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比较复习:两次工业革命 | 高频考点 | 一轮复习 | 表格知识梳理

笔记包括考试重点以及十五道试题的具体解析。
知识点整理
复习提纲


试题分析

解析:看时间的开头(1761年)与结尾(1847年),根据时间即可进行判断,正确答案选B。其它选项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649年到1688年;三角贸易指的是欧洲、非洲和美洲,是海运,与题干信息中的内河航运跟铁路不符;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解析:柱状图中最突出的是黑色的柱子(工业),选项中与工业相关的是B和D,通过题干的时间信息“1801-1841”,故选择B。

解析:题干信息中的“19世纪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美、德”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德代表国家,因此得出题目考察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选择B。

解析:根据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的标志,结合题干中的信息“电力”、“蒸汽机、水利纺织机”,图片中的第一题选D,第二题选A。

解析:根据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的标志,结合题干中的信息“提供动力”,故判定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且与动力相关,故选A,蒸汽机。BCD都属于交通工具而非动力。

解析:根据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成果进行判断。因为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的产物,而斯提芬森的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1825年)的产物,故不合理的选B。

解析:考察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关键信息进行判断,英格兰——英国——机器劳动,判断是第一次工业革命,选择B。

解析:考察工业革命的影响。题干关键信息有“日生产率”、“生铁产量”、“煤产量”,对应生产力的提高,故选C。注意区分,生产组织形式指的是类似家庭手工与工厂。

解析:观点论据题。选择A,二者的描述区别在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与“孕育了世界市场”,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市场就已经初步形成,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解析:B选项对应于“逐渐缩小的世界”,C选项对应于“大清帝国的衰落”,D选项对应于“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都只是一部分,而A覆盖面最广,最终选A。

解析:材料分析题。“取得了怎样的世界地位”的答案从材料的原文中找——“这次博览会英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宣告了自己是这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原因从时间节点来找——“1851年”,故最终的答案为:地位:世界经济中心;原因: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

解析:变化特点直接找到美国对应的表格的数值变化,原因仍是从关键时间入手“1880-1913年”,再结合美国对应时间的历史进行完善答案。故最终的答案为:变化特点:美国制造业产量占比大幅上升;原因:美国内战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时间信息进行判断。外部条件: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等。自身努力: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等。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时间信息进行判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技术:互联网。

解析:重视科技创新;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指定适当的经济发展策略;适时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