。但如果A机器把B机器从场地中间推到门附近然后扔出去的话,那会被认为是违反了规则。

所以可能BB的规则还需要完善一下词汇使用吧。毕竟,如果严格来讲,哪个攻击不算是“故意”的呢?
另据RoboCast所说,Gruff在落地时震坏了喷火装置的给气系统,比赛期间一直在漏气。Gruff的打算可能不是拼贴地,而是尽量绕侧,找时机用叉子,毕竟贴地很难比得过Hydra。不过Hydra的驾驶还是太灵活了一点。
来源:
Hydra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Whyachi
相关讨论:见开头
5 Gigabyte vs Captain Shrederator
赛前Gigabyte已经料到他们不会在直接碰撞上占优势,但是咨询了Pete(2020年起开始出现在电视上的评论员)之后意识到,不断进行直接碰撞、展现更强烈的攻击意图大概是赢下裁决的唯一方式。结果没想到没有打满三分钟就赢了……那样自然,赢得也不光彩。或许这也是队长采访时还一直想着Uppercut那场的原因吧,成事没有好好表现的机会,但是败事大家都记住了。

Captain Shrederator停转原因似乎默认是遥控信号接收线出故障了。电线接收一旦坏掉,按照安全规定,机器的武器必须60秒以内停转,大概也可以和节目里的表现对得上。目前并不知道他们机器内部电路是怎么连接的,但大概率是没有针对接收器掉线这种情况进行有效的预防。相比之下,导致故障的诱因倒是挺多,物理的震荡可能导致线接头脱落,武器过载可能导致电流过大烧掉接收器,等等。Capt Shred本届换成无刷电机的武器系统还没出太大的问题,但可能又要去处理接收器暴露的问题了。

Captain Shrederator录制现场就意识到了是遥控接收器的问题,但截至目前暂未在网站或社媒进行更多评论。
本次Captain Shrederator使用的外壳叫“自由之翼”,两个伸到外面的刀片可能有利于不让Gigabyte近身,从而每次碰撞时保持让Gigabyte成为飞天的那一方。外壳的斜铲可能也赢过了Gigabyte的贴地。

来源:
Gigabyte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RoboticDeathCompany/(还没更新)
Captain Shrederator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spinwinning
网站:https://battle-beach.square.site/battle-reports(本集并未更新)
Bloodsport队相关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0lXcuweyC4
6 Dragon Slayer vs DUCK!
这是Dragon Slayer第一次参赛,结果就赢了,而且赢的还是极具经验的老将,不可不说是很亮眼。驾驶没出差池,手涂的武器也保持着功能,对于一个新人来说真的很优秀了。当然,遇见一只驾驶系统仍然没调好的DUCK!,也是很幸运……DUCK!目前还没有透露为什么驾驶系统这次还没调试好,虽然按理说马力足够了。

鸭子的武器断了,大概是因为没法在上场前测试武器在对决时会怎样吧。因为预算和加工等各方限制,DUCK!这次的举升器是铝制的,在尖端钉上了钢片,还加了缓冲打击用的塑料,但还是一上来就被打飞了。下图,注意鸭喙上有可见的缝隙,那里大概就是被打飞的地方。

举升力方面队长+设计者+驾驶者Hal确认可以举起300磅的物体,但是前提是它得完全伸进对方底下。

上期提到DUCK!是可以叫的,这次终于听到了不停的鸭叫——虽然又是后期加上去的。鸭叫系统和武器系统(鸭嘴)是一体的,武器系统控制器也一并控制着鸭叫,但音响总需要放在某个能朝外放的地方,这倒也给设计带来了挑战。Hal在动了肩部手术之后捣鼓出了负责音响的无线电系统,自己录了10种鸭叫,可惜比赛期间全都没有被录制现场录到。

DUCK!本届带来了6种配置,但是因为Witch Doctor和Dragon Slayer都是竖转,我们目前只看到了一种。DUCK!打算用举升臂两边的耐磨损装甲来完成前几届前铲的防御功能,同时不至于因为前铲被撇开而将机身暴露在对方的攻击之下。移除前铲则是因为不满意上一场的表现。下图是另外几种前铲配置,不过有的可能没能进入节目里面……

最后是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DUCK!将在今年退役。以下为全文翻译:

“……在第三届时我们就意识到了DUCK!这样一个防御性的举升机很难获胜。从第三届以来,动能武器的威力和耐久都越来越强。同时,裁判评分的标准也变了(指伤害分占最大比重),因此我们很难在不KO对方的情况下获胜。我们没法对对方造成显眼的伤害,所以很难得到任何伤害分(5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必须获得剩下的6分(3分攻击性、3分控制),但大部分机器都能至少拿走其中的一两分。这些变动致使DUCK!很难赢得一场比赛,更不用说得冠军了。所以我们决定让DUCK!退役。它开起来很有意思,但它已经过时了。”

DUCK!的诞生也很有意思。2016年第二届里,Hal带来的机器是Ringmaster,一个复杂的环形自转(不是全身自转),并且取得了还可以的成绩(KO胜一场、裁决负Bite Force一场、未播出的混战里KO另外两台机器)。2018年第三届本来应该继续带Ringmaster参赛的,然而Battlebots的入选通知来得太晚(BB常规操作了,其实对队伍来说挺难受的),来不及准备,于是他们选择造一个更简单的机器——也就是DUCK!(可能有2017年在RoboGames等活动出场过的Whoops!作原型)。这届下来DUCK!很受欢迎,所以Battlebots希望他们继续使用DUCK!参赛——一直到现在(甚至还有了自己专属的Hexbug玩具)。
至于未来,Hal希望带一台大家从未见过的机器过来,不过还未确定。

来源:
Dragon Slayer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DragonslayerBattlebots/
DUCK!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BlackandBlueRobotics/photos
DUCK!自由问答:r/battlebots/comments/sldybs/ama_with_duck_and_hal_rucker_400_pst/
7 Valkyrie vs Triple Crown
首先一个问题:Triple Crown是个什么玩意?我不知道,因为节目上的大概不是它原本应有的状态,而我又没能看完三年来三四十个详细介绍它的设计过程的视频。我只记得第一个视频说,Triple Crown设计的初衷是造一个真正可以往任何方向行驶、旋转的轮子——相比之下,就算是Shatter!那种万向轮也有自己的局限,比如一个轮子被撬起离地会导致失去一大半推力。从比赛效果上来看,似乎这点是成功的?但代价就是,很难造。

它的设计者、建造者、队长Todd参与过二十多年前的Battlebots,也收获过一些冠军头衔;而这个机器也经过了数年的设计,结构十分精细复杂,但是因为参与的NASA项目拖延了一个月,最终未能呈现出它本应有的状态,一些针对不同对手的部件也未能建造完成。其实他本以为参加不了本届的比赛了,因为测试时驾驶系统出了问题,Todd习惯的电子器件指标和网购的器件上的并不相通,机器难以行走,不得不选择错过这一届——但是就在赛前,Battlebots的组织者Greg打来一通电话,劝他说就算不能比赛,也尽量重新回来玩玩,再体验一下六十多个队热火朝天工作两周半的氛围,而且说不准有的人正好会有多余的马达可以用呢。

于是Triple Crown队就带着针对竖转设计的装甲出发了,他们知道这台机器的状态顶多打一场,他们还不知道对手会是个横转。整台机器最后重量只有234磅,因为差不多17磅的反横转装置还没造。他们更不会想到这场20秒就KO的比赛居然能播出,毕竟Battlebots官网直到播出前两天才想起来把他们队伍的页面放上去。

Valkyrie打弯了上图的前铲,修脚刀也够到了一个行驶系统的底部。下图是这个行驶系统受到的损伤——护着内部马达和电调的铝壳直接破了,内部电调也烧了,不过惊喜的是,复杂的外环承受住了冲击,达到了设计预期。

如果时间足够的话,Triple Crown应该会是很亮眼的一个选手,期待他们三年后的表现。


来源:
Triple Crown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qzBs3CuguD4SHlGmM9oEw
Triple Crown设计建造驾驶者Todd在2020年发在BB的FB群组里的贴:https://www.facebook.com/battlebots/posts/greetings-and-good-health-to-all-of-you-i-just-wanted-to-share-a-couple-of-photo/10156795947476406/
8 End Game vs Witch Doctor
End Game前叉翘起是因为弹簧问题,被Witch Doctor打到后没法复原了。他们发了一个短视频解释发生了什么,但完全搞不懂说了啥……只知道赛后他们更换了更长的。


Witch Doctor发了一个短视频描述整场比赛下来的损伤。简而言之,整个机身差不多都报废了……一旦被End Game抓到机会,就再也无法翻身。因此他们头一次把许多主机体的部件放到了网上竞拍。

值得一提的是,这可能是Witch Doctor轮子受损伤最大的一次,四个轮子全都被打到了。但是他们仍然保持着自2019年以来从未掉过轮子的纪录。

下图中绿色部位是End Game打到的后装甲,打击力度大到把固定的螺丝全都切断了,甚至伤及轮胎内部。好在护甲和电子器件之间有一定的空气阻隔,没有让End Game进一步伤害到内部。

上次Witch Doctor出场的时候,我们已经提到她武器系统的改进,位置更低、皮带分散到两边之类。Witch Doctor的重心和上次相比也往下移了,能帮着贴地一点。但是Witch Doctor的改进带来了更多的重量,所以为了省重,他们把原来的AR500前护甲换成了(反而更厚的)钛装甲。

上图里,Witch Doctor的钛装甲反而被End Game打弯了,以至于阻碍到了左侧行驶。之后End Game猛烈一击(下图)反而帮助Witch Doctor打飞了弯掉的护甲,但是为时已晚,End Game已经掌控了全局。

本场之后,Witch Doctor队不得不换上了备用机器,因为本场的伤害太多、太严重,导致很难拯救。他们还联系赞助商赶制了一套AR500护甲,希望下场不要再弯了。

来源:
End Game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oyesrobotics
Witch Doctor社媒:https://www.facebook.com/witchdrshaman/
Witch Doctor赛后分析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TExqkg58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