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30、货币

2022-04-10 08:12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30、货币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自发地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而产生的。

  最初的商品交换,发生于原始社会的部落和部落之间,那时还没有货币参加,只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如以羊换布,以布换盐,等等。后来随着交换范围的逐渐扩大,物与物的直接交换日益发生了困难。譬如,需要以羊换布的人,不容易碰到恰好需要以布换羊的人;需要以布换盐的人,又不容易碰到恰好需要以盐换布的人。这种商品交换的困难的增加,实际是反映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发展。俗语说得好:困难总是和解决困难的条件一同产生的。在交换的继续发展中,便逐渐自发地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即:各种不同的商品所有者,都习惯地用自己的商品同某一种大家比较普遍需要的商品相交换;即使有的人交换的目的不是这种商品,但为了换回他所需要的那种商品,也必须先同这种商品相交换,然后再用它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样,这种经常被用来交换其它各种商品的商品,便逐渐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开始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可以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那种商品。因为它不仅是个别商品的而且是一般商品的等价物,所以它是一般等价物。不过,在这个阶段上,还没有一种商品能十分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随着交换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才最后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面,而这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时这样指出:“金会当作货币和其他商品互相对立,只是因为它原先已经当作商品和它们互相对立,它原来也和其他一切商品一样当作等价物来发生作用,或是在个别交换行为中,当作个别的等价物,或是和其他商品等价物并列,当作特殊的等价物。渐渐的,它才在一个相当广阔的范围之内,当作一般的等价物来发生作用。它在商品界的价值表现中一旦夺得这个位置的独占权,它就变为货币商品了。”[i]

  在历史上,牲畜、皮毛、贝壳、黄金、白银、铜等等,都曾作过货币材料。但因为金、银贵金属有许多其它商品所不及的优点,如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耐腐蚀,便于携带等,因此,其它商品最后都被淘汰,而专由金、银充作货币材料。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直接体现为社会劳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其它商品。货币的这种本质,表现在它的五种职能中。

  对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来没有作出过正确的解释。他们或者把货币看成是人们协商的产物,或者把货币看成是黄金天然具有的属性,等等。马克思在建立科学的货币理论同时,对资产阶级的这些谬论给予了必要的批判。

  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货币的出现,虽然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困难,却使商品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发展了。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是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代表着交换价值。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了。每个商品生产者只有将自己的商品和货币相交换,他的私人劳动才能实现为社会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向货币转化的道路是颇为崎岖不平的。如果商品生产者不能把他的商品换成货币,他的生产和生活就会马上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里,货币主要掌握在少数剥削者手中。剥削阶级利用货币作为剥削劳动人民的有力工具。例如,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地主就利用货币向贫下中农收取地租、放高利贷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把大量货币当作资本,残酷地剥削工人阶级,因而货币作为剥削工具的作用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地步。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仍旧是一般等价物。但是,它已具有新的社会性质。与小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情况根本不同,货币在这里是体现着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互助合作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工具。


[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30、货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