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广东地理高考——区域发展考情分析及应对技巧

2022-05-21 15:53 作者:李老师谈天说地  | 我要投稿

一、概念解读

区域发展考的是什么?根据这个概念,考的就是关于资源、产业这一系列的经济活动相关的地理问题;以及在资源利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区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的问题,都应该属于区域发展考核的范畴。

二、广东地理高考历史回顾

没有更多的参考,只能来追溯历史。从X科单独考到文科综合,再到现在的选择性考试。试题结构发生了变化,我们来比较单独考试的这两个时期的试卷。原来的x科有双选,现在没有双选,试题量减少了。选择题减少了14题,然后非选择题减少了三题。21年的试题量大概是X科考试试题量的一半,但考试时长并不是减少一半,为60分钟,而是75分钟。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这种改变,意味着试题的难度一定是增加的。

“”区域发展“的考核主要出现在非选择必考题中

三、广东地理高考非选择必考题“区域发展”的考核特点

我做了一个表格。从分值比重、考核内容、考查方向、考核方式,难度, “区域发展”的考核特点这几个方面对15年的地理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根据这个表格,我来谈谈广东高考“区域发展”的考情。

四、非选择必考题“区域发展”的考核特点及变化

(一)风格的延续

(二)三个主要的变化

(一)风格的延续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1、区域发展的分值比重大,考生应该重视。

区域发展的分值比重大,通过不同年份的比重数据,就可以发现这点。考生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

2、依然重视学生图表能力的考查,每年都有。例如,从2007年一直到2021年的高考,都有在综合题中出现了图表能力的考查。

3、重视原理考查。特别是考生运用基本原理的分析、应用等能力的考查

根据这个分析表,各种产业以及城市的区位原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理是最重要的常考点

4、 关注现实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关注国家安全。重视培养考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体现地理学的实用性。有探索创新的精神

不回避社会热点。比如国家粮食安全,在2007-2009,连续考了三年。这个考题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这个表格数据。发现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的人均粮食明显下降了,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通过高考,培养考生的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安全。

不同的时代,现实的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存在差异。在21世纪的初期,中国主要处于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这个时代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如何发展经济,具体要怎样做。社会问题主要是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这个过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环境问题体现在某些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这个时期的考题,都体现了这些问题。

而现阶段,中国西部依然是处于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东部正处于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局部地区像深圳,进入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那么,在这个复杂的阶段,我们面临的区域发展中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是不是复杂多样?那主流问题是什么?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已经有经验了,考试出题应该怎样考?经济转型经验不多,所以要关注什么问题?题目应该怎样出?创新驱动,那科技创新又与什么相关?我们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又是什么?今时今日的中国,是不是可以发挥大国风范?更多参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一块,又可以考什么?还有,我们之前一直提到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而我们现在新的教材提出的是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把“避”改成了“补”,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能力去面对原来的短板?这种改变对我们考题的设问方向会有怎样的影响呢?种种的变化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分析。因为能力有限,无法细谈,只能先把问题抛出来。

探索创新的精神又表现在哪里?高考题目都是以真实情景作为材料的。已经发生过的事进行考核居多,但广东卷,看这四年的高考题,将准备要做的事或者还没发生的事进行探讨考核。体现了广东改革开放先驱的探索、创新精神,具有前瞻性;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体现在指导区域发展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避免出现重大问题,从而获取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体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而高考出题一贯非常关注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个方向!

(二)三个主要的变化

1、试题难度在加大

表现在①材料的呈现由多到少

试题呈现的材料从原来三到四个材料,减少到两个材料,一个是文字材料,一个是图表材料。材料越少,对考生看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就越高,试题难度越大。

②试题类型的变化

从填空、选择、简答、问答变成简答、问答,而且问答的比重在加大;试题难度在增加。

③试题设问的变化

限定词越来越多,表现在,所有问题的设问都有限定词,一道小题限定词不止一个。我们来看这四年的高考题,红色的是限定词,从一到二,未来一道题会不会出现更多限定词?这很有可能。考点考核从宏观走向微观。从考宏观经济,到具体某个产业,再到具体的某个产业部门,越走向微观,对考生知识面的要求就越广。关于广东新高考设问的变化,建议老师们看看 “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这本新版的教材,里面有很多活动,活动的设问有很多新的角度,这些角度是否也为我们指明经济转型和创新阶段的某些方向?

④对学生的描述、分析、归纳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007年的高考题31题的第四小题,做过这年高考题的老师都知道,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要求很低,可以把它称为看图说话题目。2021年18题的第一小题,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特征,需要考生对比这两个年份的图,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再把结果描述出来,这个难度就增加了很多。2007年的难度数据我没有,2021年的第一小题的难度系数是0.412。另外两小题的难度系数,一个是0.426,一个是0.256。根据难度系数的评价标准,有两道是中等难度,但在中等难度中属于偏难的,而第三小题直接就是难题。以前难度过低,现在难度过高,过难过易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区分度比较低,要不就都会做,要不就都不会做。难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出来。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想,高考就是选拔性的考试,所以今年的地理高考难度会不会比去年略低一些,提高区分度,尽可能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出来? 当然,我们也很理解出题专家的不易,关于难度和区分度,其实是非常难以把握的,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出题的专家认为这道题已经难度够低了,但是考出来,学生的水平往往超越了他们的想象,因为专家自己很优秀,往往会高估考生的水平。去年考题的区分度这么低,估计也不是出题专家的初衷。

2、区域选择的变化

我们看这些年的高考题,区域的选择从大尺度,比如全球性的区域,逐步走向了中小尺度。

3、试题答案的改变

(1)越来越重视表达的逻辑关系

(2)答案的可选性从多到少

08年的高考题只有三个答案有逻辑因果关系。21年的参考答案,每一个答案都有逻辑因果关系。都是8分的题目,零八年有10个答案可选,21年只有5个答案可选。原因是21年是微观考点,考汽车产业,而且有限定词,所以可选的答案比较少。试题答案的改变,进一步提高了试卷的难度。

分析了这么久,其实就一句话,广东地理高考难度加大了,以前x科的看图说话题目不会再重现了。答案不是有道理就能得分,要符合限定词的要求的答案才能够得分。

五、广东卷与全国卷1的关系

那么广东卷跟全国卷一有关系吗?2016至2020年,广东地理高考采用了全国卷1,五年时间使用全国卷1,21年的广东地理卷,多多少少都有全国卷一的影子。有五个相似的地方,表现在材料较少,试题类型设问多限定词,区域选择的尺度偏小,试题难度向全国卷1看齐。不同之处,全国卷1好像考得更微观,而广东卷更有时代的气息。不知道我这个判定对不对。

六、如何应对“区域发展”的考核?

面对考情,我们可以做什么?关于风格延续的第四点,取决于老师和学生对时政的关心的程度。在这里就不展开说。

区域选择从大尺度走向中小尺度,区域定位还重要吗?我们来看21年的两道高考题,首先,选择题第五题,要选出“充足的光热”这个答案,其实区域定位就在起作用,你只有知道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北内陆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再根据中国气候的知识,结合自然环境整理性原理,很容易就选到答案。再来看18题,第二题的答案,因为知道在上海以及上海附近的江苏,才可以得出高校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之类的判定。再例如,我们训练学生对中国区域进行定位,随便考中国的任何一个区域,如红色的点,你只要判定到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那么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特点,你就可以大概知道这一个红点的自然地理特征。我们再把中国重要区域的进行学习,那么这一个区域的与重要区域的位置关系,也大概可以了解该区域大概的人文地理特征。所以,当区域位置与该区域重要的自然地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联系起来的时候,区域的定位就变得特别的重要。

依然重视学生图表能力的考查,重视原理的考查,试题难度在加大,试题答案的改变,根据这些特点变化,我提出四点建议,第一,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第二,掌握地理原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三,加强审题训练,特别是找限定词,并熟悉地理概念,第四,适当的训练,特别是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七、应对“区域发展”的考核,分享我的一些做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用下面这三种方法来应对上面的建议。

1、为什么要鼓励学生做小笔记

这是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地理第九页的练习,这是第二题的答案,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看参考答案,反推答题理论,有四位同学同时在作答,其中第四位同学很快就写好下去了,但写得比较一般,还在奋力作答的三位同学答得比较好,答案大同小异,都写出区域评价应该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来评价,然后自然地理特征的评价,大概从五大要素,人文地理评价我们可以看到,比如说交通、经济、产业等。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同一个题目叫四个同学同时作答?其实我往往在点评的时候问他们,哪个同学的作答,在高考中最可能获取最高的分数。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相互的比较,是一种很好的相互促进学习方法。然后我在点评的时候指出来,地理与区域地理最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那就是地理特征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所以只有结合这个区域的位置,发展空间,才能够更科学的评价这个区域。这版笔记,教材是没有的,所以需要学生把这个笔记记下来,那么学生掌握了评价一个区域的方法,换一个区域,他们就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区域的评价。再来看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地理第15页的第三题和16页的第二两道问题。这两道问题有类似的限定词,人们或者居民,生产生活。这位同学写16页第二题的答案,他的答案方向是没有问题的答案也是对的。在点评的时候,我提出一个问题,可不可以把答案写的更多一些呢?我给他们找限定词,人们也好,居民也好,对象是人,而生产生活谈什么?我来给他们解读概念,人的生产生活,不就是衣食住行,就业等吗?其中就业就是人们的生产状况,而衣食住行就是人们的生活状况,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会受到人的思想观念、文化教育水平等的影响。对生产生活的概念进行解读之后,学生写了这个小笔记,以后再考生产、生活,是不是就有答题方向。

在地理高考中,很多设问的限定词都是地理概念,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应该积累这些概念,只有这样,在高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限定词。在地理非选择题的作答之中,能不能写的更多,取决于学生的理论框架是否完整,能不能写得更好,取决于对材料信息的获取以及限定词的理解。

2、如何实施课前理论朗读及限时检测

科代表在上课铃响后,开始带领同学读地理理论,每节课读一个理论,大概1之2分钟的时间。在区域发展的考核中,考得最多的理论就是各种区位原理,还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让学生课前不断地反复朗读,直到能背诵为止。之后,我就让学生做区域定位画经纬网的限时活动。比如中国经纬网的限时活动,限时1分30秒,这位是伊可同学,她是这个活动进行到第四次上来的同学,非常优秀,等我反应过来给他录视频的时候,她已经画了不少了。她不用一分半钟就完成,获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的掌声。限时活动是怎样设计的呢?同一个区域我会反复训练,直到熟悉为止。我采用分组活动的形式,上来的同学代表他们组的水平,要是在规定时间内不过关,那之前课前读的那个理论,他们全组同学都要抄一遍,有点连坐的意思。本来连坐是不好的,但是因为老师罚的也不重,他们也知道老师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熟悉理论,所以他们很善良的接受了这样的一个小惩罚。第二天,这些需要惩罚的同学就会自动的把要写的理论交给我。其实每个上来的同学都希望自己能过关,也不用连累同学,这也给学生一种动力,在课余时间努力读书。朗读和限时检测活动一般占用课堂五分钟,坚持到现在,像依可这样的优秀同学,越来越多的。

3,积极推动课堂分组限时活动。

首先来谈谈分组,一个组六位同学,依据是百欣的课室布置,六个同学位置接近,比较容易交流。

再次,以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的活动案例,来谈我如何设计活动

第22页到23页,这里有两个活动,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海南。

教室有四块小黑板,一般一次可以找四位同学上来作答。

这两道练习,我总共设计了三个课堂活动。

首先,第一个活动,美国这个区域的第一小题,我把它拆分为四个问题,就是指出美国的乳蓄带分布的大体范围,其他以此类推。限时一分钟。这种问题是不用讨论的,布置了可以马上进行。第二个活动是美国区域的第二小题,我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农业带,分析自然条件对这个农业带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先小组讨论2分钟,作答1分30秒。第三个活动是美国区域的第三小题,海南岛的三小题,因为内容多,我给了五分钟的讨论时间。五分钟其实是不够的,为什么我只给了五分钟呢?我平时都是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他们要先去试着做课本活动的练习,课堂的讨论时间是给他们交换意见的。

第三,设计分组限时活动的优点:第一,同一时间,同时完成四个活动,效率高。第二,分组叫学生上来作答速度快,我一般是这样叫的,一到四组的一号或者一组的1234号。学生都是跑步上讲台的写练习的,为什么呢?因为慢了,除了不够时间做以外,更重要的是抢不到心仪的练习,因为我从来不指定哪个同学做哪一道题,谁最先上来,谁就可以挑选最喜欢的练习。所以他们流行“抢”。第三,作答时,限定的时间到了,不管学生做完还是没做完,我都会赶他们下去的。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对“课堂的时间”有把控的主动权,课堂的效率才会高。我们通过小视频来了解一下这些课堂活动。这样的课堂活动,可以很好的落实这四个建议。假如不够时间点评,我会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下一节课继续点评。而且下一节课点评还有个好处,我教两个班,我会把两个班的作答情况拼在一起去,让他们相互的点评,这种方式非常有利学生水平的提高。

以上就是我对“区域发展”的考情分析,以及我的一些小做法,不当之处,请老师们多多包涵,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光临指导。


广东地理高考——区域发展考情分析及应对技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